孩子阳过被夏令营劝退?比新冠后遗症更可怕的,是无脑歧视后遗症
上海疫·情是上半年全国观众的焦点。而大规模疫·情过后也留下了一些让我们陷入思索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这几天,职场招聘中“阳·过的不要”这个话题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很多网友义愤填膺,上来就怒喷用人单位“冷血”,“歧视”,“违法”,“没有人性”……
其实,我们不应该盲目赞同这种逞口头之快的激愤言语,也不应赞成把出气口都指向用人单位。
与其愤怒指责,不如多聊聊有什么办法可以杜绝这些问题。
1
阳·过的人求职路坎坷
近日,国内多家媒体联系了包括物流,生鲜电商、商场超市等企业的招聘部门,了解到其中有少数单位有“4月1日以后阳过的不要”,“要求没有进过方舱”等等限制性的招聘信息。
只看这些招聘规则的话,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触。但当这些东西落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可就感触颇深了。
不止一名被困在上·海数月回不了家又完全没有收入并且还不幸感染过打工族们在这样的招工条款面前止步,他们年龄各异,却都只能黯然离去。
某新闻媒体实地跟踪采访了一位38岁,有两个孩子的打工族大哥。这位名叫陈健的男士在今年二月末来上海一个电子厂打工,期间核酸阳性进了方·舱。虽然早已痊愈出舱,但是多个求职群和招工现场遇到要求查验近两个月核酸检测记录的情况。
而阳性过的人是不被招收的。
由于没有工作和收入,他只能和其他同命相连的人们一样住在天桥上,自解封后已经流浪42天了。
陈健的事情被网上帖子披露后,浦东新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帮他找到了一家生鲜超市入职,但由于工资不足以支撑生活,他拿着挣到手的一千元工资再度辞职。
半个多月来,与他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也引起了社会上的重视。
这个群体中有位更“出名”的暂时失业打工者,她在火车站里一个公共空间内的艰苦“借宿”经历让全网无数人感动,慨叹。当然,她的情况被报导出来以后,其本人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在此我们不多赘述。
除了他们之外,最近一些日子还有一些情况被不同的媒体,博主报导出来。
比如,“有个上海妈妈为她孩子遭遇了歧视颇为无奈。孩子前几天报名参加了一个暑期夏令营,才刚去两天就被劝退,让她把孩子接回家,只因为孩子有过方·舱经历。可以想象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
更有甚者,很多有过感染史的志·愿者们也在求职时因此而碰壁。
公共场所中对痊愈者的一些条款就更令人震惊和反对了。
7月8日,广东佛山大剧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数条“入场须知”,其中,“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在随访或医学观察期内的人员”属于不得入场人员。
全国网友们瞬间炸裂,这个新闻也很快冲上热搜。佛山大剧院见此情况迅速道歉,善良的网友们也就没有不依不饶。
以上这些其实还不算最离谱了。更加离谱的是前两天还传出有人因和感染者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就被判定密·接的情况。
网友们调侃:病毒终于进化到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了。
另外,由于一人感染,全小区都要封·控乃至转·运隔·离,所以大家都回来后,上·海部分小区甚至形成了被感染的居民公开向街坊四邻道·歉的惯例。
2
让不应发生的事情不再发生
这样的新闻增多以后,自然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
《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对此纷纷发表评论。
《北京晚报》评论的节选如下: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民心就稳,疫·情防·控大·局才稳。早在疫情之初,最·高法·院、人·社部等部门就出台专门规定,明确用人单位不能仅以劳动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依·法·隔离人员,或者劳动者来自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为由解·除劳动关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允许对康·复阳性感染者就业歧视。”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新冠患者康复后有些不是复阳了吗?他们会不会造成病毒的再一次大规模传播呢?”
对于这个问题,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胡必杰早在3个月前就在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说过了。他表示,关于此问题,2020年就受到中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围绕核酸复·阳、是否为新冠复发、是否为再感染、复阳者是否有传染性等议题,国内外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各国的新冠核酸检测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复阳率。
但是!最终结果显示,复阳或复发的新冠康复者并没有令他们身边的人们感染。得出这个结论靠的是三大依据:
一, 研究者们通过采集鼻咽、咽喉和肛门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其结果是病毒并没有被培养成功;
二, 对复阳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未检测到完整病毒序列,核酸复阳的标本们实质上只是病毒的核酸片段。也就是说,它们是死病毒,不具备传染性。
三, 中国与外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都证明了复阳者不具备传染性。
除了官方媒体的立场,有一位网友在该新闻评论下面的留言引来了无数共鸣,也非常让人感动:
我想,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微光聚成的火焰。
3
怎样杜绝这类情况发生呢?
对于这种限制“阳·过的人”工作机会的现象今后如何杜绝呢?
我们认为清一色地去指责招工单位是不理智的。
很多网友讲出了招工单位们切切实实的难处:
有人提出,干脆就让健·康·码不能对外显示一个月前的核·酸记录。
这个建议实际上也指出了能否在疫·情中坚持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
在每一个人都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而在自己的隐私数据上做出让步,不提出异议时,暴露个人隐私的范围和深度真的不应该没有限度。
很多个人信息完全不应该让全网知道,也不应该让不相干的人知道。
有一说一,无论是对于感染新冠的患者还是已经痊愈的患者,社会对于他们的隐私保护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前段时间就时常有确诊患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的流·调报·告在网上流传。这些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些信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被泄露,而传播它们的人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如果说上面这个建议是技术层面的事情,那么在制度层面其实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国·家卫·健·委在疫情防·控政策方面三令五申地强调“九不准”原则:
其中最关键的三点就是:防止简单化,防止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
五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围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用人单位,如果都能切实做到这些原则,那么诸如“阳·过不录用”的事件就会少上很多。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在上·海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有多少呢?一共有60多万!
如果今后歧视已康复患者的现象广泛存在,那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会很多很大。
但如果在社会层面,管理部门层面,各个单位和个人层面都能够做到理性面对疫·情,做出充满人性关怀的举动,那么无论对防·控疫情还是增强经济,都将会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当各单位依法依规,对每位个人一视同仁,全体社会不去贴标签另眼相看,那么新冠阳性康·复者就不会生活在无形的阴影下,而是活在坦荡的阳光中。
新冠疫情已经走过两年半的时光了,大家对新冠病毒应该不要再用过度恐惧的态度去面对了,科学理性地看待,给患者和康复者以社会的温暖才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正路。这条路不光会帮助那些患者,康复者,也会在以后将其中好处回馈给每个普通人。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起来,尽自己最大的智慧与力量争取去做到——让每一个新冠康复者都能得到温柔善良的对待。
------End------
文:土浪漫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英伦大叔”,获取最新最快的英国资讯。
英伦大叔,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致力于传递最新最快的英国新闻与政策解读,
为海外华人提供签证、教育、创业类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英伦大叔,及旗下各平台帐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