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孩子,端午节都该看看这部片
大家好,我是千妈。
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第二天,千寻已经开始抱怨,昨天早餐吃粽子,今儿又吃粽子。我说哪里,还是不一样,昨天吃的豆沙粽,今天是蛋黄肉粽。
物质条件丰富后,人也会变挑剔,想起自己像她那么大的时候,能托屈原先生的福吃到大肉粽,真是高兴得上天。
说到粽子,千寻小时候就会问: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以前人们用粽子祭祀江里恶龙,是为了使其不吃屈原的尸体,如今很少有人再把粽子抛进江里,而是自己吃起来。
同时,这也是个连环问,因为接下来她就会问:
我猜大多数妈妈都和我一样,虽然了解这段历史,真被孩子问到,也很犯难,不知从何讲起。
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放假前,老师就在群里分享了一部综艺,交代大家端午可以陪孩子看看。
本是例行完成任务,看完却被屈原的一生深深震撼到,理解了端午为何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理解了《离骚》为何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强烈推荐给大家,每个中国孩子端午都应该看的好片:
《典籍里的中国》之“楚辞”
说到端午就不得说屈原,说到屈原,就不得不说那首著名的《离骚》。
在我记忆里,除了庄子的《逍遥游》,语文课本里最难背的文章,大概就是屈原的《离骚》了。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最怕遇到的大题就是请简单描述《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而考试一结束,脑子里就只剩那句最经典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抛却应试压力,同孩子一起不带功利目的地去看综艺,才发现原来一首《离骚》,就是公元前278年一个名叫屈原的男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屈原起点很高,如果说楚国是当时排名前十的大厂,这大厂老板就是他的远房亲戚。
不过,屈原本人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关系户。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么评价屈原的: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意思是,见多识广记忆好,治理国家有一套,外交能力还很强。
能力+关系,让屈原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当上了左徒。
什么是左徒呢,《史记》里是这么描述的: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内要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同皇帝一起商议国事,对外还要充当外交部发言人,其地位可想而知。
难怪年轻时的屈原意气风发,在《离骚》里写道:
来吾道夫先路!
乘骐骥以驰骋兮,
何不改乎此度?
不抚壮而弃秽兮,
这几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我要做事情。屈原想做的两件事,一件叫唯才是举,就是说不管你是寒门学子还是世家子弟,统统公平竞争;一件叫依法治国,禁朋党,移风易俗,就是说公司要正规化流程化,不允许私下搞小团体。
这两个方案一出,最先跳出来,就是原有的既得利益者。
水至清则无鱼,若按屈原的方案搞,什么油水都没了。
于是这帮老臣不仅给屈原制造种种障碍,还在背后放他冷箭。
楚怀王听信谣言,慢慢疏远了屈原,把他调离原来岗位,变法也宣告失败。
换成别人,肯定撂挑子走人了,屈原没有,他在《离骚》里写:
夫唯灵修之故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忍而不能舍也。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我知道会惹祸上身,但是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
都被降职调岗了,这个执拗的男人,还只知道一门心思地做事。
他在等,等楚怀王回心转意那天,却等到了楚怀王被绑,少东家顷襄王上任。
不过,屈原想做事的心仍未熄灭,他又开始找各种机会给顷襄王进言。
只可惜,他的进言不但没让老板听进去,还让新老板非常不爽。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候,死对头子兰又联合了一批人跑到顷襄王面前告屈原的状。泼得最重的一盆脏水是:
屈原说你之所以不把你爹接回来,是贪图王位。
屈原真是这么想的吗?
他在《离骚》里写道:
固前圣之所厚。
伏清白以死直兮,
忍尤而攘诟。
屈心而抑志兮,
意思是,要死于直道。
不管世人怎么谩骂,别人怎么泼脏水,也要保持自己性情中那份直。
然而,屈原迎来的,却是更加悲惨的结局,放逐江南,永不回朝。
那时候的屈原已经50岁了,可即便被放逐,他还在念叨那句千古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前每讲到这里,语文老师就会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先河。我总是不解,都惨成这样了,还有什么浪漫可言?
而如今有点人生沉淀后,我明白了,人要保持一份赤子之心,不被外界改变,不为现实屈服,坚持对理想的求索是多么艰难。
但这恰恰就是中国人最极致的浪漫,也是我们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动力。
《离骚》全篇2490个字,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美人和香草。
屈原用香草比喻君子高尚的品德,用美人比喻明君,用对美人的爱而不得,来抒发自己无法实现政治理想时那种美好破碎的绝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用理想世界的浪漫,来抵御现实世界的浑浊,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
这样的浪漫,我们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里能看见,在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里能看见,在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冬梅里能看见,在李白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松柏里也能看见。
即便到今天,在节目组为年迈的屈原和“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打造的跨越时空的“天问”里,我们依然能看见。
中国人的浪漫,就是一次次对现实的跨越。
现实之上,永远存有理想。方寸之间,有不可磨灭的精神世界。
公元前278年,屈原62岁,郢都失守,秦军一举攻下这座曾经辉煌的楚国国度,一把火烧掉了先王坟墓。
这把火也成了压倒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屈原整好衣冠,配上惯用的香草宝剑,抱起石头,一步步走入江水。
看完全片,感慨良多,也和千寻做了些讨论,关于屈原应不应死。
现在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角度,千寻觉得楚国还是那个摇摆的楚国,秦国还是那个彪悍的秦国,屈原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即使泣血嘶吼,以死明志,也无法扭转大局。
既然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为何不放下执念,安顿自己呢?
而且,如果相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就不要怕山长水远,说不定再往前走五十步,就能看见柳暗花明呢。
千寻说的也没错,只要屈原能屈,进一步是汨罗江,退一步就是《陋室铭》。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炎炎夏日,被逐出权力中心的屈原,本也能学陶渊明,居陋室,采菊洞庭边,过上耕读的恬淡生活。
可是,人总是不同的。
有人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有人选择宁肯牺牲肉体,也要坚守内心高贵,而屈原显然是后者。不然,他就不会在《九章·怀沙》里写:
吾将以为类兮。
明告君子,
愿勿爱兮。
知死不可让,
既然人生横竖都有一死,不如让我追寻先贤而去......
我们的讨论远没有结束,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如果你也愿意在看完节目后,跟孩子聊聊“当理想破灭,人应当选择退而求其次还是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当然极好。
但这并不是我推荐这部片的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都是黄皮肤的华夏子女,他们的记忆,不该只被圣诞的音乐和雪花占据,要为自己的文明,留有一席之地。
资源提取
影片资源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你只需点亮“赞和在看”,然后在微信对话框回复 楚辞 ,就可以获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