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乃是人类文明、智慧与技能的结晶。端午将至,端午时节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吃粽子。其实,除了吃粽子外,南京地区还有吃“五黄”“十三红”,炒“五毒菜”等食俗,
作者:李 泳
老南京人诸如端午节流行吃的“五黄”指: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据民间说法,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更好地驱毒避邪。当然,也有人将黄梅、黄泥螺也作“五黄”之一。因雄黄有毒,现今将雄黄入白酒内饮者已少见,今多见以黄酒替代雄黄酒。江南的端午除了“五黄”,还有吃“五白”的食俗。“五白”者,为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黄”与“五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这是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所谓“十三红”一是取本品“红色”,二是取“红烧”之色。有四碗八碟之宴,有碗碟杂呈之席,所云“四碗”,多为酒后就餐烧煮之类的菜肴:有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红烧牛肉,红烧鸡块,所云“八碟",又有“四冷”“四热”之分,四冷为:一咸蛋、二香肠、三花萝卜、四熏鱼等品,四热为:一炒苋菜、二炒猪肝、三炒河虾,四脆炒鳝丝等品,如此而外,考究人家,最后还有一个吊炉烤鸭汤上桌,此又不止于“十三红”。“十三红”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吃法,有的是自然红,如黄鳝、虾、火腿、芥菜、咸鸭蛋、小红桃、樱桃、西瓜、豆沙糕、红豆粽子;有的是配成红,如雄黄酒、雄黄豆;有的是家常红,如红烧肉。其中从前只有西瓜比较难备,因为端午时节西瓜确实极少见,如今的培育技术,端午吃西瓜自是小菜一碟。旧日盛行于端午节的“十三红”,并无定品,惟有粗细之分,视各家财力和社会地位而定,亦有通品,例如“炒红苋菜”“炝女儿红”,红烧黄鱼,切咸鸭蛋之类,这已几乎是大家小户,皆列为端阳中餐的常品。中国人一直喜欢红色,喜庆吉利,有节日的气氛。当然,在多数老南京人眼里“十三红”比较明确指的是:红苋菜、红烧肉烧干菜、红烧肉圆、红烧蹄膀、红烧鸭、油爆虾、火腿片、炒猪肝、红烧黄鱼、拌红萝卜丝、肉片猪肝汆汤、红心鸭蛋,以及雄黄酒。吃这些应时荤素菜,也只是体现一种节日民俗文化,也许诸多红色、黄色能达到震慑蜈蚣、蜘蛛、蛇、蝎、蟾蜍等五毒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耸人听闻的菜品,那便是传说中的“炒五毒”。光是听听这菜名,便会感觉不寒而栗、特别瘆人。众所周知,端午节这一天是要趋避“五毒”的,“五毒”指的便是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老南京人对于“五毒”的记忆尤其深刻,多数人在孩提时代,便知道蝎子、蜈蚣。在八十年代电视台播出的风靡一时的金庸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便有一个“五毒教”的组织,更是影响了一代人。那么,“炒五毒”的寓意在哪里呢?从字面意思,便是炒死“五毒”。做出的菜,自然是要吃掉的。而寓意便是将“五毒”吃掉,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不至于染上疾病。由此可以看出,此乃世世代代南京人对于健康与平安的向往和祈愿。而“炒五毒”又需要事先配备哪些食材呢?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可知,分别需要备上五样食材,那就是:银鱼、虾米、菱儿菜、韭菜、黑干杂炒等。这五种食材,其实也都是端午节前后的时鲜。除了“炒五毒”,南京人还喜欢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雄黄酒,顾名思义,就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是黄酒,是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酒需要在太阳下暴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作解毒药剂、杀虫剂。雄黄酒,多为成人可以饮用。而小孩却不能。于是,大人就用手沾酒在小孩的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一番。后来,人们在雄黄你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的香包以供妇女和儿童佩戴。“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这句古诗说的便是旧时端午节,孩子们拿着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此辟邪防疫。因此,在我看来,旧时南京人几乎过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其实皆是“美食节”“吃货节”。每一次过节,都会有一个理由,尽情地吃喝。而每一次过节,人们都会体验到与前一个节日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道。
此外,旧时南京人还有句老话,叫做:“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南京人对蔬菜的钟爱之情。老报人杨心佛在其所著《金陵十记》中曾经这样写道:“金陵城内外密布江河湖泊,水源广沛,土地肥沃,因此春菘秋蔬,不乏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其中提到“早春有正月菠,取其吉兆的荠菜,中春的豌豆苗、头刀韭菜、扬花萝卜、芦蒿、蒜苗等;暮春的茭儿菜、新蚕豆;夏天的小菜秧、毛豆、湖藕、菱角菜、小黄瓜、丝瓜等;秋天有红毛青(毛豆)四季豆、豇豆、芋艿、板栗等;冬天有青菜、雪里蕻、冬笋等。”他还特别提到“清凉山的老北瓜,以瓜上浮现白霜者为佳,其瓜味甜而糯,山中的板栗,也是以质脆肉酥闻名。”由此可见,南京人生长在这样块水美土肥的福地,一年四季的蔬菜瓜果是吃不完的。还有一句民谚,谓之“南京人真是怪,不爱鱼肉爱野菜”,虽属戏言,但已形成了一种新的民俗。有专家称,南京的芦蒿、菊花脑都可申遗了。再如“早八鲜”里的芦蒿、枸杞头等,多次出现在不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譬如,第61回写晴雯要吃芦蒿,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等情节,足可窥见文学大师对金陵民俗的熟悉以及对南京野菜的喜爱,见证了其对于南京乡风俚俗的深切眷念。即使不是八蔬之一的竹笋,也被曹雪芹多次做到酸笋鸡皮汤、鸡髓笋、火腿鲜笋汤里,证明曹雪芹在南京生活了60年,对南京人的饮食习俗早已了然于胸。当然,老南京人最钟情的荤菜,当以鸭馔为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记》中即有金陵人养鸭的记载。相传六百年前,穆斯林家族在马白好的带领下,于洪武二年入籍南京湖熟,或从事农耕,或以捕鸭为生。由于湖熟河汊甚多,水暖鸭肥,人们逐渐将野鸭驯化成家鸭,吃不了卖不完的湖熟鸭,便腌制成盐水鸭、咸板鸭,以利保存,其鸭皮白肉红,鸭香诱人,鲜美异常,一时闻名遐迩。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吃鸭,御厨们便想方设法做出各种鸭馔进贡皇上,今天是叉烧烤鸭,明天是焖炉烤鸭,后天又是八宝桂花鸭,甚至鸭肝、鸭四件,皆可做成美味,朱皇帝几乎“日食烤鸭一只”,后来带动南京人也嗜鸭成癖,形成了“无鸭不成席”的风俗。当时流行一句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盐水鸭。”南京的四大特色,盐水鸭已名列其中。“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蜚声海内外。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