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台湾观众不怕《咒》晦气?电影2022-07-14 14:07 《咒》,近期最火的恐怖片,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诅咒片”。不少人看完《咒》后大呼晦气,其实导演在电影上映时就回应过这个问题,并告诉观众:一切都是假的。我们当然知道是假的,毕竟真的就不是晦气,而是恐怖了。但在很多观众看来,尝试看个恐怖片,有没有被吓到单说,突然被咒了一下,肯定是晦气的。但,为什么,深受民俗影响的台湾观众,反而不觉得《咒》晦气呢?《咒》的女主若男六年前和朋友组成影像团队,闯入邪教仪式中的禁地,触怒了沉睡的邪灵,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死于非命。六年后,若男与女儿团聚一同生活,但后来发现女儿开始中邪,为了保护女儿,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重回事发地。电影中的女主若男反复在念一个咒语,她说这个咒语是祝福,并邀请观众和她一起为女儿祈福。等到电影最后观众会发现,咒语本身是诅咒,若男通过将诅咒转嫁给观众的方式,减轻孩子的负担。当《咒》的资源释出后,关于导演夹带私货、恶意诅咒的批评就冲上了热搜。目前,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6.8。在很多打低分的评价中,观众明确地表示了对自己被“诅咒”感到不满。其实对于很多恐怖片爱好者来说,对《咒》的不满来自于这部恐怖片并未达到观影预期。但对于许多不常看恐怖片的观众而言,“被诅咒”确实是很令人不爽。有人用《午夜凶铃》里的诅咒录像去解释这个事儿,其实也不准确,这部电影观众被触怒的状态,其实更像是我们早年收到“诅咒短信/邮件”时的状态。这类诅咒信息在早年的社会中经历了多次变形。比如诅咒短信,“不转发亲人就xxx”,利用人们的孝心和亲情完成转发的“亲情讹诈”;等到了论坛时期,有很多楼主会在帖子后面加上一句,“不回帖将受诅咒”之类的话,增加自己帖子的人气。以至于后来“反弹咒”也盛行一时而这种诅咒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其实是一种心理侵犯,是利用信息造成对方的不安。而接收者收到后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去转发给他人,就将这种不安转嫁给他人。但如果是看电影,这份不安自然是无处转嫁,观众也自然会感到不爽。那么问题来了,相对于大陆,明明台湾的民俗信仰应该更为发达,为什么《咒》在上映后,反而没有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呢?答案非常简单,台湾民众并不相信。我在油管上看到,有人也提到看《咒》时感觉不舒服,但那种不舒服是因为女主邀请观众的语气让她觉得冒犯;油管上甚至有人将大黑佛母咒整理成一小时的视频,当做工作学习的白噪音使用。为什么大陆和台湾的观众反应差异这么大?这里面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从电影宣传层面讲,《咒》作为台湾今年的重磅恐怖片,在电影上映前,就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电影的神秘感早早被打破。事实上在台湾也有人以为电影内容是真的,只是后来被官方辟谣了。而对于大陆的观众来说,我们对电影并没有前期的心理铺垫,也不了解所谓“大黑佛母”到底是什么,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看电影,确实更容易冲破心理防线。而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在大陆的主流文化中,民众对民俗宗教的理解是很少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宗教的作用就是运气不好的时候拜一拜。我们并没有主流的民俗文化系统,台湾长久以来就与各种民俗宗教共存,处理这类诅咒、诡异事件的经验远比我们丰富得多。比如《咒》的删减版中,有段官将首发现若男,走过来要“驱魔”的片段。在民俗文化中,官将首是地藏王的护法将军,会为人间除魔驱邪。可见台湾人民不担心晦气,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有神将可以庇佑。台湾民众是很认真在讨论官将首救人的可能的当然,即使如此,《咒》在台湾上映时也被观众骂过,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可接受的。不过,相比“心理冒犯”的恐怖片,《咒》的另一个标签更让人好奇——中式恐怖。《咒》改编自台湾的一起真实的集体起乩案件:“起乩”的意思是神明上身。这起案件发生在2005年的高雄,一家六口疑被附身,并开始拿香互烫、殴打,吃排泄物喝符水,最终结局是大姐被活活饿死,其余五人则被诊断为集体妄想症。台湾媒体画的事件还原图,很还原看过《咒》的观众会发现,除了“邪教”洗脑,《咒》的故事和这起真实事件毫无关系。不过导演说这个事件给了他启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台湾地方真的有人在进行神秘信仰。台湾地方的神灵信奉习俗中有很多地方神灵,比如保生大帝,妈祖;也很多神将,比如三太子。当然还有很多外来信仰。《咒》中提到的大黑佛母,电影设定是从印度传播到东南亚的恶神,之后又传播到云南,最后来到了陈家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答了观众“台湾那些奇怪宗教到底来自哪儿”的疑惑。(当然大黑佛母也是假的,大黑佛母和所有神像都是制作组设计的)《咒》的电影宣传,还做了洋葱新闻也因为台湾省内的民俗文化盛行,这两年,台湾的创作者开始将民俗和恐怖元素结合;而与此同时,大陆的游戏中也开始发掘本土恐怖元素,中式恐怖的概念开始形成并推广。中式恐怖是指由中国民俗题材衍生而来的恐怖题材。大陆的几个常见的中式恐惧题材: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冥婚,任意元素搭配红色背景,都可以让人背后一凉。网传综艺外景图,一张图氛围感拉满国恐代表作《中邪》,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驱邪”的故事,是“鬼神迷信”题材下的创作。电影中提到的许多乡间奇事,也都是深耕本土的民俗传说,因此非常有带入感。相较于美式恐怖的血腥,日式恐怖的诡异,中式恐怖强调的是压抑。这种压抑有时是直观的,比如逼仄的环境,荒废的庭院;有时需要辅以想象,比如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幽暗且四野无人的庭院等等。台湾也在寻找这种压抑的气氛,而他们的落脚点,是本土的民俗文化。台湾民俗恐怖片《尸忆》截图没错,台湾深受闽南文化影响,庙多,寻求信仰的人也多。明《八闽通志》云:“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将传统民俗与恐怖元素相结合,地方民俗的仪式感可以在视觉上呈现出极强的神秘效果。大家都熟悉的民俗活动就不说了,我曾在社交媒体上看过屏东东港迎王平安祭典,最后的“烧王船”是台湾屏东地区的民俗活动,目的为了驱散瘟疫,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将这种本土民俗和恐怖题材结合,确实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台湾的恐怖游戏《打鬼》,主场景是台湾著名的三个鬼屋,玩家可操纵的“官将首”,是地藏王菩萨的护法,也是台湾民俗的一种阵头。还有一类结合方式是进一步挖掘台湾的都市传说。90年代台湾的电视台兴起了一系列的灵异节目,搜集和创造了很多都市传说。而这些如今都成为了台式恐怖片的创作源泉。这个系列的电影在台湾的口碑和票房也都很好,比如《红衣小女孩》、《女鬼桥》等等。而相比之下,台湾拍摄的更西化的恐怖片主题,比如丧尸片《哭悲》,其实并未得到太多的肯定。毕竟对于已经对视觉冲击审美疲劳的观众来说,触及内心的氛围恐惧,才是真的恐惧。其实摘掉《咒》是否晦气的讨论,从网上的评论不难发现,《咒》这部电影中呈现出的恐怖氛围,大陆观众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种因为诡异神秘的氛围而产生的压抑是刻在我们DNA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早前网上有人发了张“中式恐怖”图,很普通的楼道场景,但——什么是氛围,什么是恐怖,就这一张图,看的都懂。而谁能重现这种氛围,谁就掌握了中式恐怖的未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