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合资车企,大厦将倾

合资车企,大厦将倾

公众号新闻


让本土车企先烧钱,等“烧”死了,现代起亚再来抢市场也不迟。


近日,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在2023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发表了一番惊人言论,令众人咋舌。在杨洪海看来,合资车企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全球化经验以及盈利能力,远在本土车企之上。


然而现实却是,在新能源赛道,合资车企已经被自主车企打得无力还击。广汽三菱、东风雷诺、长安铃木等多家老牌合资车企已退出中国市场,曾经在中国市场红极一时的东风英菲尼迪、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合资车企也没了声量。


合资车企,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与新时代已格格不入。





文 | 李馨婷

编辑 | 李欢欢

运营 | 土豆

来源 | 每人Auto(ID:meirenauto)




走下神坛


1993年,大学刚毕业的杨奇鸣找了一份工作,在中国最早一批合资车企之一——广州标致卖汽车。当时,这份工作无疑是个“香饽饽”,被分配到其他车企的同班同学,月收入大约为150元,而杨奇鸣工作第一个月的收入竟然有900元。“现在看没什么,当时觉得是天文数字,拿到手里都不知道怎么花,天天下馆子。”


杨奇鸣一路见证了广州标致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逐步走上下坡路,最终倒闭。有一段时间,他曾经离开汽车行业加入互联网,又在2004年重返汽车圈,加入了一家合资车企——长安福特。


2001年,在重庆两江新区,长安汽车和福特汽车共同出资成立了长安福特。2003年,长安福特第一款车“嘉年华”下线,2004年又引入新车型蒙迪欧,由此打开了轿车市场。随后,长安福特将福克斯引入国内生产,这款小车成为紧凑型轿车市场的一大爆款。


杨奇鸣回忆,当时的福克斯在市场上对手难寻,大众桑塔纳根本无力还击。2012年福克斯换代,外形更具吸引力,驾乘体验都不错,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此后数年这款车销量持续攀升,巅峰时期月销量能达到三四万辆。2016年,长安福特的整体销量也达到历史最高点——94.38万辆。


▲ 福特福克斯。图 / 福特中国官方微博

杨奇鸣形容那种感觉“很爽”,公司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在快速成长,每天都有新变化,团队和业务都在快速扩张。员工丝毫不担心完不成绩效,“大家知道一定会完成目标,这个月(的销量)肯定比上个月高”。


然而转折点也就此到来。2017年,长安福特销量近83万辆,比2016年降了一档,终结了一路上升的态势。杨奇鸣推测,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那两年主力车型福克斯从四缸发动机改成了三缸。虽然三缸发动机更节能减排,可节约用车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动机抖动、噪音等问题,这让很多消费者失去购买欲望。被一直以来的市场热情冲昏头脑,长安福特没有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8年长安福特销量惨遭腰斩,跌至37.8万辆,2019年甚至不足19万辆,销量如此迅速崩盘堪称罕见。


今年4月,还传出了停产福克斯的消息,每人Auto询问了北京、南京等地的4S店,销售称确已停产,店里已没有福克斯车型在售,从今年年初就没有新车入库了。福特汽车高层则在近日发言中提到,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即将发生改变,减少在华投资,这被外界解读为“战略性放弃中国市场”。


销量萎缩、收益下滑,人才流失是必然的。从2018年开始,杨奇鸣的不少同事离开了长安福特。在2021年以前,杨奇鸣的同事们喜欢跳槽去豪华品牌,BBA品牌溢价高,效益也好。最近这两年,新能源车企更有吸引力,比如特斯拉、蔚小理,还有比亚迪。据杨奇鸣透露,大约五年时间,长安福特从巅峰时期的2万多员工规模,缩减到现在只剩约8000人。


已经在合资车企干了大半辈子的杨奇鸣比较佛系,他属于长安福特的“元老”级员工,对这家合资车企感情很深,因此没有跳槽的打算,但他很理解年轻同事选择离开。薪资甚至不是首要因素,而是要趁年轻,找到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公司,已经没落的长安福特显然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


5月17日,《长江商报》报道称,目前长安福特整车工厂的年产能为67万辆,也就是说与巅峰期160万辆的年产能相比,长安福特已砍掉近百万辆产能。对此,长安福特有关人士回应称,公司正在克服困难,积极转型,目前重庆和杭州等工厂生产正常。


过去一年仅有25.1万销量的长安福特,确实不再需要160万辆产能了。


长安福特式微并不是个例,就连燃油车霸主“南北大众”,也逐渐显露出疲态。


2022年,陈菁通过校招进入一汽-大众工作,在广州佛山工厂负责维护生产设备。


陈菁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检修计划、订购备件、保障生产设备正常运转。和工厂密切接触之下,她发现由于产线上活不够多,公司已经调整了工人的工作时间,有些时段工厂会从两班倒(一天16小时,两拨工人倒班)变成一班倒,产线上超过8小时的加班也被限制了,甚至有的工人一个月只排15天班,少于常规的22个工作日。工时减少,大家的收入就明显受到影响,这也相当于公司在降本。据上汽大众一位员工透露,公司不仅实施单班制,还曾经历长达半年的停产,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安亭MEB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 汽车生产线。图 / 视觉中国

陈菁听同事们说,工厂的黄金时段大概是2015、2016年,那时产能扩张,甚至忙到要三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而现在,她曾见过工厂长达六七天停止生产,给工人们放假。大家都抱怨,就连住宿条件和食堂餐食都不如从前了。


陈菁所在的燃油车间情况还算好,至少燃油车还是能赚钱的,她对隔壁生产新能源车型ID.4的工厂报以同情,因为“我们的收入和产量、效益都是挂钩的”。2022年,一汽-大众ID.4 CROZZ销量约4.63万辆,仅占公司总销量的2.5%。新能源工厂工人的收入便可想而知。


此前,陈菁对一汽-大众的认知是“待遇好、大平台、产销第一”。入职后,她发现2022年的中国汽车销量第一成了比亚迪,一汽-大众依然强势,但或许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然而,长安福特衰败,一汽-大众光环黯淡,只是众合资车企命运的一个缩影。据乘联会公布的2022年乘用车零售数据,排名前15的汽车厂商中,一汽-大众零售销量177.9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上汽大众销量124.3万辆,同比下降14.7%;上汽通用销量103.7万辆,同比降18.8%;此外,东风日产降20.9%,一汽丰田降5.6%,广汽本田降6.2%,东风本田降17.8%。主流合资车企几乎无一例外,难逃销量下滑的命运。


合资车企整体市占率也在不断萎缩。2019年,主流合资车企占乘用车市场份额为51.4%,这一数据逐年下滑,到2022年已经降为39.9%。而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则从2019年的39.2%增长为49.9%。



燃油车王者,搞不定电动车?


身处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在合资车企的身上映射出一个共同点——新能源转型落了下风。


2020年11月,大众在华首次推出纯电车型ID.系列,分别由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生产。2021年,ID.系列在华累计销量为7.06万辆,而这一年南北大众累计在华销量为223.15万辆,新能源车仅占约3%。2022年,ID.系列在华销量达到14.3万辆,大众品牌总销量231.42万辆,新能源占比上升到约6%。即便如此,依然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为2054.3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567.4万辆,占比27.6%。


▲ 一汽-大众 ID.7。图 / 一汽-大众官方微博

连陈菁等大众员工都为自家新能源车捏一把汗,“无论价格还是功能,感觉都没什么竞争力,车机(系统)总被吐槽”。


刘佳怡是2013年进入上汽大众工作的,在当时,上汽大众无疑是技术先进、待遇丰厚的理想公司。如今来到新能源时代,说起大众的新能源车,她只能用“销量惨淡”来形容。


在她看来,德国作为老牌汽车产地,传统的优势领域是机械,自动驾驶等软件能力则不如中国、美国。与此同时,当地也没有出色的电池企业,因此车辆的电池管理技术不突出,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都处于弱势。


长安福特的新能源车销量同样惨不忍睹。目前长安福特旗下在售电动车型有福特领界EV、锐际插电混动版、福特电马三款车型。过去一年,福特领界EV月销量稳定在两位数,锐际插电混动版全年累计销量不足300辆,福特电马情况最好,但2022年销量也不足5000辆。


今年4月,福特CEO吉姆·法利来到中国,拜访了合作伙伴长安汽车。杨奇鸣告诉每人Auto,吉姆·法利看了长安的新能源车,很受震撼,觉得短时间内难以追上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水平。吉姆·法利回到美国后,福特高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减少在华支出,只专注于产生最高回报的业务领域。


杨奇鸣将这个决策解读为:“既然差距很难追得上,那我们就退出竞争。”接下来长安福特可能将重心放在个性化车型上,比如皮卡、越野SUV。今年上海车展,福特展出的越野SUV Bronco、皮卡Ranger、全新一代福特F-150猛禽以及纯电皮卡F-150 Lightning等车,也都是极具福特品牌特性、个性化的“小众硬核”车型。这些车的销量规模并不大,但平均单价不低,Bronco、Ranger、F-150 Lightning在美国官网起售价分别为34890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27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0万元)、59974美元(约合人民币43万元),在中国官网进口F-150猛禽起售价则高达72万元。并且有消息称,Bronco预计今年引入国产。


▲ 福特 Bronco。图 / 福特中国官方微博

在这样的调整下,合资公司的另一方长安汽车就有些尴尬了。福特在中国有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两家合资公司,长安福特主要生产家用车,如今“小车都不做了”,福特对长安福特的资源支持也会变少。上海车展上,福特曾官宣皮卡Ranger将导入江铃福特实现国产。


除了美系、德系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叱咤风云的日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也是乏善可陈。


广汽丰田的bZ4X,被消费者戏称为“贬值4倍速”,上市价格20万,终端优惠达到6万多依然难卖,连续数月销量仅几百辆。社交平台上,车友们普遍吐槽bZ4X续航差、充电慢、智能化水平不高,颜值也一般。


丰田不光电动化转型慢,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丰田汽车前任社长丰田章男一直对纯电动汽车持怀疑态度,在不久前举办的G7峰会期间,他再次表达了对全面电动化的抵触。丰田章男认为,日本汽车工业的优势在于氢能和混合动力等技术的多样性。丰田首席科学家Gill Pratt也在近日呼吁,希望给予混合动力车型更长的时间。


整体来看,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车的市占率非常低。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在新能源车市场,主流合资车企销量仅占5.6%,而自主车企占84.6%。



无法适应新时代


在燃油车领域,合资车企是绝对的王者,来到新能源时代为何逐渐没落?


这还要从合资车企的诞生说起。上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占据汽车工业领导者地位七十多年;日本大有超越美国之势,汽车年产销超千万台;欧洲已经打造出法拉利、玛莎拉蒂、捷豹、奔驰等品牌;韩国异军突起,已经进入自主研发阶段。而彼时中国乘用车发展薄弱,轿车市场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即为了引入国外的汽车制造技术,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外资品牌与中国本土品牌联合成立合资公司。1984年1月,国内迎来首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合资时代。


▲ 80年代路上交通高峰期。图 / 视觉中国

彼时,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民众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合资车企将进口车型引入国内生产,价格便宜了许多。汽车逐渐普及,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大约九十年代末期,汽车销售体系迎来变革,广州本田(即现在的广汽本田)引入当时非常超前的4S店销售模式,消费者告别了到各地区国营“汽贸部”购买汽车的历史。中国汽车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合资车企踩中了时代的风口,开启了在中国汽车市场近四十年的辉煌。


但联手打仗也存在一个弊端——外方严格把控研发流程,以防将关键技术泄露给中方。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合资车企并不具备研发能力,新车型通常由外方研发后引入中国。这导致合资车企很难对市场变化迅速反应,需要将信息反馈到国外,经过几番讨论与研究再将应对方案传递给合资公司。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成熟,消费需求快速变化,合资车企这种特殊、漫长的决策流程便显得有些落后。2011年前后,SUV品类在国内市场兴起,自主品牌迅速推出一系列SUV车型,抓住了市场机遇,但合资车企普遍表现得后知后觉。到了新能源时代,新品迭代的速度更快,对于卷得飞起的新能源行业而言,合资车企的反应太慢了。


杨奇鸣回忆,仅仅是福特蒙迪欧的一次换代,就经历了2013至2022年的九年时间,“国外的研发周期就是这么长,但合资车企又不能独立研发,只能受制于外方的研发速度。”陈菁透露,一汽-大众的车型通常从德国引进,而德国团队研发一款车、设计一个新能源车平台需要四年之久,虽然近来缩短至两年左右,但相比国内新能源车企动辄一年甚至数个月的研发周期,竞争力还是弱了些。


就算外方愿意将技术导入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传统车企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优势也所剩无几。


▲ 新能源汽车。图 / 视觉中国

刘佳怡直言,从技术角度来说,新势力相当于把合资车的技术"护城河"填了,并反向筑起一条新的护城河。老牌德企最擅长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等技术,在新能源车时代,变得不再重要。而新能源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反而是传统车企不在行的。


另一方面,从政策角度来说,合资车企也不再受宠。过去二十年,决定汽车行业面貌的两条重要政策是:外国车企必须和国内车企合资才可以在华建立工厂;外国车企最多只允许和两家国内车企合资。


自2022年起,合资车企的股比限制也取消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公告显示,“在汽车制造领域,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如今,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市场建立了独资工厂,大众也实现了对安徽大众的控股,并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中国建立全资子公司。



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汽车行业的时代背景下,合资车企似乎集体没落了。


2018年,长安汽车完全将长安铃木收入囊中,铃木汽车全面退出中国市场;2020年,雷诺退股东风雷诺;2022年,广汽讴歌在4S店大幅优惠5万-6万元,倾销库存车辆,终于在退市时“火”了一把;还是在2022年,广汽菲克宣告破产,老牌合资车企悦达起亚在财报上提示存在资不抵债的风险;曾经在中国市场红极一时的东风英菲尼迪、广汽三菱等合资车企也几近销声匿迹。


唱衰合资车企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过,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合资车还不到消亡的时刻,市场是多元化的,合资车企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未来合资车企会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还有一定发展空间。


陈菁也觉得,虽然眼下公司确实在走向衰落,但“大众比日系车企要好一些”,短期内不至于消失,毕竟还有燃油车业务支撑着。


但新能源是老牌合资车企无法回避的必考题,大众、BBA等品牌正在积极转型。刘佳怡却并不看好合资车企在新赛道的前景。她认为,外资车企在新能源方向的努力,未必能惠及国内的合资车企。无论是德国大众还是上汽集团,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驾驶。反观处境尴尬的合资公司,至少从上汽大众内部来看,除了日复一日的"降本增效",股东双方均没有推出具有实际意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上汽大众在新能源赛道的劣势。据刘佳怡透露,2022年,上汽大众开始清退劳务工,并鼓励55岁以上的员工办理提前退休。


关于合资车企未来的命运,刘佳怡不免悲观。她和大部分同事都认为,合约到期后,上汽和大众大概率不会再续签合同。


不过,从车企角度来说,并不会轻言放弃。


▲ 长安智电iDD。图 / 长安汽车官方微博

前不久,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2年长安汽车业绩股东大会上表示,长安会坚定合资和自主并行发展的战略,今后要探索合资合作的新模式,未来“股东双方会向合资企业共同输出,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技术、平台,甚至共创新的品牌”。


杨奇鸣猜测,这个新模式,或许是指将长安的新能源车放在合资车企下卖。但他也担心,这样的车定位比较尴尬,是否要挂福特的标?消费者会为一辆“福特牌长安汽车”买单吗?


(应受访者要求,杨奇鸣、陈菁、刘佳怡为化名)




每人互动
合资车企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每人Auto(ID:meirenauto)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合资品牌巨亏近20亿,千亿车企欲再“输血”引投资者担忧中国的新能源车企,该往外走了广州第一民企,大厦崩塌车企不打价格战了?16家车企“握手言和”签署承诺书太突然!又一家车企,申请破产!五年淘汰三百多家车企,盘点那些消失的汽车品牌中国车企,“端了”日本车企的“老窝”货币政策骤变,二手车明星企业大厦将倾狂赚77亿!最没存在感的国民车企,靠屌丝神车翻身了社招 | NIO蔚来,新能源车企,全员持股,13薪,全国多地有岗,适合留学生校招 | NIO蔚来2024届校招开启!新能源车企,全员持股,13薪,全国多地有岗,适合留学生轰然倒塌!又一家新能源车企,宣告“死亡”奥迪回应向中国车企买电动车平台授权,吉利雷诺成立合资公司,英特尔推出AI处理器,塔塔集团或收购纬创工厂,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合资车企上半年“交卷”:德日美系份额普跌 电动化转型迫在眉睫最懂中国的外国车企,现在要当中国创新的伯乐“开刀”管理岗员工!江苏一合资车企要求轮休、工资按最低标准发放,期限长达一年!咋回事?投资8家车企,宁德时代活成了甲方的样子中国新能源车企,猛投泰国200亿5057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26合资车,被中国“拿捏”回国花絮-20万大洋买国内奢侈品牌衣服特斯拉、大众净利润下滑,日韩系车企“双增长”…15家跨国车企晒半年“成绩单”:谁稳了?谁慌了?让车企和手机公司合资,李书福图什么?美国党争那么猛,欲挽大厦之将倾?7月最新销量!合资车大跌社招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热门社招!多地有岗,带薪年假,超多补贴,大型国央企,0经验留学生可投社招 | 汉高中国热招中,百年德企,大量非技术岗,内含资料包火星乐园第三部《灰界》第十章 死神之吻校招 | GEELY吉利24届校招开启!500强车企,15薪,8000+岗位,内含拿offer案例校招 | CCTC三环集团24届校招提前批开启,大型国企,中国五百强,适合留学生大厦将倾!中国房地产L型复苏,卖房套现的富豪们多了起来「进退维谷」的毫末智行:背靠千亿车企,一个「打工人」的梦醒时分呱呱随笔:远离危险与试探,由我吃牛油果差点噎死说起半年爆卖20万辆!被理想视为“眼中钉”的车企,赢在了哪?抗原代替核酸检,尚未恢复落地签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