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边的人遇到困难,自己出于好心去帮Ta,去倾听、去想办法、去提供支持。可随着帮助深入,Ta对你越来依赖,还开始挑三拣四,比如——如果你没能达到高标准,Ta甚至还会责怪说是你的问题。你不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落得一个不好的“罪名”。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好心助人最终却会受伤。朋友小丁是个热心肠的人,但也常常因此卷入麻烦之中。闺蜜一直对所处的公司很有意见,觉得工作要求总是变来变去,领导又动不动就发脾气,她做得一点都不开心。而最近,因为被领导当众点名批评,使得她积压已久的情绪,快要蔓延到崩溃边缘。看到闺蜜如此,小丁也不好受,连忙安慰道:“这个领导真的太过分了!但我们打工的,又只能忍着。”“忍归忍,但他说话真的太伤人了”,闺蜜又排山倒海般地列举着领导做过的各种奇葩事,最后还表示非走不可。小丁耐心听完,觉得再继续委屈下去确实不是办法,便也赞成她辞职。听到闺蜜这么说,小丁想起自己表姐的公司在招人,建议她可以试试。小丁不仅在旁边不断地加油打气,还表示愿意帮忙搜集面试可能用得上的材料。这时,她开始埋怨起小丁:“怎么回事,你的材料不是保我会通过的吗?”小丁很无奈,连忙又帮忙找了2个新岗位推荐给闺蜜,可面试完还是不行。对此,闺蜜生气地责备道:“都怪你,害我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没想到自己热心的帮忙,不但没能换来感激,还让自己背起了骂名。闺蜜甚至还在共同好友的圈子里,说小丁总是帮倒忙,而小丁因为不善言辞,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开始明明是闺蜜自己的事,怎么帮着帮着,仿佛就成了自己的义务了?被父母溺爱的孩子,每月都能收到高额的生活费,可但凡有一次父母稍微给少了,Ta们就闹脾气。感情中,索取的一方要求另一半必须迁就自己,如果对方有一次没讨好自己,索取方就会暴怒并发起指责。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并不强,Ta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处于无力、痛苦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直面问题,对Ta们而言相当于直面自己的无能,会很痛苦,所以会本能想要逃避问题。显然,这种“逻辑”并不对,但却能帮Ta们起到逃避面对现实的效果。以前面的故事为例,小丁闺蜜的内心就会发生以下变化——1、首先,自己无力面对工作上的挫折,很崩溃,想逃但又逃不掉;
2、发现小丁主动站出来帮忙,正是自己逃避问题的好机会,于是把问题都甩给小丁;
3、当发现自己也需要花心思准备面试,无力感又来了,于是闹情绪,诱导小丁多帮自己;
4、事后面试失败,其实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但又不愿承认,所以把过错都推给小丁。
作为助人者,看到这样的真相,也许会感到又气又受伤。助人行为本身没错,关键在于助人者需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助人者需要学会有选择地帮人,否则就会容易像小丁一样,不仅耗费大量心血得不到感激,还会受到伤害。在这里,我总结了4个原则,可以帮你有效避免因为好心而陷入麻烦。多数情况下,对方没说自己需要帮忙,我们都可以默认对方不需要。这样做并非无情,只要对方是一个成年人,Ta至少有义务主动表达清楚自己的需求。如果对方没开口,我们就主动上前帮忙,容易让对方误认为这是我们的事。当然,如果对方是比较内向,我们可以主动询问“你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开口确认求助」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觉察自身责任的过程,让Ta意识到,眼前这件本是「自己的事」,对方的帮助是好意,而非义务。一个人不愿付出任何代价,意味着Ta在心理上还没做好面对问题的准备。小丁的闺蜜就是如此,当面对工作的困境时,她不愿付出任何努力,所有事都甩给小丁。此时贸然去帮忙的话,对方很容易变成甩手掌柜,最终导致我们受伤。好比一个人想要捐钱献爱心,前提至少是自己一日三餐不愁。否则,如果自家都揭不开锅,还要去帮别人,那是有问题的。同样,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要给别人提供援助,至少要确保自己的内心是相对平稳舒适的。如果过度委屈自己感受,去帮别人创造舒适,这就演变成了讨好。就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老师可以指导孩子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但决不能替孩子完成作业。如果一旦代替对方把事情做了,就是一种越过边界的行为,会导致对方模糊了自身的责任,同时演变成过度依赖。乍一看,以上4个方法很简单,但想要真正要做到,其实仍有一定难度。因为对于部分人而言,Ta们之所以会经常因为助人而陷入困境,是因为心底不接纳「不帮人」的自己,导致每次都是控制不住地帮人。
相反,每次遇到状况,都只有「帮人」这一个选项,就会容易卷入麻烦。表面上看,造成她遭遇的原因是她不懂得有选择地帮忙,当闺蜜在一旁很痛苦,而自己没有去帮忙,小丁就会开始自我怀疑——我不帮忙,那我就是坏心肠的人;
这样会显得我没价值;
甚至对方可能会因此讨厌我……
因此,为了证明自己是「好」的,她会本能地上前帮忙。此时,「帮忙」就成了小丁的需求,而不是闺蜜的需求了。乐于助人是好的,但如果是基于证明自己去行动,就容易导致自己会控制不住帮人,越过了界限,替对方承担了责任,最后陷入麻烦让自己受伤。想要实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很多别的方式,不必执着于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有的人或许会说:可看到别人很痛苦,Ta解决不了,我必须得帮呀!其实,过度着急去帮忙,也是一种对对方能力的不信任。在心理学中,一个厉害的咨询师,内心是镇定的,不会因为来访者的剧烈痛苦而乱了阵脚,也不会着急地抢在前面帮忙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在袖手旁观,但这背后,其实是对一个人的生命力量深深的相信——一方面,允许对方在迷茫、焦虑中停留一会,甚至挣扎;另一方面,相信Ta能在痛苦之中冲破原有的自己,去发展自身的能力。
这是一个宝贵的时刻,尽管难受,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思考、沉淀、成长的机会。因为,我们每个人获得重大成长的时刻,往往是不太好受的,伴随着强烈的痛苦、无助、撕裂。如果粗暴地去除掉生命中这些痛苦,那么人的成长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当我们看到别人处于困难中求助,直接伸出援手,这是一种帮助。同时,当对方处于困境的挣扎里,允许Ta在痛苦停留一会,去面对自身责任,去思索、去承担、去想办法,这也是另一种帮助。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想成为心理咨询师,不如从何开始
❓成为心理咨询师,收入水平如何
❓市面上课程琳琅满目,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