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风景也要交钱?
导读:景区建围墙,音乐节建围墙,大景区套小景区,为何文旅不问,城管不管,交管默许?中国景区背后的运营逻辑是什么?
1、围墙式风景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围墙本身作为“景观”,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
先是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两侧,因周边砌墙遭到游客吐槽;
再者,云南梅里雪山附近的214国道修起围墙,把著名的金沙江大转弯美景挡得严严实实;
最近,安徽蚌埠一场音乐节的主办方,甚至把围挡建在了作为公共道路的大桥上……
围墙本身的设计,蔚为壮观,长度一定管够,正常情况下绝对看不到围墙内的风光。
之所以大家都很关注,是因为担心长城、泰山、黄鹤楼外围,会不会也被高墙所围绕?
盘点中国最美的56个风景,是不是出现在课本上,才是免费的。
2、被风景耽误的国道
风景名胜建围墙,其实成本太高!
把途径风景的国道,直接拦起来收钱,岂不是更容易?
近期,一些旅游博主发布视频称,沿248国道行驶经过扎尕那景区时,有工作人员告诉他,穿行景区需缴纳门票费。
走国道,不看风景也要交钱?
据说景区还是很“贴心”的,原来还可以购买“过境票”,如果在1个半小时内走完40公里的路程,抵达景区北门,那里的工作人员就会把费用退回。
而且通过细心测算,正常情况下驾驶汽车通过该路段大约用时40分钟,如遇堵车等特殊情况,拍照留证后向工作人员说明即可。
人性化安排做到极致!
这事不仅在甘南扎尕那,据媒体此前报道,沿省道S307自驾,穿行通过泸沽湖景区时,被要求预交70元门票费。
如果约定时间内到达一个位于景区外的地点,向工作人员发送定位,随后工作人员退回了门票。
5月,香格里拉虎跳峡景区也曾被指欲收“过路门票”,需要在半个小时内通过景区内20多公里的路段,否则需要补票。
景区还特意强调,“不会多收你的钱。”
3、围墙背后的逻辑
近日还有一则大瓜——“楼市下跌,乐山佛祖被卖了”。
原来啊,这是前几年“乐山大佛景区游览车和摊点30年经营权整体转让”,是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相关管理条例,开展的正常工作。
最终,经营权由乐山大佛实业有限公司(乐山当地国企)获拍。
由此,大家或许可以了解国内景区的运营逻辑!
一般而言,景区作为文旅项目之一,具有典型的地方主导色彩,是地方项目制治理的集中体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运营、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开展。
这个模式,在全国各地大差不差。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央地之间的财权和事权被重新划分。很多时候,地方事权多,财权少。
所以,文旅作为“第三产业”收入来源,减少转移支付的抓手,提升地方业绩的标致,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旅运营,有多种模式:
1、门票商业模式,也就是最简单的门票经济。
2、综合收益模式,包括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
3、还有产业联动模式,和旅游地产商业模式。前者有典型的农业旅游,后者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但是,当其他模式都没有门票经济有效时候,围墙,无疑成为确保收入来源的重要保障。
4、运营方的难言之隐
老唐五一刚从扎尕那归来,玩过庐山,也曾游览过北美黄石公园和大峡谷。
进入扎尕那,首先是大门票,每人必交(儿童也要),每一个观景台,如果要停车,必须交钱!
到庐山,160元买门票后,看瀑布还要35元!
但是到黄石和大峡谷,大门票按照车收(考虑到大家庭),大小景点几十处,但从未再为停车二次缴费!
仅仅是因为景区运营方贪钱吗?
这些大好河山之下,是当地产业乏力,常年依靠转移支付,政府入不敷出。
回过头来看黄石,它的运营模式非常清晰。
政府负责公益部分,例如基本管理,景区讲解,保安(防熊,组织交通)等,这部分由“黄石基金”给钱,其中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约70%),管理者为国家公园管理局。
外部协会以及合作公司负责运营部分,黄石公园协会提供教育项目运营,Delaware North 公司负责运营特许经营商(食品、游玩装备、纪念品、收藏品等)、Xanterra 公园及度假村管理运营住宿、餐饮——但都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同一协调管理,管理上可算公私合作。
国内“发达地区”景区运营,基本也是如此,上海世纪公园,不仅停止售票,而且开始破除围墙。
从长远谋划看,过度依靠门票收入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不少地方政府也希望破除“坐地圈钱”的门票依赖。
无奈财务吃紧,运营至上,围墙之内,门票是来得最容易的快钱。
唐韵(东亚期货首席分析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