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原来当影帝不影响买菜
王景春是个演员
从影20多年
他始终保持着静水流深的状态
让角色长进身体里
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节点
最近一段时间,王景春的新片刚杀青不久。他空了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边休息边参加活动和拍摄。
采访间隙,王景春盯着个木制旧柜子看了很久。他在之前的电影拍摄中接触到木雕师傅这个职业,不仅学了相关技艺,自己也“因戏生情”,爱上木雕。在剧组里,只要有空,王景春就和木头打交道。杀青之后,他把几个尚未完成的作品带回了家里,当成一项新的爱好来培养。
在此之前,王景春学过电焊,手握一张电焊工证书。他还在百货大厦做过工会宣传和售货员。
他说:“演员嘛,艺多不压身,多掌握点也挺有意思的。”他还想着学点中国山水画。脑子里浮现出的画面是:在每个清晨,露珠消融时醒来,稍作打理,面对着一张摊开的雪白宣纸,挥毫泼墨。
“可能是年纪到了。”尽管王景春没有什么中年危机的感受,可时光好像突然间就把他摆上了某个位置。他在《警察荣誉》里演王守一、在《隐秘的角落》演陈冠声,被人叫爷爷。
他还有个“苦恼”:白发悄然爬上两鬓。想到这里,他找到了个自洽的逻辑,“这应该是岁月所给我们的必然。”
回到表演本身。王景春有不少标签,2013年的时候,王景春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了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9年2月17日凌晨,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的颁奖礼上,王景春因为《地久天长》这部电影斩获银熊奖,成为了“柏林影帝”。这些对他来说都像是身外之物,王景春提醒自己“别太当回事儿”,他在乎的还是表演本身。
他会想到大学期间老师的点醒之语:表演一定不能有匠气,要沉下来。
“意思是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单纯当作一个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在名利场获得了种种标签后,王景春一如往常,甚至适当做了减法,保持着低频的曝光,沉浸在片场中。
“我挺喜欢匠人精神这个词的,就是说一辈子专一做一个职业,干一件事儿。不过,表演不太一样,应该是要有艺术性的,每天要有新的创造、有新的感觉。我现在就觉得,以前涉足的事情也挺多的,想要了解的事情也挺多的。现在,我就做减法,跟表演没有关系的事我就尽量不去做,也不去占用我的时间了。”
王景春想着,作为演员更希望自己被观众看到的是作品。创作过程是他作为演员成就感的来源,深入骨髓。
《警察荣誉》在豆瓣评分高达8.6,观众对其称赞最多的便是“烟火气”。一个地方派出所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也没有勾心斗角的争权,鸡毛蒜皮的日常让人看到了基层警察们的可爱之处。王景春也因此与警察形象牢牢绑定,他觉得没什么,“职业的区别还是在人,重要的是演出区别,每个人物都不一样。”
一方面他尝试各种类型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抓住机会出演自己心仪的文艺片。
他说,自己喜欢文艺片是和从小看的电影类型有关。
“有机会的话,我肯定愿意演(文艺片)。我也不会强求所有人的喜好要和我一样,每个人的喜好都是合理的。我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和伤心。”
《你是我的春天》中,王景春饰演的“老王”是一位社区工作者。他随身携带一本小册子,里面记录了每家住户的情况,上面的一字一句都是王景春写上去的。他说,这是为了在拍摄时让自己真正变成“老王”。
至于如何挑选剧本、角色,王景春有自己的标准。“能打动我,我能演活。”——这是他的终极目标,并且一再践行始终。
“有合适的就拍,没合适的就歇着。”王景春说。
印记
王景春身上有不少印记,比如记忆力很好。
1973年2月12日,王景春出生在新疆阿勒泰。那是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地方,有着辽阔的草原和戈壁滩,民风淳朴,人跟人之间特别的亲近,他从小喝着克兰河的水长大。
一提起家乡,他泛起的记忆是,漫天雪白,松树上面落着小堆的雪片。他对画面有着天生的直觉,“六七岁时候走过的路,大概到了10岁,我还清楚记得方向。”这些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感悟像是内存数据,都在他的记忆里存着,时不时地拿出来回顾。
记忆力好也不见得全是优点。“别人说我不好的点,我也会一直记得。”说完,王景春笑了。
4月底,王景春在微博上“手滑”了。有网友夸他演的某一个警察角色,王景春给人家点了赞。他不是没想过学着在社交媒体上和网友交流,只是怕影响到别人,也害怕自己被别人影响,倒不如索性就随缘。
他一直记得自己收到的一则网友关于《警察荣誉》的评论。
“有个网友总结了我在长镜头里的变化,他们把每个场景都标注出来,我挺感动的。毕竟作为创作者,很多时候都是把自己丢给角色,呈现出来的是什么结果,更多地依赖导演和摄影的判断。这些影像观众看了以后,如果观众通过我的表演产生了共鸣,产生了连接,我觉得是演员应该做的事情。但我自己不太会去归纳所有细节,所以也挺感谢网友的归纳总结,也会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2019年的时候,王景春去了夏威夷学冲浪。他意识到这项运动跟演员的表演过程别无二致——等待是主旋律。
“哪怕你准备得再好,都只能等浪来的那一刻。”他把作品比作海浪,抓住每一次机遇。面对大浪与表演,他每一次都是准备好的状态。
当然,他也看到过关于自己出演“烂片”的评论。“有好就有差,高低顺逆总会遇到的。你不可能永远都是一直往上走的,电影、电视剧是集体创作,演员谁都希望有个好成绩,可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王景春的心态平和,走过了大浪,他明白现实的运行逻辑,也必须接受。
王景春从不着急,默默地在每一部作品中历练自己。
闲暇的时候,王景春喜欢打游戏,由此还随机匹配上不少各行各业的新朋友,从线上转到线下。
他想着,自己不能天天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演员是演人的,你要去认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人,观察不同的人,才能够塑造不同的角色。如果天天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待着,永远都是自己。我希望我不要成为固化的人。”王景春说。
在生活中,王景春就是个“普通人”。他原本以为拿了奖之后,会影响自己出门买菜。后来发现,不拍戏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拿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感受着市井百态,从未与生活脱节。
这些生活的细节碎片,构成了他活着的滋味。演戏的他和不演戏的他,都专注于过自己的人生。
期待着许多个“下一次”
之前拿影帝的时候,王景春发了朋友圈。他把一个个奖杯都放在家里的餐边柜上。虽然嘴上说着,奖杯太多了,可他也期待着下一次的喜悦。
时间回到刚进上海戏剧学院的那刻。他22岁,在一群俊男靓女中显得并不出众,勤奋是他出头的唯一路径。学校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出早功,王景春坚持了4年。
他做事喜欢100%,“坚持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它不是一个重要的事。因为我有对专业的热爱,知道自己肯定会坚持下来的。”
也正是在上戏积攒出的经验,他稳当地走在演员路上。王景春想着,自己应该能演到演不动的时候。今年,王景春50岁。不论是人生经历和职业履历都到了“黄金阶段”。在给自己的规划里有这么一条,“像国外的那些演员一样,七八十了都还在继续(演戏),那是我想要的样子。”
他还想过解甲归田,归隐山林,忘却江湖。“找一块地待着,一杯浊酒这种,谁都会想这样的事的。偶尔有惆怅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这个念头。”
不过,转瞬便会被“幸福感”取代。
在早些年的采访里,王景春提到过跟朋友聊起的拍摄场景。那是一场在零下七八摄氏度荒原上拍摄的雨戏,洒水车的水浇到他身上,结起了冰,王景春冻得直哆嗦。但剧中的画面最终呈现在眼前时,他心想:“当演员,是很幸福的事。”能遇见很多不同的人,看到旁人看不到的事,并且投入其中,大概就是这份工作值得被热爱,是让王景春决定投入一生的原因。
采访前几天,王景春因为一位朋友的离世哭了。
“万玛才旦老师走了。”
他和万玛导演本来有个约定,要一起拍一个汉语电影。王景春很难受,“他那么年轻,那么有才华。”他坦诚地说自己讨厌离别,不论是生离死别还是短暂离开。如果可能的话,王景春希望这一切都不要发生,他能和万玛导演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配合。
但现在……约定成为了遗憾,他得一个人走下去。
“要演到演不动的时候。”王景春说。
原文刊载于《智族GQ》2023年7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