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你吃不到杭州小笼包
全国各地都有杭州小笼包。
店铺数量超过了2万家,是瑞幸的2倍多。
说起来,我们熟知的杭州小笼包长这样。
撕开厚实的面皮后,包子里的饱满肉馅就露了出来。
我在青海偏远的石油小镇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可能在杭州的人就要奇怪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厚皮发面的小包子,那是怎么回事儿呢?
因为杭州以外的“杭州小笼包”都是嵊州人开的。
绍兴嵊州人担心“嵊”字不好念,很生僻,就借更有名的杭州让家乡货走出去。
他们做出了皮实馅多的小笼包,这种包子收口处留小孔,吃起来饱满有嚼劲。
这么做是因为想让全国各地的普通人吃得饱,也吃得起。
否则是灌汤包的话,性价比不高,普通人吃不饱,吃起来也费时。
这并不是说杭州小笼包与杭州毫无联系。
八九十年代,出嵊州闯荡的包子师傅,师从杭州知味观学艺归来的陈东升。
他们再根据当时物资匮乏的现状,改良了手艺,做出了敦实的小笼包。
而杭州本地的小笼包还是汤包。
它皮薄馅紧,汁水多,据说原型是南宋开封的灌汤包。
现在杭州灌汤包演化出了趣味吃法:拿吸管尽情吸吮汤汁,在不烫嘴的同时,欣享美味的极致快感。
然而它提供的热量,无法吸引到追求实惠的消费者,反而反衬出了嵊州小笼包的实用性。
于是30年间,5万嵊州人在全国各地开了2万家小吃店,卖小笼包、炒年糕、榨面……
如今小笼包产业也逐步规范化了。
只用当天新鲜的猪后腿肉;
老面发酵,“三光”揉面;
纯手工包制,剂子间误差不超过1g;
……
嵊州小笼也申遗成功了。
但借用杭州之名是事实,这一直在给嵊州小笼带来争议。
除了口味偏好问题以外,引发争议还因为门店的品控。
包括盗用招牌在内的很多门店,无视行业标准,做的杭州小笼包连褶都不会捏,味道上完全不敢保证。
只能说美味没有标准答案吧。
小小的小笼包上的争议也不止如此。
一些文章说,正宗的长三角土著,绝不会把“小笼包”三个字连在一起,正经念法应该是“小笼馒头”。
他们甚至说:
在苏锡常、杭嘉湖和上海为核心的太湖平原,当地人说的吴语方言里,没有“包子”这个词。有馅儿的、没馅儿的统统成为馒头。肉馒头、菜馒头、生煎馒头、小笼馒头……
我是浙北农村孩子,我的同龄朋友是上海黄浦居民,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都是小笼包,而不是小笼馒头。
我打开搜索引擎,十几年前的资料告诉我,很多长三角地区也没有明确的区分。
或许因为方言会吸收普通话里的词汇吧。
事实上,叫法之争本不重要。
但用土著头衔来宣示自己对小笼包的专属权,并流露出美食优越感的话,怎么看都有些不接地气。
当然分不清包子馒头称谓,也可能跟我和我朋友不够地道有关。
好在绝大多数顾客并不在意这些问题。
大家知道面对一笼包子,自己要考虑的是:蘸醋还是蘸酱油?
“假户口美食”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忘祖”之旅。
但它们并不让人反感。
网易文创做了统计榜单,名声在外的杭州小笼包甚至排不进假户口美食TOP3行列。
排在第一名的是海南椰子鸡。
有人开玩笑说海南椰子鸡是深圳市菜,抛开幽默不谈,它真可能是深圳市菜。
海南人对此是毫不在意的。
说回来,深圳特产是椰子鸡的最直接证据在于地图和数据。
另一个佐证是溯源。
椰子鸡里,椰子是海南椰子,鸡是海南文昌鸡。
可椰子鸡火锅真正的创始人,是祖籍海南岛、来深圳创业的东南亚华侨。
九十年代初,他最先在罗湖文锦渡口岸创立了肥佬椰子鸡,为吸引香港客人来吃。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椰子鸡的做法依然很简单。
新鲜椰青水加上文昌鸡肉,再加入两片生姜、几颗马蹄,甚至加上竹笙。(后来,肉嫩细滑不肥腻的广东清远鸡也成为鸡肉的主要选择之一。)
等煮沸后揭开锅,迎面而来一阵清甜,这就可以开吃了。
升华椰子鸡火锅的是两道不相干的食物。
一是青柠。
在蘸料里,挤上几滴青柠汁(金桔等也可),它与辣椒、沙姜融合,特别提味;
一是煲仔饭。
许多香港人来深圳一日游,他们必打卡椰子鸡。
然而他们做了详细的攻略,还是会被深圳人吐槽:“椰子鸡的绝配是腊味煲仔饭啊。”
无论升华的操作有没有出现,都不能忽视椰子鸡的清新风格,也因此这道美食能让深圳人民一年四季蠢蠢欲动。
椰子鸡所需的烹饪技术也不高,只要原料好成品就不容易翻车,对于忙碌的深圳人来说是不错选择。
对于商家来说,也是如此。
椰子鸡帮助粤式火锅坐稳全国火锅的第二把交易。
所以,谁说深圳没有美食的。
美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假户口美食也如此。
它们甚至可能出现了又“消失”。
十年前各大城市里经常看到这辆车,那时候我们嫌天津大麻花卖得贵。
我们还猜测它背后的“肮脏交易”。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天津特产谁都知道,但车辆这么不修边幅的装饰,是不是太假了。
车上卖的麻花基本不好吃,还难啃,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梦魇,可他们偏偏愿意往老人多的农村和城郊去。
为了什么世界大爱?
这时候网友把目光聚焦在了那个隐秘的角落。
瞧瞧,线索有了。
有一方认为,那里可以藏小孩,车主就是来拐卖儿童的。
还有人觉得,他们是为了偷偷测量我国土地数据,然后卖给国外。
照这么说,卖麻花的车主恐怕是国外安插进来的间谍。
这个谜底很早就揭开过。
原来天津大麻花真的“别有用心”。
全国各地的天津大麻花来自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黄坝乡。
当地一两万人在做麻花,形成了同乡产业,所以他们的车牌是以“皖D”“皖K”开头。
这样一辆小货车能给村民带来近9000元的收入,这个收入放在十五年前算不错了。
要知道当时全国农民纯收入还不到5000元。
但这么一来天津大麻花声名狼藉了。
因为安徽车主不是按斤卖麻花,而是按两算的,举手投注之间让顾客一次消费近百元。
有人吐槽:“还好有个看门的大爷跑我前面去了,我尊老他先买,结果拿了几块1.7斤,51只收了他50那个大爷说了一句卧槽,我在旁边笑而不语头也不会扭头就走。”
宰客行为使得天津大麻花和新疆切糕齐名,它们一度成为最坑国人的两大食品。
这倒是让其中的食品质量问题常常被忽视掉。
玻璃柜里藏了什么的答案也呼之欲出了。
那都是车主的生活用具,他们要赶赴全国各地,兜售成捆成捆的大麻花。
至于拐卖之类的谣言早已被官方辟谣。
现在看不到“天津大麻花”走南闯北的身影了,一方面是电商的兴起,当地的企业自己做电商做得不亦乐乎。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业者腰包鼓了起来,不用辛苦走街串巷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粗糙的重油盐糖食品很难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了。
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了,大家对美味有了追求。
你看,大家都有美好前途,也都需要美好前途。
像这样的假户口美食还有很多。
进行微创新的。
自认为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兰州拉面,是青海化隆人做的。因为兰州本地人做的是牛肉面。
让人觉得拗口的。
天津有台湾手抓饼,而台湾没有台湾手抓饼,台湾的手抓饼在当地叫天津葱抓饼。
换个地方斩获新生的。
太和的地方美食叫板面,在安徽全省并不出名,但转移到了河北后大放异彩,成为河北的招牌美食。
带来异域风情的。
最奇葩的当属加州牛肉面,它是华侨在内地专门开的,因为它只在车站和飞机场招待旅客。
事实上,美国加州人民并不喜欢吃牛肉面。
这样的名单很长很长:
“就像我是黄山人,但是我在上海看到满大街的黄山菜饭一样,在老家根本没见过。”
“名噪一方的北京麻辣方便面,没有北京户口,而是土生土长的河南老乡。”
罗列不完。
看到这里,我想起很多美食纪录片说的,美食的价值在于尊重顾客。
而不是固步自封,刻意去追求古法和正宗。
往上数,绝大多数食物不过百年历史,哪来什么千年前的辣椒料理传统。
很多人年轻人也不会去管这一套,他们打开APP,通过评分、评论、店铺收录年份等去选择一次靠谱体验。
如果踩雷不可避免,起码要相信:
我们开心时吃点好的犒劳自己;我们伤心了吃点好的补偿自己。
总之,心态要好,吃嘛嘛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