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蒙元满清,汉人引入外部力量自我革新
历史
【全文约4800字,阅读需15分钟。】
前言:
一直以来,总有些声音认为蒙元、满清这样的异族政权不属于中华文明。更有些可笑的言论,如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异族政权,如果得不到汉族势力的支持,都绝对不可能统一全国。甚至异族政权想要割据一方,都必须获得当地汉族势力的支持。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异族统治,本质上是汉族的有识之士见到国家内部腐朽不堪,已经无法从内部革新,于是主动寻找、扶持异族势力发动外部革新。
就像一个人生病了,靠自身免疫系统已经无法自愈,于是去找医生看病,通过吃药、手术等外部干预来治疗疾病。
1.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异族统治者与汉人谋主。
2.蒙奸忽必烈。蒙元、满清,靠着汉人的支持统一全中国。
3.统一全中国?异族政权没有汉人支持就是不行!春秋战国以后,汉人掌握着迄今为止最优解的政治制度。
4.夺舍。
Part.1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特别混乱的战争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
这几个乱的不能再乱的时期,实际上比汉唐之类的大一统时期更重要。在这样的大乱世里,想统一全中国,必须要摸索出一套最优的政治制度,形成碾压的国力,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势力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500多年百家争鸣的实践以后,汉族就一直掌握着地球上最优秀的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上异族政权统治的时期,主要有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蒙元、满清。而异族政权统治或者割据中国,无一例外背后都有一个无可取代的汉族谋士和一群汉族支持者。
五代十国南北朝时期:
后赵羯族石勒,谋主张宾,汉族,赵郡中丘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出任后赵大执法,制定国家制度,专总朝政事务。
张宾看到石勒后,认为自己所见识过的人里边没有比石勒更厉害的了,主动投奔石勒。(《晋书·载记第五》宾谓所亲曰:“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即石勒)可与共成大事。”乃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勒亦未之奇也。后渐进规谟,乃异之,引为谋主。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前燕鲜卑族慕容皝,谋主封弈,汉族,勃海郡蓨县人(今河北省景县),出任前燕国相。封弈并非纯谋士,前燕建立过程中的许多战役封弈都有参与。属于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类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汉人士族几乎垄断前燕朝堂。(《晋书·载记第九》以封弈为国相,韩寿为司马,裴开、阳骛、王寓、李洪、杜群、宋该、刘瞻、石琮、 皇甫真、阳协、宋晃、平熙、张泓等并为列卿将帅。)
前秦氐族苻坚,谋主王猛,汉族,北海郡剧县人(今山东省寿光市),前秦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一大堆职位。(《晋书·载记十四》俄入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持节、常侍、将军、侯如故。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
王猛这个人跟名字一样猛,上马能战,下马能治。整个前秦政权到了苻坚王猛时期,才彻底稳定住关中平原的基本盘,并且急剧向外扩张。王猛后来还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将”、“宋朝武庙七十二将”。
王猛也是主动投靠苻坚的。当年桓温北伐到了关中,与王猛交谈后,班师回朝时,授予王猛高官督护的职位(相当于桓温的亲信),希望王猛跟自己一起回到汉族正统的东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
王猛咨询了自己老师,老师表示你王猛跟桓温就不是一路人,你跟他回去能干嘛?(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北魏鲜卑族拓跋氏,谋主崔浩,汉族,清河郡东武城人(今河北省故城县),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力排众议,辅佐拓跋焘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官职升至司徒(相当于总理),封东郡公。
这些能割据北方大片领土的异族政权,并不是仅仅靠一两个天才级别的汉族谋士,而是这些异族政权得到了大批汉族的认可和支持,张宾、封弈、王猛、崔浩等人,不过是汉族推选出来的代表罢了。
Part.2
异族进入中原进行统治的政权,通常是趁着中原内乱,趁机占领一块中原地区。但想要在中原占领区内站稳脚跟,并进一步统一全国,就必须获得当地汉族势力的支持。
蒙古南侵灭金时,由于管理能力不足,分封了一批汉人世侯,希望借助当地汉族势力对抗金朝。灭金占领北方后,蒙古内部发生了一次“农牧之争”。
蒙古政权从草原上建立,以游牧起家,没有统治农耕民族的经验。以别迭为代表的部分蒙古贵族认为,汉人没用,不如把汉人杀光,退耕还草,把耕地变成牧场。(《元史·列传三十三 》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汉化契丹人耶律楚才则极力反对,表示只是你们不懂得怎么管理,才觉得“汉人”没用,管理好了,各项税收能达到一年五十万两白银,粮食四十万石。(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第二年耶律楚才收上来大量税赋,蒙古贵族内部的“农牧之争”才告一段落。
通过“农牧之争”以及之后在山东的蒙古贵族与当地汉族发生冲突,汉人世侯意识到蒙古内部对汉地统治存在不确定性,于是强烈希望扶持一个亲汉的蒙古贵族。此时忽必烈出现了。
忽必烈看到蒙古快速扩张相伴随而来的问题:如何稳定地控制新占领地。忽必烈选择积极汉化,融入当地,汉人世侯与忽必烈一拍即合。
忽必烈任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员,这些汉族官员后来成为元朝建立的基础班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为刘秉忠。
刘秉忠,汉族,邢州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元代汉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奠定了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规划设计建造了元大都。连元朝的国号“元”都是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的建议,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
蒙哥汗去世,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在蒙古人心中的圣城哈拉和林,忽必烈以碾压的战力击败阿里不哥。
而战胜阿里不哥的主战部队几乎全是真定史氏、东平严氏之类的汉人世侯部队,这些汉人部队强悍到看蒙古、回鹘的军队就像自己养的宠物鹰一样。(《陵川集》矧于中国诸侯,如史、如李、如严、如张、如刘、如汪等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虓将劲卒,荏习兵革,骑射驰突,视蒙古、回鹘尤为猛鸷。)
忽必烈还将蒙古圣城哈拉和林改成了和林宣慰司,一下子从首都降成了普通市级城市。
忽必烈的行为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大正天皇的儿子加入国军,率领国军反攻日本,打进东京,战胜了亲兄弟裕仁天皇。并且将日本地区并入中国,改编为日本市。
站在蒙古人的角度来看,忽必烈妥妥是个蒙奸啊。
忽必烈自己都意识到自己的蒙奸行为,禁卫军都不敢用蒙古人,用的全是汉人部队。
最后彻底灭亡南宋的将领张弘范,还是汉人。没有汉族势力的支持,忽必烈很难打赢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根本无法统一全国,更加成不了元世祖。
说完蒙元,再简单来看看满清。
公认的满清开国第一文臣范文程,汉族,辽东沈阳人,官宦世家。曾祖父范锐,明嘉靖朝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沈阳卫指挥同知(相当于副师长)。
满清统一全国同样是依赖于汉族势力的支持。清军入关后一共分封了四个藩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全部是汉人,带着汉人组成的部队主动投降满清。
吴、尚、耿、孔功劳大到清朝要将大半个南方分封给了他们四个汉人。以至于后来康熙朝爆发三藩之乱,差点覆灭清朝。
Part.3
任何一个异族政权想要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都有一个绕不过的步骤:汉化。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汉人一直掌握着一套同时代最优解的政治制度,并且随着朝代变更不断升级更新。简单点说就是异族的政治制度太落后。如果不汉化,异族政权就无法拥有足够的国力,维持稳定的统治,更不用说统一全国。
假如一个政权想要稳定统治一个地区,需要做到哪些事情?以下是五个最最最基础的点:
1.吸收人口,有足够的人口资源,才有人缴纳各种税赋,服各种徭役,该政权才能储备钱粮兵器等各种物资。
2.要想办法在压榨和让利之间达到平衡,要是压榨太狠了,百姓会躺平、会逃亡、会造反;压榨太轻,积累国力太慢,容易被别的势力干掉。
3.一支能保护当地安全的军队。否则当地百姓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自然无法安稳地从事生产工作。
4.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保证高层下达的指令,能很好地落实下去。
5.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稳定的上升渠道(科举)。没有上升渠道,想出头的人才就会去其他政权谋取出路。该政权自身也会陷入人才荒。
春秋战国500多年大乱世里的百家争鸣,法家、儒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各个流派就以上五个基础点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第一轮是法家胜利(汉人制度1.0版本)。秦朝解决了第一和第三基础点,吸纳人口,收集资源,富国强兵,统一了全国。但没有解决第二点。
第二轮是道家、儒家的胜利(汉人制度2.0版本)。汉朝利用道家、儒家在法家的基础上打了升级补丁,解决了第二基础点,在压榨和让利之间达到平衡,让百姓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
第三轮(汉人制度3.0版本),隋唐在法道儒三家的基础上继续打补丁,科举制度解决人才上升渠道问题。
第四个基础点是个复杂且随时间推移无解的点,这里就不详细去论述了。
汉族先用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时间总结出了一套打天下终结乱世的政治制度;然后从汉朝到唐朝,又用了700多年,打了个“和平时期如何治理”的补丁包,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这套制度。
异族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汉族1300多年的经历走一遍,总结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胡人制度”。异族的政治制度最多也就是发展到吸纳人口、收集资源、富国强兵这一步。
而且异族人口数量少,管理难度低,尚且达不到汉人制度1.0版本,所以异族不汉化,根本不可能统一全国。
对于蒙元、满清而言,自己的政治制度版本太低,旁边又摆着“汉人制度3.0版本”。看看自己手里的《罗汉拳》,再看看地上摆着的《降龙十八掌》,傻子都知道选《降龙十八掌》来练吧。
可是想要汉化就不得不学习汉族历史与文化,从文化内核上去了解“汉人制度3.0版本”是怎么形成的。
蒙古贵族别迭,提议把汉人杀光,退耕还草放牧,显然就因为没有汉化过,不知道收上来的税赋能比放牧的价值高得多。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同样有类似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把人分为国人和野人,贵族是国人,普通人是野人,国人认为野人没什么用。直到晋国征召野人参军,挫败了秦穆公吞并晋国的企图后,各诸侯国才真正意识到人口的作用。
异族统治者越汉化,越学习汉人制度,获得的汉族势力支持就越多,占领的地盘就越多。在利益的驱动下就越想深入了解汉族的历史文化,越深入了解就越发现自己本族那套制度是多么的落后。毕竟《罗汉拳》就是比不上《降龙十八掌》。
汉人的政治制度固然有其他制度不具备的优越性,但它也有其他制度同样的缺点。有的异族政权汉化后继续给这套制度打补丁,有的异族政权连缺点一起吸收,昙花一现灭亡。
满清看到汉人的傲慢,引发百年羌乱,放干了东汉的血。于是在蒙古、西藏等地区采取了非常友善的和亲政策,实打实派出公主去和亲。不像汉朝派个宫女册封一下就当公主去和亲,更不像明朝死梗着脖子绝不和亲认怂。
清朝还看到了地方豪强的尾大不掉,一直到清末,大清都要亡了,都死活不愿意放权给地方势力。
北魏拓跋鲜卑则在崔浩的操纵下复辟了三国两晋的门阀政治,堵塞了北魏人才的上升渠道,北魏急剧衰落。
Part.4
王朝的末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各种灾害、土地兼并、民不聊生、上升渠道垄断、地方豪强尾大不掉。
无论是因为活不下去还是因为上升渠道堵塞、壮志难酬,都导致汉族人口向外迁移,人口向外迁移伴随的是汉族人才外移。
外移的汉族人才看到王朝已经失去了内部革新的可能,无奈之下只能想方设法从外部革新,或发动农民起义或扶持异族愿意汉化的政权。但凡还有机会内部革新,都会出现张居正那样的中兴名臣。
那些打进中原地区实行统治的异族,与其说是异族入侵,不如说是汉族有识之士带领汉族势力扶持异族,借助异族还来不及腐化的政体,将汉族政治体制移植到异族政体中,革新全国。
说白了就是夺舍,一个人的肉身破败不堪,垂垂将死,他利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抢夺他人的年轻肉身。
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入侵中原的异族政权不得不汉化,都变成了胡人政权、汉家制度。最后全是忽必烈那样的胡皮汉心的蒙奸,都被汉族同化了。
毕竟想要统一全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汉化。毕竟没人会跟地盘、权力过不去···
END
接下来还会写一篇关于欧美制度落后性的文章。欧洲的中世纪相对应的是中国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上落后中国近两千年。
欧洲和日本没有经历过领主分封制到集权制的过渡,直接从分封制跨到集权制,步子迈得太大,玩砸了。欧美政治制度上的不成熟,让中国近几十年来有了快速崛起的机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