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乡村振兴”,多数企业在等,先行者在做
“乡村振兴”的口号喊了多年,这个短语也进入了很多上市公司ESG报告中。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当然不能简单视同于“捐钱捐物捐小学”这样的“好人好事”,也不应该做成为自己“贴金”、“洗绿”的“眼球经济”;它应该切切实实与乡村发展需要相契合,也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在一起。具体怎么结合,孙凡给出了6个务实的方向。
孙凡是最早一批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金融从业者。近20年前,孙凡曾在当时供职的单位——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安排下,为管金生的乡村研究提供协助、编制方案。此后,他曾涉足早期投资、PE投资、地产结构投资、上市公司并购等,期间,他从未停止对农村经济的关注。2015年以后,他在联众集团主持组建“欢庭”连锁运营体系,开始具体介入到乡村实践中。
在《“乡村振兴”与ESG,大企业如何解题才能双赢?》(刊于《中欧商业评论》)一文中,孙凡围绕“大企业如何介入乡村振兴”的问题,给出了6个务实的方向。其中包括:
四、打造“水肥药全控”的“低碳农产品”。目前各地有一个风潮,就是地方政府都极力去推所谓“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希望通过这个行动来提升地方农产品的价格。这项行动带来了视觉设计和行销推广上的进步,是一项面上好看的工作。这项工作的进化阶段是大家开始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看看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申请文件,基本上都是定性的粗糙的表述。
但事实上,“地理标志产品”光有一个称号不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35》白皮书中提到“气候友好型低碳农产品”这个概念,在这个概念的认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信息整合服务以及检测认证都存在可以培育的公司。认证既是方法和科学,也是价值观和标准。“Better Cotton”可以拿新疆棉来做文章,那么在认真做农业低碳认证检测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形成成熟的研究成果来影响认证体系。
与大型投资相比,在乡村地区建设“创业孵化器”显得挺小的,但却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新冠疫情带来的远程工作方式已经被人们接受,年轻一代需要有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空间,特别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创业项目,很适合放在靠近核心城市的乡村。例如落地在安吉余村的“数字渔仓”,通过集中养殖,降低药残,全程数字化,对接互联网买菜企业,提升养殖鱼的价格。这样的创新越来越多,等待被挖掘。
六、探索林业碳汇的“中国方案”。目前,各省都在碳普惠体系建立方面有过零星探索,但行动上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论是着眼碳汇的植树造林、低碳行动还是购买产品与服务等,都缺乏对参与者在经济利益上的激励。应该形成一个超越省域的、在更广泛维度可交易的碳普惠体系,进而形成一个中国方案,为未来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做好准备。
中国的林业碳汇,不应仅仅着眼于自愿减排的抵销方法,更应该将其与“共同富裕”放在一起考虑。凡是能够以碳汇方法学造林和经营的地方,与市郊型乡村不一样,基本都是比较落后的、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地方。企业在探索自身ESG路径的时候,应该思考获得抵消、潜在碳价上升获益,以及共同富裕几方面的收益。
撰 文:孙 凡
责 编:施 杨
运 营:周小雪
在本月底即将举办的《中欧商业评论》“ESG领跑营”中,孙凡将作为课程教练,陪伴学员共学ESG知识,并以自身经验与学员深入探讨“双碳”、“乡村振兴”等议题。
扫码联系刘老师
了解课程详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