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时代先行者,先行于时代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2023年进程过半,中国经济的复苏正转向关键节点,这对全球的贸易、投资和消费都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外需减弱、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也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恢复周期。6月27日-28日,《财经》年度对话2023于北京诺金酒店顺利举办,作为此次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林肯中国同样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与复苏进程。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见证者,《财经》杂志也迎来创刊的第25年,论坛开场,《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表示: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财经》杂志一直在最前沿记录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波澜壮阔、心潮澎湃的二十多年过去,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等问题逐渐显现,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财经》杂志总编辑 王波明
在全力拼经济的当下,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被认为是恢复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提振民营企业与企业家信心,就是给予他们市场所稀缺的长期主义精神。历经百年岁月的淬炼,林肯中国在产品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美的式豪华;在品牌理念上,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在不断的转型中为品牌内生价值注入“新势力”。真正的豪华,是懂得自己内心所需,而非盲从别人的选择,这是林肯中国造车的初心,也是百年以来所秉持的长期主义。
破立而新生
民营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是当前经济领域的重要话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多种经济措施提振民企信心,给企业吃“定心丸”。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依然需要政策支持,但更需要泛在的新动能出现。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复苏依然处在一种波动状态,但我们还是应该全面看待,首先,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复苏这是不变的基本面;其次,也需要把部分指标的向下调头稳住,如出口指数在5月份呈现下滑趋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在进出口贸易当中52%依赖于民营经济,单讲出口的话,民企在出口当中的贡献率63.3%,可以说民营经济依然充满活力。想要从根本上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要打破垄断,打破地方封锁,精准施策。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认为,中国正面临新范式变化时期,这与之前我们听到的周期性变化、临时性的变化,以及偶然性变化已经非常不一样了。他强调,新范式已经对各国的体制机制、法治规则、经济运行模式造成了中长期影响,新范式下中国尤其需要增加法治的作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创造更多机会。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球外资也在持续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复苏进程。挪威经济学家、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芬恩·基德兰德在提及如何通过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时表示,中国应该将重心放在改革上,尤其是让私人服务业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去发展,参考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成就,正是因为中国以市场为基础进行了改革,土地改革、农业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特区的成立,这些都是资源要素再分配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左滑分别为姚景源、高西庆、芬恩·基德兰德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最近10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并贡献了5成以上的税收、7成以上的技术成果及8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国市场主体的比重高达98%,可以说,民营经济正成为中国市场最活跃的主体,因此,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关乎中国经济最强劲的增长动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从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对如何提振民企信心进行剖析。短期来看,提振房地产需求与平衡地方债对当前中国经济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起来了,民营企业家信心自然就回来了。长期来看,民营企业需要公平的市场环境与待遇,制度与法治是经济增长民企发展的基本保障。
民营经济的振兴同样与居民收入分配的改善密不可分。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提到,如果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问题,收入分配也将会面临问题。公平的市场竞争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公平竞争,坚持政策对不同类的企业一视同仁,维护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大国崛起,必有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现状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当前的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既表现在投资者、企业者,也体现在消费市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思考信心不足和预期转弱背后的原因。法治的完善和制度平台的重要性被提到空前重要的高度,如何进一步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是恢复信心、稳定预期的最重要的来源。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处境的总思路、总精神,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一定会跟随经济发展的规律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学院院长刘纪鹏从共同富裕的角度入手剖析中国股市与公平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好的财富分配制度,既可以让上市公司拿到资金进行制度的改进,实现上市公司增量财富的再创造,同时大股东、小股东、中介机构以及多个行业都可以实现多赢,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创富时还应带动股民的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多赢共富。
左滑分别为姚洋、王小鲁、吴晓求、刘纪鹏
做春日里的先行者
在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复苏进程中,有一些赛道值得长期蓄力布局的。比如双碳目标的提出,就对中国经济与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深刻重塑我国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每个行业都息息相关。在双碳视角下,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绿色复苏?《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与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就双碳格局下的碳交易与绿色复苏展开圆桌对话。
仇保兴:中国在过去20年对减排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我们从被动减排开始变成主动减排。因为有一件事情在全世界越来越达成共识:所有人都认识到减排是第一要务,而减排离不开中国。对中国来说,减排关乎民族崛起,不减排我们在国际上就没有地位。
曹远征:我们规划了“3060目标”,这就是主动减排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也是认识到自己的义务,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的体现。全球化有制度安排,有碳排放的要求和规则,我们遵守这个规则,也是大国风范的体现。
王波明:双碳的投资才刚刚开始,根据测算,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总的投资可能要超过150万亿。这150万亿的大部分从何而来?谁排碳谁付钱,谁减碳谁得益,整个碳金融、碳市场、碳汇市场就会蓬勃而起,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投资,而且完全可以取代很多旧的投资方向。
曹远征:在市场的引导下,减排的技术路径会逐渐显现,这也将构成投资的主要标的。如新能源的使用和储能电池是一个新的方向,投资标的也需要市场机制引导研发才能出现。
新局在望,未来可期。我们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需要一个波澜壮阔的牛市;更需要一大批激励人心、带领大家走向远方、实现梦想的企业家。中国最稀缺的已经不再是资本,而是勇于创新创业、敢于拼搏奋斗、善于开拓市场的企业家。全社会对待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态度,关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这一重要问题。穿越一个世纪,林肯中国正站在新的百年起点,在变局中立于主动,在新局中坚守初心,这是林肯的百年之道,更是“领航者集大成”所诠释的领航员精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