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你与AI,都无可取代
自从2022年11月Open AI发布ChatGPT后,全球都陷入了人工智能热潮之中,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宣称要推出竞品。人工智能板块亦成为国内A股资金追逐的焦点。
与早年间围棋大战中的AlphaGo相比,AI 2.0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多的话题与情绪,是因为生成式AI的功能着实强大,作为一项生产力工具,它会对制造、销售服务、职场等商业领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会愈发深远。
惊喜背后,暗藏隐忧。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Open AI首席执行官(Mira Murati)就表示:“当你构建一个如此强大的东西,并且它有如此多的好处潜力时,就会存在巨大的潜在负面后果。”
目前,人类对AI的共同忧虑,是人类会被取代。但读过《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系列文章与研究,以及观察近期中国企业的许多具体应用案例,我们得出结论是,尽管AI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运行与人的生活方式,但在组织生态中,人类依旧无法完全被取代。而企业管理的下一个重要议题将是:在人机共生的时代,人和机器的关系为何?又该如何管理?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华为云在AI方面的最新产品——盘古大模型为例,通过AI技术在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具体应用,为人机新关系找到答案。希望读过本文后,不仅可以纾解你的焦虑情绪,还能令你对更加美好的人机未来充满向往。
人机共生,不可竞争
自动化恐怕是AI探索之初对于人机关系的终极想象。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希望能实现“熄灯制造”,由机器大军进行生产,由于它们能大幅提高生产率,以至于工厂几乎见不到人类员工——甚至都不需要开灯。
然而,熄灯实验从1982年通用汽车为击败丰田、日产,重振自身业务斥巨资建造“未来工厂”,到2017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为量产特斯拉Model 3制造的机器人,均以失败告终,企业不仅生产率未得到提升,甚至出现了生产延误、生产成本飙升等一系列的问题。
研究显示,当AI强化而非取代人类能力的时候,其影响力最大。2019年,埃森哲公司在调研1500家公司后发现,那些仅仅使用AI取代人类员工的企业,只能获得短期生产率收益,而那些绩效提高最明显的企业,是那些实现人类与机器协同工作的公司。通过这样的协作,人类和AI主动提高彼此的互补性优势:人类提高领导力、团队合作、创造性和社交技能;机器提高工作速度、扩展性和定量能力。而商业活动正是需要这两种能力相互协作。事实证明,人机必须共生,而非竞争或彼此独立。
在中国,华为云是人机协作理念的重要倡导者与践行者之一。在华为云看来,相较于控制或是替代,协作共赢是更为适用于理解未来人机关系的关键词。早在2021年4月,华为云便发布了其盘古大模型中两个重要的基础大模型,NLP(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和CV(计算机视觉)大模型。旨在通过强大的中文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以及业内领先水平的图像识别与检测能力,赋能更广泛的商业领域与业务场景。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中,华为云围绕客户运营、产品研发、软件工程、生产供应、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技术创新。2023年7月7日,在华为云开发者大会2023上,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3.0。基于“AI for Industries”理念,华为云通过其在各行业千余个项目的经验积累,将行业知识与盘古大模型能力相结合,更进一步深耕行业,打造金融、政务、制造、矿山、气象、铁路等领域行业大模型和能力集。将“一切皆服务,AI重塑千行百业”的价值主张落实于具体场景中的具体问题,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每个企业、每个人的专家与助手。
AI驱动流程再造
就像ChatGPT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不断累积和迭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与各企业的具体应用,也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与挫折。让我们把思绪从未来想象中拽回现实,进入AI技术运用于企业与研究之后的真实场景,以行动带动思考,更加理性和务实地看待AI对商业世界的重塑。
煤矿生产是一项复杂、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当前在数百米的井下仍需大量人员现场作业,实现“少人无人”的安全高效作业是煤矿智能化追求的重要目标。主运是煤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导致停工停产。现阶段,煤矿企业的主运系统主要依赖人工巡检,矿工需要每天走10~20公里,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企业通过盘古矿山大模型可以实现全时段巡检,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漏检造成的安全事故,缩短停机时间,同时提升井下巡检人员的工作效率。
台风登陆会造成巨大损失,2022年中国因台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2亿元。华为云提供的数据显示,盘古气象大模型能够秒级预测未来7天全球天气情况,相比传统预报算法,速度提升10000倍、精度提升20%。2023年5月,华为盘古大模型在“玛娃”的路径预报中表现优异,提前十天预报出其将在台湾岛东部海域转向路径。在海外,华为云为印尼打造了“国家海洋人工智能平台”,助力预测海洋灾害,保障航行安全。
在以上案例中,AI能掌握人类技能,拓展人类极限;它能为人类节省时间,去完成更高级别的任务;它还可以通过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正确信息,增强人类的认知优势,提高人类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可以说,人机协作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与雇员更为高效的互动、还能延伸至范围更广的公众安全保障上。
对于各行各业而言,由于AI能够促成更为优质、快速和自动化的决策,若想要在组织运营中搭配该技术,需要重新检视其端到端的流程,思考有哪些不可或缺的任务,并决定让AI以何种方式完成。
在金融领域,盘古大模型将金融机构开发模型的常用能力沉淀为五大技能:金融知识文档问答,跨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多任务理解,代码生成、代码补全。金融机构借助这些技能可以把过去“业务经验口口相授”升级到“业务指导秒级生成”,完成从“专家用数”向“人人都是分析师”的转变。在内容生成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利用华为云新发布的数字人大模型,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数字人讲解视频,将过去需要3个研发人员3天完成的工作,变为3分钟,还能生成包含形象、动作、声音等多方面信息,让每个人实现数字人自由。
在货运列车安全保障这一公共服务领域,过去以人工图片识别的方式排除故障,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通过大模型技术,原来人工需要识别4000张图片,现在仅需要复检170多张图片,工人劳动强度下降95.75%,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同时提升了故障识别率,提高了列车安全性;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刘冰教授在新药研发的工作中采用了基于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打造的AI辅助药物设计服务,让先导药的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一个月,研发成本降低70%。并突破性地研发出一款超级抗菌药Drug X,有望改变病人面对“超级耐药菌”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局面。
不过,在即将享受无所不在的AI技术的同时,企业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正如7月6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所总结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是要“走深向实”。如果公司明白如何把这项新工具切实运用到更广大的流程再造领域,长期而言,可能会是AI的最大受益者。
成长不是零和的事
在如今这个重构加速、颠覆不断的世界,我们已经看到,那些将经营战略根植于竞争之中的价值攫取型企业日渐式微,因为如今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外部挑战与内部困境,都已不是一家企业凭一己之力可以应对的。而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以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型巨头,都公开承诺要构建生态组织——企业自身具备独到的资源与能力,又与广泛的外部网络合作,同时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与痛点。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能走多远,能有多成功,已不单单由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撑,而是取决于它可以使能用户、客户、合作伙伴等获得更多创新。真正有效的生态系统,会设法把外部人士变成合作者,让外部创新,变得和改善自己的创新一样重要。
在华为的做法中,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伙伴、发展人才的战略,无一例外都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正如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上的发言,“盘古大模型要充分融入千行百业,离不开广大合作伙伴和开发者的共同参与。华为云期待与伙伴一起联创行业大模型,驱动行业智能化升级,共享大模型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的价值与机遇。”
毕竟,华为云真正在意的是,自己是否让生态中的各方共生。因为成长从来都不是零和的事。
戴一 | 文
戴一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约撰稿
AD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