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存量博弈里,激活流量内循环
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如果说之前大部分企业还在恐慌和迷茫,那么现在,一些企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思路,并且开始在实践中验证。在我们过往的采访中可以看到不少相关的例子。
比如一家新消费品牌,企业没有设立首席营销官、首席增长官这样的角色,而任命了“首席消费者运营官”,统一管理一切需要与消费者接触的环节、职能,以此提升拉新、留存、复购等关键指标,进而推动增长。
某国际快消品牌,其成立了消费者服务和体验部门,不同于以往企业中一个个筒状的职能部门,这一部门横向连接财务、传播、销售、IT等等环节,为它们提供基于消费者反馈的洞察,形成经营助力。
而一家国际知名的美妆品牌,其将所有线上的客服人员转化为EBA,也就是线上美妆助手,与实体门店的BA相对应。如此一来,线上客服的职责不再单单是解决投诉,而更偏向于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并推动销售。
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探索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那便是从企业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服务触点入手,通过组织流程的再造,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与运营效率。这个思路也很好理解,当外部流量增长失速,企业必然转向内部,展开对既有消费资产存量的经营,让既有流量在内部流动、闭环,产生更多价值。
近期,我们在“2023第四届智服未来大会”现场与宝洁大中华区顾客体验与传播总经理卢敏,及班牛创始人熊晓东展开对话。对谈中,这样的思路再次得到印证。他们一致认为,与消费者连接更为紧密的服务环节,在提升消费者体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成为这场经营范式转变的先锋。
存量时代
抓住被忽视的增长价值中心
走出增量时代,很多企业患上了流量焦虑症,但实际上企业内部明明就有天然形成的流量池,只是一直被忽视了。
卢敏分享到,在宝洁,每年通过客户服务触点沟通的消费者达千万量级。其价值不仅在于消费者基数的庞大,更在于这是企业自主掌控的、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的触点,企业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也可以获得关于消费者的一手洞察。
基于此,通过升级服务体验,客户服务环节也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卢敏称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通过服务提升10%销售转化,乘以数千万的用户基数,那将是颇具吸引力的数字。
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消费者服务效率和推进体验升级的班牛,也分享过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其服务的一家快消品牌,仅通过客服“挽单”环节,也就是当消费者希望退货时与消费者展开沟通,说服其不要退货,这种举动每年便能避免数千万的损失。另一家服装企业的做法则更加深入,其通过对退货原因的数字化分析,发现症结所在,然后推动运营、品控部门进行改善,一个月下来退货退款率降低了3.2%,销售转化率提升了7%。
实际上,服务的价值早已被印证。麦肯锡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全程服务的企业,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营收、员工满意度都明显胜人一筹。
深究其中的逻辑,价值中心从生产端转向服务端是最直接的原因。简单来说,以往,产业的价值中心在制造端,拥有更强大生产技术的企业更具增长能力。但随着时代的演进,更多企业拥有了相近的生产能力,因此流通、渠道环节成为新的价值中心,实体商超或线上交易平台便成为了必争之地。而如今,随着渠道环节流量见顶,价值中心再次迁移,企业服务能力的强弱就成为了构建增长竞争力的核心。
这种竞争力来源于服务所带来的消费者体验的差异化。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三类,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也就是说,在产品、技术演进趋势趋同的背景下,众多行业进入同质化竞争,如何找到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以形成竞争优势是困扰不少企业的问题。而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因能为产品提供更多附加价值,比如情绪价值、定制化推荐等,正成为企业塑造差异化的一大突破口。
优化体验、激活增长
先解好这三道题
其实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服务在提高消费者体验上的价值所在。作为消费者与企业间所有交互的总和,消费体验往往反映了企业在从营销、销售到服务上整个消费链条的功力,如果一直被忽视的服务被提升,将升级消费体验,带来新的生意增量。
熊晓东在服务众多企业的过程中就发现:“过往很多企业把服务团队定义成一个成本中心,但这几年你会看到它越来越往价值中心的方向去迈进。”当然,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仍有一些基础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消费体验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是服务仍靠“码人头”,效率难以保证。那么,服务能否实现自动化、规模化?
服务是优化体验的基础环节。一直以来,这一环节需要靠人启动,也就是说,随着消费者基数的攀升,企业的客户服务团队也需要不断扩大,这势必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所以为了减轻压力,不少企业会选择将类似于客服呼叫中心这样的职能外包,但也因此失去了不少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机会。
好在数字化手段的出现提供了解题的新思路。班牛分享的案例显示,某鞋服集团携手班牛利用基于大模型,整合业务数据打造的智能AI知识库,一线客服可以快速获取产品相关知识及关联话术推荐,接待效率提升了35%,单月AI作答百万次,实现了更智能的客服接待。如此将一些基础服务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可以大大解放客服人力。
第二个直接关乎体验升级的课题是,企业如何深入场景,贴近消费者的真实诉求?
冬残奥会期间,宝洁推出了一项针对视障人士的服务备受关注。品牌邀请视障人士成为体验设计师,针对线上购物环节中的障碍进行技术与流程上的优化,比如针对读屏软件优化电商页面,优化视障人士购物入口帮助他们快速联系“无障碍陪购师”等等。
虽然相比于庞大的电商人群,每天70万人在线购物的视障人群并非多么庞大的群体,但在这一举措的背后,如何让服务深入具体场景,提升消费体验,让服务真的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甚至是情绪价值,是像宝洁这样的大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实现这一点,需要企业真正理解消费者,比如通过对消费数据、偏好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形成消费者画像,以此指导服务人员更具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让个性化体验得以实现。班牛就在客服产品设计中添加了消费者画像的模块,客服人员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基于历史订单、评分和评价、聊天记录等消费者大数据形成的分析结果,包括基本的人物属性信息、商品和内容偏好等等。
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更加复杂,那便是如何让服务不仅停留在服务部门,而是串联起企业的经营脉络,让全面的组织协同支撑起全方位的消费体验升级,进而推动真正的高质量增长?
在宝洁,卢敏所在的顾客体验与传播团队有一项职责,便是读每一条客户评论,读懂背后消费者对产品、对品牌的期待。实际上,今年,宝洁中国已成立35年,而“持续倾听消费者声音,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其一贯的信条。据报道,宝洁中国的001号员工就从事市场研究工作,她的首要职责就是走遍各地,倾听消费者的需求,让宝洁真正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仅有倾听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基于用户评价的洞察将输送至各个部门,形成产品、业务、流程改善的“扳机”。
这需要企业打破原有的组织惯性,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企业过往的架构是纵向的结构,比如说财务、市场部、销售、IT、物流等等。但消费者和品牌联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和哪个职能部门相关,所以消费者的视角是打破职能墙的横向的视角。” 卢敏称,“这是为什么在任何一个公司里,如果它真正关注体验,关注用户感受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团队从横向的视角和所有纵向的职能部门产生联系。”
卢敏所带领的正是这样一个部门,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职能部门间的连接器:“我们的团队希望拥抱更多在其他职能部门有过任职经历的同事,这样他就可以带来不同的视野。当他听到消费者的声音之后,能结合他对生意的理解给出更加有效的建议,这样其他的职能部门在和服务团队合作的时候,就不会仅仅把你当成一个处理投诉的地方。这对做服务体验的同事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提升效率、深入场景、串联经营,当企业完成了对服务的重新定义,并打通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有望让服务与体验真正成为存量时代中企业增长的新价值中心。就像熊晓东所说,服务就像企业内部的温度计和手术刀,将潜藏在每个订单中增长的可能性挖掘出来,发现问题所在,提供解决方案,升级消费体验,真正带来高质量增长。
Ariel | 文
Ariel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约撰稿
AD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