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 你以为香港水硕很水?错了!一点也不水!
“水硕”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我已经从香港硕士毕业好几年了。
乍一听这个词,确实心有戚戚焉。
马上回想起开学第一天,我跃跃欲试、准备好积极融入各国同学组成的“多元文化”环境……
然而现实是由于申请的硕士专业偏文科,全班百分之80以上都是“黑长直”的内地妹子。
虽然当时本人也是一枚“黑长直”的内地妹子,但看到这么多和自己相似背景的人,来上一门和“多元文化”有关的课程时……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点儿水”。
由于家里经济水平有限,我在大四决定出境留学的时候,没有找动辄两三万的中介。
而是自己摸索着DIY(do it yourself)申请学校。
自己申请由多个任务组成:第一块是选校,第二块是选专业,第三块是网申材料准备。
关于选校,我原本最想去的是美国,但是查了一通发现美国最难申请,原因有三:
1)需要GRE成绩。
众所周知这个考试比雅思托福难不少,这是一道筛掉很多人的坎,而我当时只有一份7.5的雅思成绩。
2)花费也最高,一年仅仅是学费就至少要准备40万左右。
3)学制比英国和香港长:适合我的美硕专业最短也要读两年。
我的工科专业水平还可以,但硕士想换个专业。
实力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读不了研究型硕士(因此拿不到一个月一万五左右的工资)。
那就读个授课型吧,省点时间也省点钱。
当时“水硕”的说法还没流行,我只想出去读书,同时尽量省点钱。
总之,研究半天后我才发现自己能去的似乎只有香港,连英国也够呛。
因为英国虽然也有很多一年制课程,但是很多专业的学费是香港的两倍。
比如我要读的一个文科项目,香港学费七八万即可。
而英国仅仅学费就要15万,生活费的预留更比香港高一截。
而文科是相对理工科、金融等,最便宜的项目了。
当然现在看来,读硕士还可以选择德国法国北欧等地的学校,有的免学费、整体更便宜。
但我不愿再适应一门新小语种,且考虑到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毕业后可以整合大湾区人脉,对以后工作发展更易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最后选择了香港。
顺便一提,本人是大三才决定申请学校。
但是大一大二因为经常逃课(在图书馆沉迷书海),有几门课成绩较低(六七十分)。
所以为了刷高分数、提高胜算,我不得不在繁忙的大三大四,重新修读两个大一的课程。
叠加起来,真是累得够呛!
现在很多学妹学弟,在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要留学,有的更是中学时代就已经有所规划。
甚至有些“鸡娃”父母已经卷到从孩子幼儿园就有意安排各种活动,组建各种leadership项目。
目的就是为孩子的常青藤之路添砖加瓦。
娃开不开心另说,但提早规划的确比临时起意,成功率高得多,也有更多机会试错。
👉“香港体验官”查看原文
-未 完 待 续-
● ● ●
/本 文 作 者/
大猫咪
像派大星一样活着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水硕不水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