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更爱非车规芯片?紫光展锐A7870被“网爆”背后
哪家车企是高通座舱芯片的最大客户?答案不是蔚来、理想、小鹏等智能化布局领先的新势力,而是比亚迪。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智能座舱前装标配高通芯片交付367.45万辆(部分车型搭载双芯片),其中比亚迪一家贡献超过40%。
过去几年,比亚迪在大屏中控主机使用了多款型号的高通非车规SoC,包括625、665、6350、7325等不同型号。在中国市场,这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尤其是高通8155成为高阶智能座舱标配的大背景下。
而随着比亚迪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腾势N7的发布,30万元的起售价,但依然配置了高通的6nm非车规芯片,而非市场主流的车规级8155。
“采用非车规芯片,一方面可以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另一方面就是成本优势;尤其是常见的手机套片(打包模组),更是极高的性价比。”业内人士表示,此外,国产高性价比座舱SoC市场刚起步也是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手机芯片(包括高通、联发科等)属于消费级、汽车芯片属于车规级,两者的应用场景不同,产品定义的重点也不同,更关键的是汽车芯片要求要高于手机芯片。
一直以来,汽车芯片开发周期长,难度大,价格高。一颗汽车芯片从设计流片、车规认证、车型导入验证、到量产装车,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
在汽车行业,过去几年,低成本非车规方案通常主打中低端车机市场,提供低成本的座舱解决方案。但问题不少,比如,车机黑屏、非正常工况(比如,温度较高)容易宕机等。
而比亚迪为了实现非车规芯片的规模化上车,采用了额外配置一颗安全芯片的做法,保证在车机出现问题时的核心程序仍旧可以正常运行。毕竟,对于比亚迪来说,极致的供应链成本控制也是车型的核心竞争力。
而市场也对比亚迪启用车规级国产芯片呼声较高。比如,紫光展锐推出的首款车规级5G座舱芯片平台A7870。而此前关于比亚迪车机经常出现卡顿、死机、需要定期清理内存等车主评论并不少见。
以上截图来自网络社区
这款芯片是紫光展锐今年4月对外发布的车规级6nm制程处理器,8核设计,包括1个2.7GHz的A76大核、3个2.3GHz的A76中核以及4个2.0GHz的A55小核。
CPU运算能力93K DMIPS、GPU采用NATT 4核@850Mhz,拥有217 GFLOPS浮点算力;NPU算力达到8TOPS,与高通8155相当。
按照紫光展锐对外公开的信息,除了A7870,还有另外两款性价比座舱SoC,分别是4G高性能车机芯片解决方案A7862,以及八核4G车机芯片解决方案A8581。
目前,还不清楚比亚迪是否会在旗下不同车型尝试更换高通芯片(此前,有华为麒麟上车消息,后有爆出联发科上车比亚迪海鸥),但国产芯片方案的上车进程已经开始加速。
一些行业人士甚至表示,大量采用非车规级的芯片,其实正是比亚迪给国内厂商进入车规级芯片的机会,两年后这些进入比亚迪供应链体系的本土厂商将会受益。比如,此前比亚迪就被爆出曾与华为签订协议,打造车规级麒麟芯片。
不过,其他车企显然已经开始布局。
今年4月,领克全新SUV—领克08首发,作为主打智能网联化的一款产品,这款车搭载了两颗芯擎科技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
这款基于7纳米工艺制程(对标高通8155)设计的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具备高性能算力集群,拥有8核CPU、14核GPU,以及8 TOPS AI算力的独立NPU。
此外,其音视频处理能力最多可支持7屏高清画面输出和12路视频信号接入,并在行业内率先配备了双HiFi 5 DSP处理器。
同时,支持行业首发的92英寸巨幅天幕HUD,分辨率达2K,实景导航覆盖三车道,并且支持手机跨端观影打游戏,进一步提供沉浸式座舱体验。
更进一步,双“龍鷹一号”的16 TOPS算力支持包括APA辅助泊车、RPA远程泊车等全场景泊车在内的L0-L2的辅助驾驶功能,率先在业内实现舱泊一体的落地。
今年开始,“龍鷹一号”也将陆续在红旗、吉利等多款车型量产上车。此外,芯擎科技也完成了包括东软、德赛西威、博世、LG、亿咖通、北斗星通智联等座舱赛道龙头企业在内的合作落地。
“舱泊一体功能在几年前是没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行业下游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研发能力、交付能力的判断,这样才能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在芯擎科技战略业务发展副总裁孙东看来,座舱算力支持泊车以及基础辅助驾驶,是一个成本最低、路径最捷径的过程。
这只是开始,面对舱驾一体的新赛道,亿咖通在今年初发布了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Super Brain),集成了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和黑芝麻A1000,完整支持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能力。
而面对智能座舱市场需求的快速释放,希望打破高通近乎垄断市场格局的厂商不只这几家。其中,AMD在实现特斯拉座舱落地后,也已经在中国市场拿到入场券。
此外,5月29日,英伟达与联发科宣布,双方将共同为新一代智能汽车提供解决方案,合作的首款芯片锁定智能座舱,预计2025年问世,并在2026年至2027年投入量产。
在这款芯片设计上,联发科将开发集成英伟达GPU芯粒的SoC,搭载NVIDIA AI和图形计算IP,基于chiplet实现主芯片与GPU芯粒间高速互连。
同时,这也是联发科改变过去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玩法,希望借助英伟达的能力和资源,与高通在高端市场一争高下。
在本次合作中,联发科还特意提及了未来与英伟达ADAS解决方案的融合机会,而英伟达Thor(超大算力中央计算平台)无疑已经占据高阶市场的一席之地。
和智能驾驶相比,智能座舱无疑是智能化普及的领跑角色。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搭载智能数字座舱(大屏+语音+车联网+OTA)前装标配交付795.05万辆,同比增长40.59%,前装搭载率为39.89%。
而在高阶智能座舱方面,2022年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量交付172.65万台,前装搭载率达到8.66%,占智能数字座舱交付量的21.72%。此外,在HUD、5G、DMS、OMS等更多增量细分市场,数据表现同样喜人。
在这些应用市场增量的背后,是正处于市场格局变动周期的座舱SoC,计算平台的快速迭代以及整车电子架构的集成升级。谁能适应新周期的需求变化,就有机会占据先发优势。
高通在过去几年的垄断,核心原因之一还是传统NXP、瑞萨为代表的汽车芯片厂商产品力断层;同时,后来者进入时间较晚,仍需规模化支撑。
一些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对于座舱芯片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期”。一方面,车企有很多不同的需求,功能还在不断演进;另一方面,多域融合趋势下,芯片的能力复用,也很关键。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高端智能座舱需求(包括存量升级和增量)仍将保持30-50%的增速,高通、芯擎、紫光展锐、联发科+英伟达组合等数家企业将展开新周期的较量。
同时,智能座舱,正在进入关键的计算平台“替代升级”和“降本增效”叠加周期。这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新车交付46.65万辆,同比增长24.93%,前装搭载率为11.38%;而去年这个数字为8.66%。
而以2022年中国市场数据统计口径,在座舱域控制器搭载率方面,30-35万元车型达到34%,但30万元以下车型还不到8%。
这也意味着,在汽车行业处于“降本增效”、车企对智能座舱的体验升级、多功能融合集成需求明确的大背景下,高性能+高性价比SoC的潜在市场空间仍在不断释放机会。
近日,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发布AC8015一体化轻座舱方案,并率先在某自主品牌车型成功实现量产和上市,成为NXP、瑞萨、TI等传统汽车中控主机芯片巨头的中低端替代方案。
按照该公司此前的公开信息显示,新一代智能座舱芯片AC8015和AC8257已经获得多家乘用车和商用车客户新的量产车型定点,多数项目会在2023年开始进入量产。同时,新一代高性能智能座舱芯片正在研发中。
而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与其说是国产替代,当下的市场机会更多是本土创新,如何快速适应车企需求的变化,尤其是产品定义差异化、性价比以及本土产业链生态等方面,抓住机会。
加入阿尔法工场投资者交流社群 | 添加微信:dlfxs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