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我突然想起2年前的那段“刻骨铭心”的门诊生活2023-07-13 03:070“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这段话是捷克文豪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说的,而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却是在看门诊时一位患者告诉我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看诊经历是近几年少有的“刻骨铭心”。1她很好看。我记得第一次见她时,我被她的颜值给惊到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年画里的美女走出来,然后突然站在你面前。她说话时很爱笑,但这种笑很奇怪。有点像自嘲,有点像无奈,还有点像要掩饰点什么。总之,如果你看到她的笑容,你不会觉得她很开心,反而觉得很心疼。她还喜欢说一个词:也许吧。类似口头禅那样。而且,这个短语几乎总是在前面描述过的那种笑中说出来。她是朋友介绍来找我的,失眠多年,期间一直在吃各种安眠药。她曾一度觉得,自己后面这辈子都得靠药物才能睡觉了。失眠时间长了,人就容易有抑郁,也容易焦虑。她也是。不过,外人不容易看出来,可能是因为她总是笑着说“也许吧”的缘故,这容易给他人留下一个“你很开明,很包容”的错觉。照例,我告诉她,你可以尝试“认知行为治疗”,同时逐渐减少安眠药的种类和剂量。不出所料,她像很多人一样,对具体的行为计划很抗拒,对这些方法带来的预想结果感到很恐惧。我说:白天困了也不要躺床,最好是出去走走。她很疑惑:白天我很累,为什么不能躺着?我说:晚上你不能太早躺床了,如果睡不着,你需要把自己从床上赶下来。她很不解:这样岂不是睡得更少了吗?同时,她也很害怕,害怕晚睡会带来更多伤害,也害怕越晚睡越睡不着。我一一跟她解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原理和原因,她听完后,依然觉得这些行为很“不可思议”,虽然知道了原理,但她还是觉得自己做不到。于是,第一次门诊结束后,什么都没有改变,一切都回到原点:她依然吃着之前一直吃的、却早已没有太多作用的安眠药。不过,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不用着急。改变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更强烈的动机。第一次门诊后,虽然在行动上没有发生改变,但我相信,在认知层面你会有新的想法。这个新想法会如同一颗种子那样,在未来某个新的时机,生长为改变的动机,然后长出新的自己。后来的情况证实了我的想法。2大概是2个月以后,她连续约了好几次复诊,我们启动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同步开始逐渐减少安眠药。减药过程中,睡眠情况出现了好几次波动。每一次波动,她都有一种想把安眠药加回去的冲动。每一次波动时,我都提醒她:你现在正在穿过黑暗的隧道,不远的前方就是光明的出口,往前走,不要回头,不要让前面的路都白走。好在,她都坚持过来了。在第6周时,她最后一种安眠药只需要吃1/4粒了,睡眠也倾向于稳定了,下一周开始,就可以停掉曾经以为会一直依靠的安眠药了。然而,就在我们准备为来之不易的成功而开心时,她又把安眠药直接加回到1粒了。她来门诊哭着告诉我:我男朋友要跟我分手。我沉默着,一边听着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边在心里骂着那个我从未见过的男人。虽然理智上我明白,不应该对别人的感情生活随意评判,但在情感上,我还是很难接受那种美好的事物在你面前被毁灭的感觉。她哭了很久,我桌上的半袋纸巾快被她抽完了,于是,我从我自己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包小袋的未使用过的新纸巾,用双手郑重的放在那半袋纸巾旁边。可能她也哭累了,看到我这个动作,她突然忍不住破涕笑了一下。然后,她伸手拿走我的那包小纸巾,撕开贴条,拿出一张新的纸擦着眼角的泪。我当时想,这最后的泪可能是最后笑出来的。她问我:安眠药加回到1粒了,是不是很失败?我安慰她说:不是,这是意外。每一个真心爱过的人,这个时候都需要安眠药。我建议她,可以先暂时继续吃一粒,后期慢慢再减。毕竟,我们曾经也算是有过成功减药的经验了,不怕。顺便说一句,安眠药在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中的推荐建议是不同的。对于急性失眠,由于常常有生活应激因素(比如失恋,离婚,失业,丧偶等),这个时候可以尝试短期使用安眠药,让自己更好的渡过难关。而对于慢性失眠(时间长于3个月),之前的应激因素常常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此时,更多的是因为错误的睡眠行为。此外,这个时候的安眠药对改善睡眠的作用也在减弱,因此,慢性失眠首选的治疗方法就不是安眠药了,而是认知行为治疗——调整睡眠认知,改变睡眠行为。3过了很长时间,她都没有来复诊。我有时还担心,她会不会又回到起点了,然后又不好意思见我,所以就不来了。不过,后来证明,是我自作多情了。她看了我的书——《睡眠公式》,自己在家里按照书里面的步骤重新减药,重新执行行为治疗。在她成功减药的那一周,她来门诊跟我说:医生,我做到了。同时,还跟我念了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段话:“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她进一步解读说:我曾经一度依赖安眠药,生怕没有药物后就不能睡好觉。你建议我用行为治疗,逐步减少安眠药,我不敢,我怕。现在回想起来,我就是“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了。然后果真,一味软弱下去,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每晚的安眠药上,结果把自己牢牢钉死在原地。就在我为她的领悟感到开心时,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折叠好的那种以前写信的纸,也用双手郑重的放在桌上,然后用双手把它慢慢地推向我。说:我写了一首好玩的小诗。我赶紧坐直了身子,按着折痕打开信纸,几行秀气工整的硬笔字扑面而来,我记得开头几句:我曾是一只臭虫,徘徊在黑暗的深洞。我以为这就是未来的家,直到你敲响警钟。她说送给我留作纪念。我很开心的收下,仔细按着原来的折痕重新折好,扭身放进我背后的文件包里。接下来的时间,她开始谈论文学。她的阅读量非常大,很多作家的名字我听都没听过。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她在谈论这些话题时,表情很严肃,好像是有一个导师在她面前,听着她做毕业答辩。我想起之前她在谈论自己时的那种“奇怪的笑”,突然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我告诉她我的观察。她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是的,文学里其实有告诉我答案,但是我不敢确定那个答案是否真实,是否适合我。直到我知道,原来科学里也是有解释的,我才真正接受自己。“所以,正是这份怀疑,让你常常一笑而过地说也许吧这三个字,对吗?”“哈哈,也许吧。”她笑了。不过,这次的笑容和以前不同,它是孩子般的笑,它没有杂质,没有其他功能。临结束时,她说谢谢我。其实我也要感谢她。她让我知道,在文学和学科交汇的星空处,闪耀着人类最理性的光芒。那是最后一次见面了。2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米兰·昆德拉逝世的消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我猜,她现在应该更强大了,应该会提醒自己“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了,应该会“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了。作者:余周伟公众号:睡眠与科学最后,我推荐米兰-昆德拉的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这本书被誉为“昆德拉的整个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还有,故事很好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