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敢走钢丝
人在北京,疫情乱心,追个网剧,大吃一惊。
如你所知,五一被迫居家,百无聊赖,便找来最近上线的《风起陇西》一睹为快。
我还特地充了会员,以示决心——顾这钞票的面子,也得看下去。
小说《风起陇西》盛名在外,早有耳闻,大概知道这是一部借助三国历史做背景的古装谍战作品。
我对原著作者马伯庸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马伯庸应该是段子手转型成大家的典范,是吾辈楷模。
他博闻强识,鬼马精灵,有奇思妙想,擅于在大历史的缝隙中找寻鲜为人知的细节,个人志趣在此。
缺点也很突出,短文字堪称惊艳,长篇则暴露出人物刻画不足,情感部分更是一副这辈子没牵过女孩手的生涩感。
不过,聪明人,或者说能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不断精进的,马伯庸壮年之后的作品质量大概是提升显著吧,没细阅读过,听朋友说了而已。
马伯庸是个大 IP 了,制作机构都抢着拿他的作品改编权。手快有,手慢无,火的狠哩。
如果有幸抢下类似《风起陇西》这样马伯庸的长篇处女作,我都想到制作方的心情:好消息,我们拿下了马伯庸的授权;坏消息,我们拿下的是马伯庸的「初啼」。
然而,剧版《风起陇西》做出了自己的精进与改编,马伯庸本人追剧后也给出了「如饮醇酒,越发精彩」的评价。
在说剧之前先说书。
小说《风起陇西》,我粗略翻了一下。马伯庸对自己的缺憾认识的非常深刻,他在后记里说:「这是一部二十七万字的恶搞」。
小说给我的感觉,整体架构凌乱,人物性格立不住。叙述上文白夹杂,甚至有搞怪的现代词汇,马伯庸的解释是——我故意的……
所以,阅读体验上,流畅感弱,较难共情,可又有个馋虫在勾引——老子倒要看看这小子怎么编!
如果,我是先看的小说,会想——这个咋改编成电视剧嘛?谁会来演个没有情感世界的大时代棋子?
剧版《风起陇西》最应当表扬的是——它拎出了一条主线,破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业潜入蜀汉的曹魏间谍「烛龙」到底是谁?
这对一部电视剧,一部上了中央台的电视剧,面对可想而知的庞杂受众面,一开始就设置悬念是非常重要的。
剧版《风起陇西》甫一开始就把两个阵营的冲突,两边互置间谍的前提交待的明明白白,相较小说观感更为顺畅。
这是「追剧」的先决条件,有了。
再说人物刻画。书中的荀诩与陈恭之前并无情感羁绊,有家庭或爱人也不过是背景信息。剧中添置了二人之间的兄弟情,添置了陈恭与夫人翟悦类似《史密斯夫妇》的双面间谍戏码,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既有主线上的任务冲突,也有暗线的情感。
有此设定,演员方有发挥的空间,不然陈坤、白宇凭什么接这个戏呢?陈坤饰演的陈恭借尸还魂潜入「五仙道」,与早已安插在内部的妻子翟悦相遇,后者身份败露,被「五仙道」祭酒黄预用计拷问,陈恭任务在身,护妻不能,他所表现出来的两难,陈坤的表演堪称完美。荀诩身处宛如风暴中心的司闻曹,白宇将其步步惊心又使命必达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也很到位。
这只是剧中的一个细节,好剧成就演员,演员能成就剧,戏保人,人保戏,目前看,剧版《风起陇西》做到了。
再说服化道。剧版《风起陇西》从运镜到调色都是电影级别的,给看多了网剧阿宝色的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小说《风起陇西》实际上对环境、装置、衣饰几无着墨(这也是马伯庸和曹雪芹的差距哈哈),剧版的制作组蛮用心的,大到街景、公堂,小到角色的穿着,看得出来在追求符合真实三国时期的设定。
剧中一出戏,李邈出殡,我翻看了小说,好像没有这个情节。我拿此举例,试着证明导演组的用心。
这个出殡戏的流程严格按照《礼记》所载,有「停灵」,有「铭旌」,有「诔辞」,李严读「诔辞」,用四六骈文,可谓讲究(饰演李严的尹铸胜老师这段表演精彩至极,台词功力无出其右者)。参与送殡的司闻曹上下皆头戴「白帻」,符合周礼。另外还有历史剧中不多见的「执绋」(丧葬时手执牵引灵柩的大绳以助行进),令人大开眼界。
这出戏是历史剧中不可多见的华章,按理来说以悬疑立身的剧本不必大费周章,但剧组还是具实呈现,那种「笨拙」的认真与考究,是时代剧集中鲜见的高贵品质,当浮一大白。
管中窥豹,有理由相信剧版《风起陇西》是在认真做事。当拿到已经流行了17年之久的原著处女作,他们努力做到让它有基本的骨架、血肉、逻辑,将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思考题:随便聊聊。你的追剧感受?
你还可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