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特稿丨盐碱地里种出了高产大豆

特稿丨盐碱地里种出了高产大豆

科技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盐碱地,不出粮。”在黄河三角洲,这是许多种植户根深蒂固的认知。


正因为如此,一口气将耗水的700亩水稻改种大豆的王腾娥,承受了巨大压力。但收获时,盐碱地每亩高达605.2斤的产量让这位种植大户吃惊——要知道,2020年,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仅为260多斤。


7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腾娥开心地说:“每亩多收入上千元呢!”这位饱受盐碱地之苦,并与之搏斗了半辈子的农民,此刻“最想感谢的是‘齐黄34’和徐冉”


徐冉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培育“齐黄34”花费了他20年光阴。如今,“齐黄34”已种植到20多个省份的土地里,在全国累计推广了3300余万亩。


齐黄34”植株


“育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齐黄34”在关键时刻的突破,振奋人心。


“2020年,我国大豆总消费量达到了1.2亿吨,其中国产仅有1960万吨,83%依靠进口。”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的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一代代的农业科学家们,将目光瞄向了“不毛之地”,向种子要效益。


1992年,在水稻高产栽培领域摸索了两年的徐冉,“跨界”到了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领域。相对于水稻研究的“热门”,大豆研究在当时十分“冷僻”,但后者青黄不接的人才状况,呼唤着年轻的科研人投身这个“深不可测”的领域。


大豆育种的“深不可测”,既在于其科研之难,也在于其在夹缝中生存的现实。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认为:与玉米相比,大豆比较效益较低。目前,山东单产水平不足400斤。相对于高产玉米亩收入2000元以上的毛利,大豆才1200元左右。


这种悬殊导致了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拯救大豆产业,需要提高单产,让农民“有账可算”。而关键的关键,在于种子。


徐冉说:“育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其科学之处,在于育种具有种种科学规律,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循;其艺术之处,则是每个新品种都有不同秉性,在基因之外,株型、株高都是关键因素,而科学家们却有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喜欢高株大豆,有的人却不喜欢。株型也有各自偏好。”


艺术没有公式可用,只能靠自己摸索。


7月,正是济南最热的时候。徐冉戴着草帽,弓着腰,在大豆基地里大汗淋漓地“去雄”——除去雄蕊的花瓣,准备人工杂交授粉。


大豆花小、蕊细,10个雄蕊紧包着雌蕊柱头,在杂交育种母本去雄时操作难度较大;大豆又是闭花授粉作物,不等花开已授完粉,这对选择适度花蕾、确定最佳授粉时间有诸多不便。


徐冉研究员(左二)


于是,夏日凌晨4点下田,下午3点到6点再下田,成了徐冉的工作常态。30年的科研生涯里,这种常态循环往复,让徐冉累花了眼、熬白了头、忙弯了腰。


“国家认可,农民获益,这是对育种者最好的犒赏”


除了研发不易,科研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还要面临种种艰难抉择。


“2000年左右是最难的。”这是徐冉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当时,同事们或下了海,或转了行,或出了国,13个人的科研团队最后只剩下了徐冉一个“光杆司令”。


孤独地站在大豆田里,他选择了留下。徐冉说,自己也曾“迷茫”,迷茫工资、迷茫经费、迷茫未来……但“一旦选择,一定干好”的性格,终究让大豆育种成为他内心深处最放不下的牵挂。


上大学时,徐冉师从于振文院士、盖钧镒院士、孙兰珍教授等一众农业科研大家。他们“一次次到现场,一遍遍‘抠’资料,不放过一个标点”的科学精神,对徐冉影响甚大。


在大豆杂交育种过程中,时间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从杂交组合配到品种审定至少需要经过10个世代。每个世代,科研题目千头万绪,需要各个攻破。


每一年,徐冉都有一项既定工作,就是从十几万棵大豆植株中选择,“扫描每一株大豆的性状,留下符合目标的,剔除不符合目标的。”20多年来,他筛选过的大豆植株,数百万计,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在科研的道路上,徐冉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尝试、一点点改进,最终将“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等13个标签注入到了“齐黄34”的基因里。


黄34”籽粒饱满


经历过经验不足,经历过风餐露宿,经历过团队流失,经历过囊中羞涩……持续向好的国家政策和源源不断的经费资金,将徐冉的大豆研发推上了“高速路”。


“国家认可,农民获益,这是对育种者最好的犒赏。”徐冉说。


盛夏时节,徐冉还“泡”在黄河三角洲的大豆基地里。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又回忆起那终生难忘的一幕: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走进豆田,俯身摘下几个豆荚,轻轻用手捻开,一颗颗大豆“跳脱”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然后将一颗豆粒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总书记用手捻开的那一颗颗豆粒,就是‘齐黄34’。”徐冉一遍遍地回味,一遍遍地高兴,更一遍遍地为自己暗暗使劲。


研发耐盐碱高产大豆,瞄准下一个高产纪录——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冉已经有了新的方向。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刘佳提供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

终审:王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狗子欺骗了寺庙4年:假装爱吃土豆,背地里偷偷下山讨肉!特稿丨“睿膜”闯关记出汗能排毒、减肥?这4种出汗可能是有病了玉米地里铺“地毯”,玉米们怎么想?雪地里偶遇大黑狗一路尾随,可看到它的挂牌后…结局反转了!《隐入尘烟》李睿珺: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导演|垂直入戏特稿丨时速400公里高铁,或将呼啸而来迁居美国东南,鱼和熊掌兼得(十)沙漠盆地里发现年轻女孩尸体,生前被强奸,身边还有一个安全套!凶手竟是...墓地里的斗蛐蛐赌场,有人在此倾家荡产8名华人被起诉!知名波士顿中国城餐厅居然背地里干这事儿……特稿丨顺着氢的“脾气”搞研究,成了!助力大豆产业振兴,三个豆系期权上市!首日成交情况如何?全球植物油价剧烈波动每周健走:3月12日-多伦多的小圆明园特稿丨京东这群憨娃子特稿丨核能供暖的“小城故事”特稿丨34亿剂新冠疫苗背后特稿|重症肌无力新药的背后:罕见病治疗“鲶鱼效应”何来?特稿丨2000多万只昆虫的使命小心!8名华人被起诉!美国唐人街知名中餐馆,居然背地里干这事儿......特稿:我们活在一个“缺席”的社会|唐山打人案伪球迷眼睛里的英超联赛。。。特稿丨“变废为宝”,把科技成果搬上百姓餐桌平局 | 特稿:公平、公平、还是公平!特稿丨煤炭,是这样变成烯烃的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基本丢了中国经济如何重回正轨?|《财经》特稿中国经济逼近临界点,如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财经》特稿特稿丨30年,只为太空那只“千里手”特稿丨“宁京一号”诞生记前天晚上一场脱口秀,又在A股里种了一茬韭菜。。。特稿丨杂交小麦“留洋”记眼下与未来的中国政治主线【8.3今日折扣】Fresh官网送大豆洗面奶!科颜氏满送三件套!NARS/CT夏促!嘴上喊喊,然后暗地里爽,​这就是澳大利亚。​这会又在担心赚中国留学生太多钱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