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武志红:那些哭完还能接着卷的人,能量都从哪儿来的?
观点 / 武志红、刘润主创团 主笔 / 尤安 责编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50篇原创文章
作为一个有幸帮人解决问题的商业顾问,我有时会看到很多创业者、企业家的另一面。
白天,你看他在福布斯拍封面、在发布会演讲、在纽交所敲钟。意气风发。
晚上呢?晚上可能会反转。
前晚又失眠了:“这次研发再失败我就跳楼。”
昨晚又酒后嚎啕了:“我裁员了我就是坏人吗?”
今晚可能也在车里独自抽完了一包烟:“非常孤独,没人理解。”
哎,太不容易了。焦虑、自我怀疑、孤独…全是内耗。
这些内耗能避免吗?
不可能吧。做企业,每天都有不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一大堆,怎么可能没情绪?怎么可能不内耗?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天你刚起床,就发现那个创业者,已经恢复了能量,又和没事儿人一样,该出差出差,该开会开会。明明晚上刚哭完,白天又能接着卷。
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很敬佩。
创业不易。那些可以迅速恢复,长时间保持情绪稳定、能量饱满的人,都是怎么对抗内耗的?他们的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
恰好,前段时间,我和武志红老师有机会见了一面,一起聊了聊。
武志红老师,研究心理学近30年,不但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的临床心理学硕士,还是销量超百万册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更有意思的是,他本人,也是一位创业者,经营着自己的公司。
所以,在和他聊我的这些疑问前,我很期待。他分享的一些观点,也很有意思。有些,甚至可能会挑战你的原有认知。
今天,就挑出其中一些,和你分享,或许能对你有启发。
能量问题1:焦虑
提问:一说起内耗,你第一个会想到哪种感觉?
焦虑吧。我见过100个创业的人,100个都很焦虑。
雷军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在创业的第一天就在想,我们的公司会怎么死。”
啊?第一天就开始焦虑?太夸张了吧?
一点都不夸张。创业者、企业家的生活里,什么样的焦虑都不奇怪。
有人加上贷款都凑不齐下个月要发的工资,把自己关在车里发呆。
有人赌上所有开发出来的产品关键时刻掉链子,拍桌子拍到停不下来。
还有人上个月还连下十城风光无限,下个月就资金链断裂被债主围楼。
资金、产品、市场、团队……做企业,总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总会有一些,就是解决不了。
时间一长,不但人很焦虑,还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能量,被耗光了。
一边是高能耗。
市场不等人,钱还是要烧,仗还是要打,团队还是要带,问题还是要解决。
一边还在高内耗。
目标总达不到,希望越来越小,信心越来越少,士气越来越弱,问题越拖越渺茫。
整个人就这样恶性循环。很多企业家在回忆类似的境况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慨:太焦虑了,感觉像是要死了一样。
听得多了,再看武志红老师对焦虑感的解读,我很有感触:
焦虑感,是一种死能量。
你越焦虑,死亡的感觉就越强烈。
好像再怎么努力,都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愿望和目标,变成现实。
于是越来越颓丧,越来越没激情,越来越提不起劲。
会不想开,人不想见,那摊子事更是不想再去想。想也没用。
肉身还在这个世界,精神上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心累,没劲。
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项目黄掉,公司倒掉吗?
那些撑过去了的企业家,都是怎么做到的?
给自己注入新的能量。
什么意思?我都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去哪找新的能量?
这个问题,乔布斯能答。
1983年,乔布斯为了说服百事总裁斯卡利加入苹果公司,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改变世界?”
这句话,不但让百事总裁为之一振,也在之后的40年里被很多人引为经典。
为什么?这句话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半点不提薪水,就挖走了百事的总裁?
因为,乔布斯向百事总裁提供了一个,对他来说比加薪更激动人心的东西:
让世界因我而改变。
这个东西,还有一个别名,叫:
存在感。
留在百事,继续卖糖水,这个世界因我而改变的,除了报表上的数字,寥寥可数。
加入苹果,却能从听音乐的方式,到对手机的定义、甚至审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改变世界。
原本藏在我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我的愿望、我的想法、我的目标,都有机会通过我的努力,变成这个世界的现实。
我还有“改变”的力量。我是真实“存在”的。我还没“死”。
发现了吗? 一旦生出了这种存在感,原本那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让自己感觉像要死了一样的焦虑感,就能被立刻冲淡。
这,就是武志红老师对于存在感的解读:
存在感就是焦虑的对立面,是一种不同于死能量的生能量。
这种生能量,和焦虑的死能量一样,也很有感染力,只是作用相反。
存在感,给你的能量做的是加法。
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就曾用一句表明“我存在”的宣言,让整个欧洲大陆心生臣服:
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
2000年后,乔布斯也用这种能量,击中了百事总裁,让他立刻做出了决定:
我加入,我创造,我改变。
凯撒大帝追求的,是存在感,百事总裁追求的,也是存在感。
因为它能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让你感觉到实现自我的快乐。
这些,都能让人生出无穷的动力。
怪不得。明明都是肉体凡胎,有些人看起来好像能量就是比别人多,永远不会累。
会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开,差可以一周连一周地出,项目也可以一个又一个地做。
永远充满决心,永远充满动力,永远在路上,永远不放弃。
原来,他们不是不会累,而是累了还能有新的能量续上。
下次再焦虑,我也可以去找存在感来对冲。
多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变成现实,哪怕,只是把下一个会开完。
小目标一个一个被实现,存在感就能一点一点地被积累,对冲焦虑带来的内耗。
不用再怕焦虑了。真好。
不过,能让我内耗,扯我后腿的,不止焦虑。
能量问题2:自我怀疑
还有一种难受,叫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怀疑什么?
怀疑自己,是不是坏人。
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你经历过公司裁员吗?
5:50,还有十分钟就要收工了,老板突然在群里发了个会议通知。
十几个部门同事,带着“快下班了”的表情走进会议室。
10分钟后,一拨人沉默地从会议室出来。
再10分钟,另一拨人更沉默地出来了。回到工位就开始收东西。
但最沉默的,是站在一边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行政。毕竟,中午凑在一起还是为了拼单叫奶茶,现在却是为了监督被裁同事的物品交接。
整个过程很安静。
踹老板门?指着老板鼻子质问?毕竟还是少见。
只有右手边的桌子,在一张一张,安静地空掉。
不过,私聊对话框和群里,往往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说什么的都有,用什么口气说的都有。
而这些,老板并不见得听不到。
听到了很多的老板,会是什么感觉?
还能有什么感觉?大刀阔斧的是他,降本增效的也是他,难道他还能有多难受不成?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回答。
马斯克在接手Twitter,宣布大手笔裁员时,就曾这么回答BBC的提问:
“让这么多人离开很难吗?”
“是的,一点都不好玩,很痛苦。”
很痛苦,怎么办?员工感受不能不顾,公司发展也不能不顾,怎么办?
怎么做,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的企业家?
对于这个问题,武志红老师给出的解读很有意思,下面是他的一些看法:
幼稚的人谈感情,成熟的人谈利益。
什么意思?难道要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就只能做坏人,不顾员工的利益吗?
当然不是。员工的利益,当然要顾好。
只是,除了要顾员工的利益,你还要顾好另外2个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员工利益,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三者要兼顾。
那,这三个利益之间起冲突了怎么办?我该优先顾谁?
好问题。给这三个利益排优先级,是一道所有做企业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怎么排?谁优先?
不顾好员工的利益,我怎么发展?员工利益,得排前面。
不顾社会的利益,我很难获得社会的支持。也得往前排。
那,创业者的个人利益呢?是不是总算可以往后排排了?
不可以。
这些年,我自己也在做企业,所以和很多创业者、投资人聊过这个问题,发现有这么一个基本共识:
如果一个企业家,尤其是初创企业的企业家,过于不尊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基本上你对他的企业评估要很谨慎。
什么?我让出我自己的利,反而还不被看好,凭什么?
就凭创业很难。创业,太难了。光是要从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都需要拼命。
拼谁的命?第一个拼的,就是创业者的命。
可如果他冲到最前面,承担最大的风险,付出最大的投入时,连自己的个人利益都没办法保障,他怎么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拼命?又凭什么能拼赢?
创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生死。一个好的企业家,要时刻把企业的生存摆在第一位。并以此为依据,在各个利益间做平衡、做取舍。
而在各个利益中,他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应该被回避,也不能够被回避。
那,做好对利益的取舍,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吗?
还不够。还有一样东西,你得有。
我是研究心理学的,所以和很多投资人聊时,我常常会被问到这样一类问题:
武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一套方法,让我们能选出那些一定会成功的企业家?
关于这个方法,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总结。
比如这个人,一定要有实力,最好是个天才。
如果大家都是天才呢?那他最好还要有极强的欲望,去推动他的事业。
如果大家都有极强的欲望呢?
卷到这个程度后,谁才是更大概率能成功的那个企业家呢?
病态的天才。
比如曾说出“放弃不是我的天性,我不在乎事情是否乐观或是悲观,但我知道我必须完成它。”的马斯克。
比如曾说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的乔布斯。
不但有极强的能力,还有极强的欲望。而这种极强的欲望,往往也意味着极强的目标感。
对自己的目标,绝不放弃。对自己的利益,绝对尊重。
觉得这个事必须要做成,非如此不可。
为此不断追逐,也带领别人一起追逐。
虽然,病态的天才总是少数,也很难复制。但这种目标感,值得每一个想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的人学习。
至少,你要有目标感。
它能帮你。
在你平衡利益痛下取舍时,在你自我怀疑能量内耗时,有目标感的人,就能生出新的能量,去拼命地竞争,稳健地生存,长久地发展,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
不过,像这种靠自己的能量去驱动整个组织的人,注定还有一个难关要过。
能量问题3:孤独
最后这一关,叫孤独。
孤独?做企业的人,不说天天前呼后拥,至少也常常推杯换盏吧?怎么还会孤独?
我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雷军的孤独:
“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劝我把小米产品卖得贵一些的时候,我感到孤独,因为他们不了解我的梦想和追求。”
比如,柳传志的孤独:
“我自己已经很焦虑很紧张了,但整个公司人就全都在看着我呢。所以我必须稳定心神。也会慌,但必须捋平,只有自己能做决策。”
还有很多创业者的孤独:
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像一个孤胆英雄,当别人都不确定、搞不定、熬不住时,你还是不崩溃、想办法、熬下去。
太磨人了。这么磨人的孤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武志红老师和我分享了两种解决思路。
第一,在现状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比如,找人。
你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地解决这个问题。
你也可以去找自己的群体,抱团取暖。比如参加私董会、商务游学团。
这些,都能帮你缓解孤独感。
但是,如果还想“根治”呢?
第二,再往里走,去动机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孤独那么磨人,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忍受它,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继续往下走?
那些支撑他们在别人都不确定、搞不定、熬不住时,依然不崩溃,想办法,熬下去的能量,都是从哪儿来的?
这些问题,很多企业家都被问到过。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说得上来。
但我猜,你大概率听到过这样的回答: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坚持下来了。只是觉得心里好像有个声音,说我就得做这件事。”
或者,这样的回答:
“好像也谈不上什么坚持吧。虽然确实不容易,但这事儿我就是愿意,就是喜欢。”
这种我愿意、我喜欢、我就得做的感受,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使命感。
有使命感的人,不犹豫。追逐自己内心的愿望时,不犹豫。被自己的使命感推动着往前走时,也不犹豫。
不犹豫,就意味着,没有内耗,只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这些能量的叫法有很多,比如毅力、心力或自驱力,但这些能量的来源,都是使命感。
听你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一件事。
有个地方,挺奇怪的。
能量答案:热爱
我先往回捋一下你刚才说的。
先是不容易:
有些能量,不得不耗,没办法。
焦虑、自我怀疑、孤独……
人想做成一件事,要经历这么多关,熬过这么多难受。
每一次难受,都是一轮对能量的损耗。
这些内耗,躲是躲不过的。
焦虑、自我怀疑、孤独,都是人性。无法根除,只能挺住。
哪有什么一劳永逸,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不等于干耗。耗光了怎么办?
怎样才能让自己维持在足够高的能量水平上,去支撑自己应对每天的挑战?
于是你又和我分享了方法:
想办法给自己注入新的能量,来对冲能量内耗。
感觉到焦虑,就用存在感来对冲。去把自己的愿望变成现实,让自己感觉到还活着,还存在,还能给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感觉到自我怀疑,就用目标感来对冲。把自己从“好和坏”的评价标准里抽离,聚焦到真正重要的利益结构里,按优先级做取舍,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感觉到孤独,就用使命感来对冲。感受到虽然这个世界的声音各不相同,但你并不孤立,有一个你愿意、你喜欢、你想做的事情,还在召唤你。
存在感,目标感,使命感。
可是等等,怎么都是“感”?
你说的这些解决不容易的办法,难道都是靠感觉吗?
你终于发现了。
武志红老师分享的观点里,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感觉。
他说,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高手敢于追随自己的心,听从自己的感觉,去追逐自己热爱的事物。
贝索斯做决定,是靠感觉:
“我做过最好的决定都是靠内心的直觉和勇气,而不是分析。”
乔布斯走得远,也是靠感觉:
“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气,跟着自己的心和直觉前行。”
等等,不分析?靠内心?靠直觉?
这么感性的吗?难道不应该先用理性去分析吗?
感觉,就真的这么重要?
这个问题,武志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我讲了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的女生。
这个女生,特别有艺术才华,也知道自己热爱的事是艺术。
所以考大学的时候,一度很想选报艺术类的院校。
但是后来,她放弃了。
因为在做选择时,她的理性启动了。
于是她的心里虽然知道自己热爱的是艺术,但脑子里却突然跳出了这么一句话:艺术类的院校,养活不了你。
于是,因为害怕“养活不了自己”的风险,她选择了放弃报艺术,放弃做自己热爱的事。
这,就是靠理性,会做的选择。
考虑利弊,计算风险和收益。
不考虑热爱,不算进自己的感受。
那,靠感觉做选择,会怎么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向后退一步,重新理解看看,感觉到底是什么?
你尝到一口柠檬汁,感觉到酸。
听到一句早点休息,感觉到暖。
看到一年没见的妈妈,感觉到幸福。
感觉,就是你对一件事物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
这也意味着,靠感觉来做判断,可以帮你找到真的能触动你,和你深度相关的事。
比如,你真正热爱的事。
那些靠感觉做选择的人,会选出他们真正热爱的事,并且不计算后果,直接去做。
真实,直接。
这,就是靠感觉会做的选择。
了解了这个,再看武志红老师分享的另一件事,你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
武志红老师说:
我相信一件事。
人和人之间最大差别,不是天赋,不是背景,而是你是否做了对的选择。
什么是对的选择?要选择什么?
前不久,我和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先生有过一次交流。
他和我说,作为巴菲特的儿女,他学到的一件很珍贵的事就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全情投入其中”。
选择做你热爱的事。
追随自己的心,尊重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的热爱,然后不顾后果地去做。
而当你真的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局面被打开了:
你的能量,不再只能被动变少,还能主动变多。
为什么?难道做热爱的事,就不会再有焦虑、自我怀疑、孤独这样的内耗吗?
当然不。热爱,并不能使事情本身变得更容易。
焦虑、自我怀疑、孤独…这些该遇到的难受,可能还是会一个不少地出现。
但热爱,能使做事情的人变得更有力量。
因为靠你的心、你的感觉找到的那件你热爱的事,是最真实的,所以那些做着自己热爱的事的人,也会生出最真实的存在感、目标感和使命感。
这些“感”,不会被挂在墙上、印在手册中、写在融资PPT里,但却会一直在你心里,源源不断地帮你生出新的能量。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永远有能量,永远在路上。
共勉。
祝福。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