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乖女儿留学归国当医生,每晚把抗抑郁药当饭吃……”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我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出国读书了,成绩一直很好,回来顺利进了市医院。
这份工作挺体面,就是实在太忙,连相亲、约会这种事都得我不停地催。
我一直劝她换份工作,去大学、研究所能清闲点儿,她就不听话。
不过除去这一点,她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完美女儿,美丽,清新,温和,懂礼。”
这是母亲口中的女儿,但不是真实的女儿,至少不完全是。
事实上,女儿每晚需要靠安眠药入睡,每天也有大把大把的抗抑郁药需要服用。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天,母女俩吃早饭。
妈妈一个劲儿地往女儿盘子里夹菜,她一会说女儿单位食堂难吃,一会说女儿眼圈都黑了,转头又问昨天见的那个相亲对象怎么样。
当医生的女儿放下汤勺,规规矩矩地答道:“发了微信,约了喝咖啡,但医院临时有事,我就先走了。”
其实女儿早就有喜欢的人了,妈妈也知道是谁,只是左看右看她都实在不满意女儿自己挑的这个人,就不停张罗着给女儿找相亲对象。连昨天跟相亲对象见面,也是妈妈逼着约的。
女儿呢,表面上乖乖巧巧地发了消息,结果约会时连椅子都没坐热就借口说医院有事,离开了。
妈妈也能猜出来个大概,所以一听女儿这样说,表情马上有点垮:“这么忙啊?”
她叹口气,借势表达对女儿工作的不满:“我觉得你适合到大学、研究院,我给你换个工作吧。”
以句号结尾的这句话,没有半点征求女儿意见的意思,更像是“我已经决定了,通知你一下”。
这段情节来自于最近的热播剧《我的人间烟火》,若此时打开弹幕,你会看到满屏的“窒息”和“救命”。
其实这么多年,妈妈一直是这样,像控制提线木偶般,控制着女儿的人生。
从饭桌上说了一遍又一遍的餐桌礼仪,到读书时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包括后来出国留学,其实女儿都是在扮演妈妈希望她成为的样子。
女儿许沁由演员王楚然饰演,在最初的几集里,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性格里“拧巴”的一面:
对前男友,即演员杨洋饰演的消防员宋焰,主动接近,表达了想要复合的意愿,结果转天又说“我们两清了”,网友骂她“渣女”“懦弱”——她没办法坦诚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更谈不上妥善处理亲密关系。
“拧巴”不仅在于此,还严重影响了她的职业发展——虽然专业能力小组最强,但对病人寡言少语,被带教医生误会是“没仁心”,甚至一度拒绝让她加入医疗小组学习深造。
事实上带教医生也不算看错,许沁最初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觉得只要专业做到足够好,就能趁早独立,不需要倚靠父母。
而她刻苦读书、拼命工作,也只是希望博得一些美名让父母满意,从而放宽一些对她的控制,使她获得一些喘息的机会。
她为何要如此辛苦?
前文严格约束许沁的“妈妈”,其实是她的养母。
在原著小说《一座城,在等你》中,许沁也有过令人艳羡的童年,生父生母社会地位显赫,能为女儿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
直到某一天父母突然陷入无尽的争吵,她站在卧室外看父母说要离婚,说谁也不想抚养女儿,这个画面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梦魇,孤立无援和被抛弃的感受也成了她生命的底色。
后来许沁生母选择一把火烧死自己和丈夫,获救的许沁被送去福利院,却又一直被老师同学欺负。被养父养母领养以后,她一直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再次被抛弃。
生命早期有严重创伤,青少年成长期又遇见控制欲强、毫无边界感的养父母,许沁性格里的“拧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只是许沁,这个家的儿子,许沁哥哥也是如此,时刻压抑内心的真实情感,竭力去维持妈妈口中的“体面”。
当然,子女如此拧巴,妈妈断然也不会是轻松自在的。
“体面”就像时刻悬在养母头顶上的一把剑,她要求自己保持微笑和优雅,尤为擅长和颜悦色的冷暴力。
子女不听话,她就不同他们讲话,既不浪费口舌讲道理,也不发脾气斥责,但这种无声的压力,往往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恐惧,“微笑比发怒还恐怖”。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许沁和哥哥都只是妈妈的“工具人”,只要按照指令行事便好,感受和想法都不重要。
原著小说中也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许沁哥哥对一直控制着他们的母亲说:
“妈妈,你看看我。”
“妈妈,你看看我的脸。”
“这些年,他每天都过得生不如死。”
“你一点也看不到吗?”
“你看不到。”
其实妈妈对孩子们生活的过多干预,部分来源于她自身对生活脱轨的恐惧——她的丈夫曾在与她订婚后又爱上别的女人,甚至差点退婚。
妈妈对出轨的丈夫和那位勾引丈夫的“小三”耿耿于怀,就想要营造出一个家庭美满的假自我来遮掩心里的恐惧和患得患失。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们也只能被迫发展出满足妈妈期望的假自我:
从不忤逆父母,也从不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洋娃娃要卷发还是直发、房间的颜色要浅蓝还是米黄、过生日吃家乡菜还是本地菜……全都听从父母的意愿。
以至于许沁第一次对父母说自己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像“坐在壁橱里的俄罗斯套娃忽然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意志”。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许沁最初与喜欢的人谈恋爱时,人人都以为是男孩带坏了乖乖女,但实际上,酒吧是许沁自己想去的,抽烟、打架也都是她想做的,男孩拦都拦不住——“被压抑太久,方式就偏激了。”
原著小说中,许沁和哥哥先后同妈妈翻脸、离家,沉默的爸爸在这时站出来也开始指责妈妈,问她是不是一定要把孩子们都逼疯才肯罢休,是不是一定要赶尽杀绝。
妈妈还在勉力维持微笑,嘴上却直接挑明丈夫曾经出轨、差点退婚的过往——我突然就有一点心疼她。
脏活累活是她做的,“白脸”和恶人也是她扮的,当年结婚前受的委屈无处讲理,还得收拾心情去给丈夫擦屁股……人到暮年,和儿女的关系战战兢兢不说,遭子女怨恨是打掉了牙也得和着血往肚子里吞。
反观丈夫,得了利又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这么多年还能一直扮演着“慈父”的角色。
真让人生气啊,可心疼归心疼,却也半点没办法替她鸣不平——因为这些选择,都是她自己做的。
换言之,与其忍气吞声这么多年,不如早在任何一个地方叫停,“老娘不陪你们玩了,爱谁谁”。甚至在养育两个孩子时,她能守住半分边界,一切也不会到今天这步田地。
而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我们往往知道,应该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把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统统归还于TA;
我们往往也知道,每次对孩子的失望、不满、愤怒,其实背后都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我们往往还知道,自己年少成长时,曾对父母有过哪些期许和失望……
可在我们真的成为父母之后,这些事情就被我们“忘记”了。
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
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他来到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这自然是最好的情况,但如果一时半刻我们还没办法和自己和解,那不如就先守好边界,不把自己的内在冲突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孩子。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让原生家庭的业力传承在自己这一代切断。”
不仅学习到育儿的智慧,也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修为之道。
作者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