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们为什么当医生

我们为什么当医生

社会
“刚刚经历疫情,今年医学热门并不奇怪”,宣武医院儿童神经外科中心负责人曾高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老百姓感受到经济被冲击,稳定、收入不错的医生职业会被更多人选择。与此同时,医学生们在网络上“劝退”高中生,历数学医的苦、难、长学制——“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作者:张铃 
封图:图虫创意




导读



壹  ||  从医40年,政策对不同阶段的医生有深刻影响。最初,评价医生看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术;后来发展到以药养医和以耗材养医时,医生就关注自己是不是掌握某个容易有收入的技术,发生了某种扭曲;现在,各种药品耗材的集中采购又慢慢让医生回归到技术导向的评估体系。
贰  ||  如果想选稳定且收入体面的职业,医生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的,但要知道,这建立在长年的付出上。
叁  ||  做医生得有情怀,为了收入、编制去学医的想法最好不要有,去经商,去企业,甚至摆摊卖东西,可能收入都不会比医生少。
肆  ||  怎么坚持下去?说白了,职责所在。有时把一个危重病人救过来,那种成就感会很大。
伍  ||  医学跟生命有关,没有好技术,以后就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陆  ||  将来,如果学医的痛苦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可能会后悔,但还会咬牙学,学到想吐为止,没办法,大环境这么“卷”,不难是不可能的。



“我真的准备学医,为啥不能学医啊?”


6月13日,18岁的李晓云在小红书一则《等着出分的高考生们,咱别学医行吗》的帖子下发布评论。几小时后,她收到了26条回复,高赞回复是“学医折寿”。


2023年6月,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平台“掌上高考”数据显示,专业人气排序中,临床医学以600多万的人气值,超过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高居人气榜首。


“刚刚经历疫情,今年医学热门并不奇怪”,宣武医院儿童神经外科中心负责人曾高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老百姓感受到经济被冲击,稳定、收入不错的医生职业会被更多人选择。


与此同时,医学生们在网络上“劝退”高中生,历数学医的苦、难、长学制——“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经济观察报采访了70、90、00、10、20年代选择学医的人,尝试了解不同年龄、性别、院校、医院、科室的人,因何走进医学殿堂,又如何成了真正的医生。他们在两台手术间的空档、下班途中、期末的紧张备考中接受了采访。


他们学医的原因不尽相同,比如家庭熏陶、家人多病、明朗的职业道路、体面稳定的收入,当然还包括调剂。他们有的已功成名就,有的还困在晋升体系中;有的顺利进入大医院、成为大医生,有的坚守在基层医院;有的见证了中国当代医学的起起落落,有的在象牙塔,打量、探索着那个殿堂。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40多年里,医学生们感受着各科室的冷热变化。从“金眼科,银外科,普普通通大内科”,到整形美容、医疗保健受到更多追捧,是政策变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写照。在不远的未来,技术可能替换掉部分放射科医生,更多人将看到由AI出具的更准确的检查报告。


他们纷纷提到的,有“后悔”“医患关系”“收入”“内卷”,也有“无悔”“责任”“事业”“热爱”……来自病人的需要,把后悔学医的人留了下来。把医学视为事业而非谋生工具,让他们从容经受辛苦、未知和危险。


年轻的李晓云没有被劝退。她想成为医生,更好地照顾家人和自己的身体。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时代的列车


王宁利 北京同仁医院原院长、眼科中心主任 1977年考入青海医学院(现青海大学医学院)


1977年,我20岁,是一名工人,干得很不错,正乐不思蜀时,恢复高考了。我的第一志愿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往后是南京铁道学院和兰州铁道学院,因种种原因都没如愿,调剂去了青海医学院。


那个年代,个人选择的机会不多,对职业发展没有那么长远的规划,多数人选专业时就服从国家的需要。毕业时,许多同学被分配到高海拔边远牧区,成为基层医生,我抓学习很紧,被分配到学校附属医院做了眼科医生。


我这代人,受的基础教育和年轻人有客观差距,但赶上了时代列车。我们有时给年轻人讲话,张口就“过去怎么怎么样”,说年轻人不吃苦不努力。有大胆的学生就会说,能不能不讲故事,讲讲现状。


年轻人确实难,最大的难处就在国家医学发展的杠杆上,没有博士学位进不了大医院,没有论文成不了大医生,要做科主任,要好文章、好成果。这种杠杆多少偏离了好医生的标准,偏离了医院多元化的发展。


80年代末起,论文就逐渐成为指挥棒,权重越来越重,随后各种成果、奖励、项目、基金都成为标准,医生不知不觉就被卷进这个旋涡中,开始“内卷”。好在有所改变了,职称评审不唯论文了,专利、技术报告、临床相关的技术验证,甚至好的科普文章都可成为晋升的参考。这种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全面改革成功后就回到医生的本源。


我上学时,《眼科学》只有200多页,现在有近600页,教材越编越厚,知识越来越深,却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教材编写脱离了原来的轨道,有时成了编写者展示才华的东西。


我没有动员女儿做医生,学医动不动就五年、八年,然后住院医、主治、副主任,等成了主任,也快退休了,太苦了。


从医40年,政策对不同阶段的医生有深刻影响。最初,评价医生看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术;后来发展到以药养医和以耗材养医时,医生就关注自己是不是掌握某个容易有收入的技术,发生了某种扭曲;现在,各种药品耗材的集中采购又慢慢让医生回归到技术导向的评估体系。


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我做住院医时,做眼科手术要在头上戴个放大镜,几年后有了粗放的国产显微镜,后来又有了进口高质量的手术显微镜,现在,手术显微镜实现了三维立体可视化操作。


未来,医学人才要分类培养,一种是应用型医学人才,一种是高端医学人才。对后者的培养,应该在前两三年把学生放到理工科专业去学,因为数理化的基础知识是你未来能不能具备创新思维的保障。


对于能去学金融、IT、人工智能的人来说,医学不一定是热门,但医学是其他多数人心中的热门。年轻人如果决定学医,就不要想像搞金融、做企业的人一样有大别墅,打消享受的念头。医生就是中产阶级,它稳定,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好的医生可以内心充实,受到尊重,如果能用聪明才智研发专利产品,还可获得额外收入。


现在的医学生,外语好,掌握新知识和前沿技术的能力强,而且能吃苦,竞争意识也很强。而且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了,我的学生有去公立、私立医院的,也有去企业或创业的,甚至有的去搞写作的。


我此生最不后悔的就是当医生,我最大程度实现了价值。




是事业,不是饭碗

曾高 宣武医院儿童神经外科中心负责人 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系


我学医是偶然里的必然,我父母都是医生,而且我在十七八岁时,只知道不喜欢、不适合什么,不知道喜欢、适合什么,我的学习成绩范围内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也不多。


大学前两年,我后悔学医,不知道背那些有什么用,事实证明没什么用,早忘光了。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到北医后,周围全是各地来的尖子生,我又不擅长背书,落差挺大,挺挫败的。我刚开始不服输,后来就服了,心甘情愿当一个学渣,只求及格。我确实学不过他们,尤其是班上的女生们都非常厉害。


我想象中的大学是彩色的,要谈恋爱,要在草坪上弹吉他。但实际上,校园那么小、那么灰暗,人们板着脸苦读。家人感觉到我很不开心,心疼我,母亲甚至劝我退学重新高考。不过,父亲觉得我热心、有责任感、爱刨根问底、不太贪恋权力和财富、空间感和动手能力强,学医有天然优势,尤其适合做外科医生。年轻时,我觉得他在忽悠我,后来才明白“知子莫若父”。


我对医学有兴趣,是大二下学期进入医院接触病人开始的。病人分不清大夫的级别,只知道我是医生,有困难就来找我,我无法搪塞、胡说或不回应,只好去想办法给他们答案。被需要的感觉,一步步让我感受到了做医生的意义。


毕业后,我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了九年神经外科医生,期间拿到了博士学位。32岁时,我开始看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的机会,希望能搏一下,去更大的神经外科平台,最终我去了宣武医院,开始做儿童神经外科。儿科会比较苦,收入不一定那么高,医患关系也不容易处理,凌锋主任当时对我说,只要你喜欢孩子,其他都不是问题。现在好很多了,我招到了三个优秀的年轻人,把摊子都支起来了。


今年医学热门,并不奇怪,非典后那年也热门,杀医、伤医事件频发的年份,医学就相对冷门,录取分数线明显降低。经历了新冠,老百姓感受到经济被冲击,有出租车司机就跟我说,好多职业不行了,你们医院一直火着。其实我们也受影响,但程度确实轻些。


我奉劝优秀的年轻人,如果想选稳定且收入体面的职业,医生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的,但要知道,这建立在长年的付出上。我曾连续数个月每周工作超80小时。毕业后好多年,我月收入2000元-5000元,同期我的中学同学已买了房子车子。小大夫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什么好处都捞不着,这个阶段会持续好几年。很多职业可以不吃这些苦,也一样稳定体面。


医生不仅是我养家糊口的饭碗,它是我的事业,所以我愿意吃苦,我知道不把自己“摔地上踩两脚”,就不能在新环境里生存,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事业高度。如果我更早有这种预期,大学时就不会那么不适应。


我毕业找工作时比现在容易,面试时看你成绩还不错,人还挺利索,就要你了。医院各科室趋向饱和,人们对治疗的期待在变高,容错率在降低,医学生的出路更难,压力更大了。


因为科技和政策的变化,医疗行业里的冷门和热门方向也在发生改变。比如AI和大数据,可能会在未来替换掉放射科医生,AI去出报告会更准确。比如药师、药店,也会受大环境变化的影响。过去,骨科收入比较多,集采之后,所有用耗材较高的外科都受了些影响。


以前人们有家族观念,一人学医,方便全家看病抓药。现在家族概念逐渐淡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选专业更多出于对职业本身的定位。



“战疫”之后


林燕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2006年考入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小时候我总生病,常去一位村医那看病,一去病就好了,我很崇拜他。小学时,我就有了当医生的念头。


我是湖北人,研究生毕业后在广东工作了几年,2019年又去了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到武汉不久,疫情就来了。病人太多了,而且非常重,甚至很多年轻人来了就要上呼吸机。同事们一个个倒下,我和一个同事上夜班,下班时他感染了,又一个夜班,同事阳了,再过一天我又发烧了。那种心理压力太大了。


解封后,我给研究生导师打去电话,电话一通,我就哭了。后来有一些反映抗疫的电视剧,我都没看,我不想回忆。那段经历像一场持续很长时间的梦,电视剧根本演不出来。


这样的压力都挺过来了,再有什么困难我也不会畏惧。


我这样的年轻医生,晋升确实比较困难,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要有课题。我晋升需要的文章至今还没发,写论文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的精力也不够,在论文上付出时间,就要在工作上减少时间,我没法平衡。可能我就是一个平庸的人。


做医生得有情怀,为了收入、编制去学医的想法最好不要有,去经商,去企业,甚至摆摊卖东西,可能收入都不会比医生少。一生蛮短暂的,要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


在很多人“劝退”的情况下,医学专业还这么火,可能就是年轻人觉得,越是困难我越要去做。现在医学生观念很新,思维活跃,善于冒险,创新力强。


近几年,生活理念在转变,人们有保健意识,我感觉口腔、医美、健康管理方向越来越热门了。



职责所在


马二龙 彭水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生 2011年考入三峡大学临床医学系


2011年,我被调剂到临床医学,爸妈觉得学医是铁饭碗,我就学下去了。大学时代该上课上课,该看书看书,没感觉多艰难。毕业后我就回家乡当医生了。


很多农村老人、小孩有什么病,村里、乡镇搞不定,或县里其他医院不想处理时,就会往县医院推荐。不管能不能轻松搞定,我们肯定都要收的,因为如果建议去重庆,老人出行不是很方便,经济情况也不支持。有困难我们尽量靠自己解决,不行就找对口支援医院派驻来的大夫。真没办法了,就转诊,或把上面的教授请下来会诊。


我有时会有点后悔学医。越是节假日越忙,三不五时就得熬通宵,现在医生也没什么地位,医患关系不那么单纯,收入也不能说很满意。工作八年了,我暂时还没去进修过,进修要论资排辈,前面的人还没去,那就轮不到你。


怎么坚持下去?说白了,职责所在。有时把一个危重病人救过来,那种成就感会很大。


以前,外科很多手术要开大刀,后来做腔镜微创,再后来有了手术机器人,医生和病人都获益。


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科室兄弟们平时闲聊说,现在看病不是医院医生在看,是医保在看,医保告诉你能用什么就用什么,不然就扣钱。再比如,国家实行DRG,如果病人的疾病比较单纯,他就会获益,如果他有多种疾病,固定的钱可能不够用,医生就会束手束脚,不敢彻底去搞,否则科室就亏钱。


我的学生时代,都说“金眼科,银外科,普普通通大内科”。现在,很多民营眼科医院发展起来了,眼科已不那么吃香,整形美容反而受追捧,研究生招生分数都比较高。


如果想学医,一定要做好打算。以前,本科生也可能留在三甲医院,现在就得去区县医院,再往后可能就是乡镇医院。基层医生跟大医院的医生收入相差两三倍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一旦学医,就要时刻学习,除了考职称,还有卫健委、医院组织的各种操作考试,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准备考试。




入学正赶上新冠


凯迪 大学在校生 2021年考入新疆第二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我父母是教育工作者,舅舅是医生,他们让我在师范类和医学类里选,我不想当老师。


大学每天都满课,不能混日子,压力比高中还大,我可以接受。毕竟医学跟生命有关,没有好技术,以后就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同学们也抱怨归抱怨,其实学起来非常认真。


我入学时正赶上新冠。大一时,我们需要去医院见习,比如诊断学,每周得去医院见习两小时,照书本知识去对比病人的实际情况。因为校门一直封闭着,我们没有去见习。


上学期我们上了两个多月网课。很多实验课,比如中药实验课、病理学、病原学、免疫学,都是以线上的方式完成的,老师给放视频,我们没有动手的机会。比如病理学,要用兔子做很多实验,给兔子做导尿,做麻醉,在过程中深入了解原理、理解知识,很多知识点很抽象,单看文字是弄不明白的。


现在校门打开了,学累了能出去逛逛,也能去见习,去跟病人打交道。我喜欢学针灸,虽然大四才开课,但我现在会去医院找医生跟诊。这学期有一门方剂课,它涉及药物的功效、剂量等系列知识,和实验课关系很大,老师就给我们补上了中药实验课。但很遗憾,其他科目老师并没有补课。


本科肯定学得不够,我必须要考研,往外面考,毕业后再回来工作,我想和家人在一起。舅舅在家乡公立医院,每月收入八九千,有时过万,在我们那儿是比较高的收入。


我常研究医美知识,想做皮肤类医生,人都有爱美之心,这个方向应该挺赚钱的。我学的是中西医临床,要是把中医和医美结合起来,比起纯西医的医美可能伤害性较小,应该会很火的。




不会被“劝退”


李晓芸 高中毕业生 计划报考医学类专业


我妈妈身体不好,做过很多场大手术,我也常生小病,如果学医,我就能更好地照顾妈妈和自己了。


高考后,我上网看医学专业的相关信息,发现很多人在“劝退”,他们多数是还没毕业的哥哥姐姐,列举学医的各种缺点,善意告诫我,要学到三十多岁,要忍受同龄人都赚钱了的落差。


这些信息会干扰到我,但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适合我的专业,其他专业也一定有各种问题。我的家庭条件还可以,父母会支持我念到不想念为止,不着急让我挣钱。


平时模拟考,我的分数在一本线上七十分左右,等成绩出来,我就挑具体学校,应该能上一个211类医学院校。将来,如果学医的痛苦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可能会后悔,但还会咬牙学,学到想吐为止,没办法,大环境这么“卷”,不难是不可能的。


(林燕、马二龙、凯迪、李晓芸为化名)



保交楼这一年存款利率跌入“2”时代,你还爱储蓄吗?专访卢锋:青年就业处在最困难时期 但凡能帮助年轻人就业的举措都是有益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谢盛友:许志永面对的法律ChatGPT 当医生,比你想像的更靠谱|AI 新职人我在非洲看到最可怕的产业:在这乱买二手房,可能会没命的 | 我在非洲当医生07对话张煜:我还想回北医三院当医生身高1米3能当医生吗?这个问题的背后,藏着多少中国医疗行业的辛酸!大汉王朝之:我们为什么迟迟不救经济?广州地铁“偷拍门”,这次我们为什么支持“猥琐男”?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疯狂迷恋新品我们为什么不能嘲笑东北?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都很社恐?今日聚焦:能力不够,请不要当医生!这样从医,就是杀人!孩子多受罪啊……人类历史上可能出现一枚面值3兆美元的白金纪念币高光与祛魅:我们为什么离开字节跳动?价值多元与世界文化大革命我在非洲看到最可怕的事:这里的医生不治病,专门制造病人 | 我在非洲当医生08被开除18个月后,揭黑医生张煜喊话:希望重回北医三院当医生我们为什么总感到焦虑?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仓出海?一诺:我们为什么爱她?我们为什么要用和怎么用AI从头到尾做一个号丨视智未来(AIVision)发刊词为什么当下是谈论品牌全球化的好时机?30年了,我们为什么还在听黄家驹?我们为什么能闻到各种气味?一个非常基础但极为复杂的科学问题施洛斯: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投资大快人心,知名演员被立案调查:这次我们为什么如此愤怒?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演唱会?带一位母亲去见她刚死去的胎儿,是我当医生时做过最温暖的事 | 医院奇闻录74“为什么当不了小说女主??”哈哈要被评论区笑死了!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历史的进程与个人的强大更重要关于枪的回忆我的中学数学老师买买买这件事,我们为什么愿意听章小蕙的?“我的乖女儿留学归国当医生,每晚把抗抑郁药当饭吃……”这种电影,我们为什么拍不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