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 / 图)
今年高考人数达1291万,又一次破历史纪录。作为对比,2022年高考人数为1193万人、大学招生人数为967.45万人;大学毕业生为1076万人;考研人数为457万人、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为1144.2万人、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为212.3万人;最后,新生儿出生数量为956万人。这些数字对学子与家长来说是很好的参考。
社会上,关于“知识能否改变命运”“读大学还值不值得”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必要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一个直觉的答案是: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偏远地区的贫寒学子走出大山、读了大学,在大城市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实现了“阶层跃迁”。能找到海量这样的例子。最近大火的北航教授桂海潮,才36岁,以载荷专家身份于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他就是从云南施甸县的大山通过读书走出来的,一路走到了北京。看起来,“上大学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成立的,令你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技能,从而取得更高的收入。“未来收入因此增加的部分”减去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学费+四年工作的收入),就是大学文凭的价值。这个价值为正才称得上合算的“人力资本投资”。当然,你对是否上大学进行决策的时候,是“预期未来收入因此增加的部分”减去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为正,但实际可能低于预期,从而导致“投资失败”。事实上,“读大学找到体面工作”“读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的观念一直以来挺有市场。原因,部分在于大学包分配工作时代大学生的“干部”身份挺有含金量,部分在于大学扩招与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共振。1999年之前,大学每年招生人数只是小幅度增长,1998年略多于百万。从1999年开始,大学一直在扩招过程中,2021年录取人数超过了千万,是扩招前的十倍。大学扩招一开始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起飞,GDP总量相继超过德日,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唯二GDP总量过十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故而市场对大学生的吸收容纳能力基本同步于大学扩招,绝大多数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尝到了“人力资本投资红利”。但经济下行之下,同样的争议又起。但是,试想一下,若是中国没有经济崛起,像这样规模的大学扩招是不可能维持的。所以,大学扩招对不对,不能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本身找答案,而只能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市场能够容纳,就是对的。2022年大学录取人数低于2021年,即反映了大学扩招时代的转向。更重要的是,从2016到2022,短短六年间,新生儿出生数量接近腰斩,预示了未来大学缩招的长期性与必要性。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你什么时候出生在什么地方哪个家庭,就是你的“命”。在你的认知与控制之外的有利于或不利于你的因素,就是“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有些人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但赶上了房产价值重估的时代。有些人从小没有吃过苦,又吃上了互联网红利、码农红利。这就是命运或曰时代红利,与读书或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很小。个人的努力当然是重要的,但重要性远远不如“历史的进程”。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文科就业率要低于理工科,许多蓝领职位收入超过了白领,称之为投资已有些勉强了;如果大学毕业即失业,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又如果有人放弃了去大厂的机会去读研,等拿到硕士学位出来,发现大厂根本进不去了,这种高等教育只能称之为消费或过度投资、投资失败。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家里差钱,上不上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上个大学就有一个体面工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其实,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学到什么,而是信号功能、遴选排序功能。高考的本质,是对学子进行智力能力上的遴选与排序。清华北大基本上掐走最顶尖的一部分人,2022年清华北大的录取率大概是高考学子的万分之六,考虑到中考五五分流,同龄人上清华北大的概率大概是万分之三。清华北大及其他985,基本掐走了最好的生源。所以是好生源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反过来。企业招聘,往往看重名校背景;香港高才通计划,内地九所高校本科生入围,都是对名校信号功能或遴选排序功能的看重。明白了这一点,学子与父母就不需要那么焦虑了,只要对自己的天赋有客观的认识,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大致在哪儿,也能避免做无用功。“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似乎还成立,但实际逻辑是因为你优秀强大所以才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去大学不需要学到什么,你去学数学、物理,能学下来,基本什么高智力的工作都能干了。大学安排的学科课程,是按照把一个人培养成行业专业研究人才的目标而施设的,你潜下心来,总能学到东西,可能逻辑分析能力的养成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总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理解自己及自己这代人所处的时代与历史进程,明白自己的家庭背景与个人天赋,通晓高考的本质与大学的功能,足可以让自己定下心来,以最好的心态,安然面对人生中的这次大考。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