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进程抛弃了他
我想说的是李白。
看完《长安三万里》之后有一个感叹,为什么历史的进程抛弃了李白,没有给他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
01
既然说是抛弃,那至少代表曾经持有。
李白原本是有过很好的机会。
他的经历就是到了天宝元年,即742年初的时候,还隐居在浙江曹娥江畔。这一年,他41岁,已经站在了中青年干部年龄的尾巴上,却意外得到了玉真公主等人的赏识,得以进京面圣,来到天子脚下。
古往今来,天子识人也是要看细节的。一个细节入眼,好则一飞冲天,坏则一棍打死。
而李白,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大大地失分了。
这就要说到那个著名的故事,高力士脱靴。
有一天,玄宗在皇宫里召见李白。那天,李白“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玄宗很欢喜,下令赏赐新鞋。谁知,李白竟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让他为自己换鞋。
高力士是谁啊?是皇帝的卫士长,是为皇帝服务的,怎么能为你服务呢?
皇帝当面表现得大度,但李白走后,私下里就对高力士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新旧唐书里好像没有,见于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玄宗说,此人固穷相。
什么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这人就是一脸穷相。
不懂规矩、不知分寸、没有眼色,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于想走仕途、混职场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
今天的我们很难知道,李白为什么会在天子近前,做出那么幼稚的举动。
不过,分析他的个性和作风,倒很符合四川话里的两个词,一个叫“宝器”,一个叫“赞花”。这两个词都指表现欲强、爱出风头,而被人嫌弃的意思。
诗人可以做“宝器”,怎么表现都不为过。
要当官的怎么可以。
02
但李白偏偏又是一个功名利禄心很强的人。
李白自视有才华,但他或许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才华里不包括政治智慧。没有政治智慧就会看不清形势,辨不懂人心。
一个人命运最大的悲剧,就是穷其一生追求的目标,最后发现是错误的。
天宝初年的唐朝政坛,是个什么形势?就是志得意满的皇帝加上居心叵测的权臣嘛。
郭沫若在他那本《李白与杜甫》中说了一句话:李白要想被当时的朝廷所重用,认真说是等于梦想。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挤文官,怂恿皇帝倚重异族武将。
李林甫这人心机有多重?
当时,朝中还有一位左相李适之。李适之是个文化人,也写诗,根本不是李林甫的对手,常常落入其圈套。
《资治通鉴》当中记载了一个事。
说李林甫有一天对李适之说,华山发现了金矿,皇帝还不知道这个喜讯。李适之次日上朝时,便报了这个喜讯,并建议赶紧组织力量去挖矿。玄宗询问李林甫的意见,谁知此人竟说,华山是陛下本命山,是王气所在、不宜开凿。
一般权斗能当冠军的,都是不要脸的。骨清格高的文人怎么做得到。
玄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认为李适之考虑不周,又在心头给他记上一笔。
李适之眼见被边缘化,就主动请求退居二线,得到批准后他还挺高兴,写了两句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全然不知失去权力之后,自己跟待宰的羔羊无异。
李林甫当政之时,有点才华和骨气的文臣,根本就不具备被重用的可能。官当不成,搞不好还掉脑袋。稍微有点头脑的贺知章等人,都比李白早离开了长安。
贺知章可不光会写“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的仕途梦,终究只是一场梦。他再怎么孜孜以求、再怎么自我奋斗,也抵不过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进程在他这一站,不进人。
03
在《长安三万里》中,有两个相互对照的人物,李白和高适。
这两个人都没有放弃过身居庙堂的梦想,只是结局大不相同。
高适审时度势,在乱局中等来了玄宗降、肃宗升,成为了封疆大吏;李白也是在乱局中,投靠了永王,这个昏招简直堪比1949年加入国民党、1911年进入了紫禁城。
所以在现实中,高适是成功者,李白是失败者。
历史上有许多人,临近晚年时才意外走上了人生巅峰。幸运者如同高适,最终等来了自己的历史进程,便有权利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
我的经历就是到了天宝十四年,我估计也快离休了。可是肃宗皇帝和我谈话,让我去当淮南节度使。我一个幕府书记,怎么就到淮南来了呢?
当然,李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只能在生命的尾巴上,再念上两句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这首诗相传是李白的绝笔,颇有点认命的感觉。
他从少年起就自比大鹏,幻想翱翔展翅,最终也只能以几句不怎样的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
他们的一成一败,正好印证了一个戏谑的事实:好多人的成功,就是幸运地捕捉到历史的进程。
而所谓的自我奋斗,包括自身的智慧、眼界和抉择,都是能够参与其中的前置条件,之一。
这里也就回答了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世上很多人才华横溢,现实中的地位成就,反而比不上有些能力平庸的人呢?
是缺乏政治素质吗?
也不见得。
归根结底,还是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如果做不到,往往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因此,在文学造诣上,李白是千古宗师;在人生道路上,李白则是反面教材。
04
历代文人墨客史家,都对李白有各式各样的评价。有两句诗,原本并不是说李白,可放在李白身上又很合适。是来自宋代的陆游。
陆游对李白的研究很深,他的仕途也是充满了波折。
后来,这位陆放翁想明白了,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他的这两句诗是: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1996年初,老首长在一次讲话中也引用过这两句诗,他说的话更为简单明了:
功名利禄思想太重了,没有什么好处,使自己不得自由。
我怎么觉得,也是在说李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