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甜品天王“许留山”落幕,港式甜品被抛弃了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020年开始就传出闭店关门新闻的许留山,在过去的两年内,悄无声息地落下了帷幕。
某财经记者在调研暗访了全国各地的许留山门店后发现,上海、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许留山已经完全消失,深圳最后的一家许留山于今年5月关闭了它的大门,大本营香港的最后一家加盟店也于去年11月关门。全国目前仅剩为数不多的几个加盟商,还在用微弱的火光支撑着这个曾经照亮过一代大陆年轻孩子的初代港式甜品王牌。
许留山的时代结束了,一代80、90后的记忆也随之拉下了帷幕。很多新闻试图通过“经营不善,品控不佳以及外界劲敌太多”来理性分析这个曾经代表潮流的品牌,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但在看到这个新闻后的我,却发现自己对许留山的情感,更像是一个成年人对青春的回望。借用一个网友的点评:“我像个退休老人,突然意识到,这些时代标志物的倒闭关张,仿佛年轻的时候走在流行尖端的那份时髦与先进的荣耀感与虚荣心,都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跟着这些店铺一起倒掉了……”
“我的时代与我的记忆”
2004年,许留山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那一年,周杰伦发布了《七里香》,“我的地盘上你就得听我的”歌声与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广告,在电视和大街的每个角落回放;那一年,《金枝欲孽》在香港TVB首播,大陆各电台也随即播出,作为宫斗剧的开山鼻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收视记录。
那是港台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巅峰时代。
男生女生放学回家,晚饭后追的必定是TVB剧,听的歌也是香港流行金曲排行榜的前列。KTV里同学们高唱着“让我们结伴探访许留山,感情不比分你高班我低班”,平日则拿着walkman随身听,在如今已不复存在的音像店里,扫射着货架上一排排磁带CD,对着封皮背面的歌词,咀嚼着完全不对调的粤语发音。重复次数多了,一些名字也仿佛就印刻在了血液里:许留山、长岛冰茶、鸳鸯奶茶……嗯,未来有机会一定要试试。
或许是看准了这个巅峰时期,许留山等港式甜品店恰如其分地来到了大陆各地。
我还记得第一次吃许留山的场景:某天高中放学,跟妈妈走在回家的林荫道上,她告诉我:刚刚过来的时候,发现前面小门面店开了一个港式甜品店叫许留山,要不要去试试?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口杨枝甘露。在那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苦涩的柚子居然还可以剥成丝缕,洒在甜品上当点缀,唇舌也从没遇见过Q弹软糯的西米质地——甚至之后的很多年,我都以为西米是某种来自国外的奇特物种,只存在于港台电视剧和港式甜品店里,是遥不可及的时尚代名词。
搭配那份杨枝甘露的,也是另一个前所未见的甜品:芒果班戟。
明亮黄色的小方块,包裹着奶油和芒果肉,在冰箱的余温下,每一口都产生了奇妙的口腔体验。冰凉又略带绵软的皮里,打发的奶油满口幸福,甜酸的芒果又恰到好处地中和了可能的甜腻。我不知道什么是班戟,也不知道黄色的那层冰软是什么,只是认真地品尝着,心里默默希望明天可以再来吃些别的。
往后的日子里,但凡有足够的零花钱,坐在许留山吃甜品就成了某种与世界,与心灵对话的仪式:吃着碗中糯白粉圆的小丸子,舀着碗里冰爽的芒果泥,我大概可能或许其实就在香港,一个高瘦帅气的男孩即将敲着窗户,带着我去下一站吃咖喱鱼蛋。
《爱·回家》剧照
在那个有许留山的高中岁月,在陌生又充满惊喜的“捞嘢”、“布甸”、“小丸子”中,我人生第一次认识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也初尝了所谓“香港的味道”。
甜品:属于香港的生命活力
香港的口味风格的确很不一样。
作为一个中西文化极度杂糅的城市,香港饮食的精髓一向是“取各国之精华,为我所用”。两百多年前英国殖民者带来的奶茶,在香港混迹数年,就成了老百姓大排档里的鸳鸯;法国人早午餐经典的“法式吐司”,一个蘸上牛奶后再烘焙的隔夜面包布丁,来到香港后被民众稍加调整,就成了冰室里经典的炼奶西多士。
杨枝甘露更是本地创意的集大成之作。
这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香港的糖水,制作原料包括沙田柚、芒果、西米和椰浆。沙田柚和芒果是两广香港这种亚热带气候里,盛夏和深秋的特产。而西米和椰浆,则是居住在香港的第二大外国人族群,印尼人的特色食材。
将盛夏特色水果和印尼元素结合,民间首先传开了“芒果西米捞”,而后来自利苑酒家的大厨们,又在民间创意的基础上,增加了沙田柚的果粒,做出口感层次更丰富,名字也更有文化涵义的“杨枝甘露”。
类似这样极富有生命力的味蕾创意,也仿佛那时香港的时代缩影,被完美捕捉在TVB的镜头里,成为《溏心风暴》《美味情缘》《陀枪师姐》这样电视剧的经典桥段:每个人都记得阿sir或阿姐在工作之余分享的那杯冻鸳鸯,好奇富家千金总吵着要吃的“摩摩喳喳”到底是什么?下午茶也想来一份夹着一大块黄油的菠萝包,下班走在街头,也想去糖水店来一碗现磨的芝麻糊绿豆汤。
《溏心风暴》剧照
许留山并非杨枝甘露的原创,满记也不是黑芝麻糊做得最好的店铺,但它们在对的时间,在TVB最巅峰的时刻,来到了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大陆,将Made in Hong Kong的创意与活力介绍给每个还懵懂的少男少女。
而我们呢,也在那个青春大过天的年纪,与来自香港的时髦和潮流进行了亲密无间的相拥——或许到今天我们再也不记得初恋的那个男生女生的脸,但我们会永远记得坐在许留山或满记里,点上一杯杨枝甘露,一份红豆双皮奶时,留在嘴里甜蜜的幸福滋味。
图|视觉中国
而后的人生,我们也一直通过它们,追忆那份只属于某个年纪,最天真无邪的味道。
青春总会消失,但记忆不会
青春是什么?
上个月,周杰伦在香港开了7场演唱会,场内两万多人爆满不说,场外的陆地上、摩天轮、海上游艇也挤满了近万人;同一时间,五月天在北京鸟巢举办了六场演唱会。所有门票几乎在5分钟内一抢而空,鸟巢外也场场坐着数千个买不到票的人。
来听演唱会的,都是如今已历经生活挣扎的成年人。伴随着响彻天际的熟悉歌谣,所有人仿佛魔怔了一样,一同走进了某段只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即便有的发间已长出了银丝,有的身边还挂着一两个正在蹒跚的孩子——在歌声所代表的记忆里,他们都还是那个热血沸腾、愣头愣脑的孩子,一个勇字挂在心间,不计较失败,也不在乎得失。
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如果没有许留山,或许今天很多网红店里的爆款,都会有着与如今完全不同的模样。会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但别忘了,如今创造爆款的人,也是吃着许留山长大的。芒果和西米在如今奶茶店里之所以成为常客,或许在命运中早已注定。
而新的一代人,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许留山——或许它叫喜茶,或许它叫瑞幸,或许它会一直存在,或许某天它也会消失。但没关系,在这一代人的记忆里,这些代表混搭、新奇口味的象征,也会像许留山、周杰伦、五月天一样,印刻在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里。
这就是青春,它的故事在每个外人看来都是无法理解的扭曲与疯狂;在每个自我里,却是一段段会用生命去呵护的水晶玻璃球,并随着年岁的增长散发出更加炫目的光芒。
排版:孙孙Boy /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