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讲究,都在这碗酸梅汤里
---风雅吃喝事,就在三联生活市集---
唐鲁孙在《北平的甜食》里讲过一件趣事:民国时候,琉璃厂有一家老店酸梅汤做的好极,慕名赶来的客人,每每都得连喝几碗好像老喝不够似的。据说有一年,当时著名的净票张稔年跟丑票张泽圃打赌,“张泽圃喝了十四碗就再也喝不下去了,人家张稔年面不改色一口气喝了二十六碗”,一举成茶余趣话。
民国时期,北平的酸梅汤堪称“国民冷饮”。不止唐鲁孙,梁实秋、张爱玲都曾把酸梅汤写进文章里。民国初期著名记者、剧评专栏作家徐凌霄在《旧都百话》里形容酸梅汤在街巷的叫卖盛景: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
就像是一种固定程式,一到阳光开始热辣的时候,老北京人一准得来上一碗酸梅汤。这酸梅汤必须得是冰湃过的,萦绕着淡烟熏香、裹挟着微微药气,一口下去汹涌的酸与老冰糖丝丝入扣的甜在整个口腔层层叠叠、一路缠绵,甘露洒心一般,就此于无声处消了暑气,去了心火。
喝酸梅汤还可以撒点桂花,提香增味。
“炎伏更无虞暑热,夜敲铜盏卖梅汤。”梅汤之名正式出现,是在元代的《饮膳正要》里,其间记载“白梅汤”,可“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干渴、津液不通”,是以做药食之用的。明代时候的“凉水”里,青脆梅汤、黄梅汤等等蜜煎梅汤则以“湃骨之凉、透心沁齿”的姿态出了场。
到了清时,酸梅汤在“资深梅粉”乾隆的授意下,经御膳房的改进成了宫廷御用。再往后,“源于皇家而兴于市井”,经过改进的酸梅汤配方,就此成了北平的招牌。
最能吆喝的梅汤在《清稗类钞》里,“京师卖酸梅汤者,辄手二铜盏,颠倒簸弄之,声锵锵然,谓之敲冰盏,行道之人辄止而饮之。”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啷响,美妙。最有名的酸梅汤是《红楼梦》里,贾宝玉遭贾政一顿打后,“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到了也没喝到的那一碗。
图 | 《红楼梦》
最创意的梅汤在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酸而不涩,甜而不媚的酸梅汤,加上一点点玫瑰、桂花的香,稍微冰镇,就此成全一刹舌尖缠绵。
而在老北京人的心里,最讲究的酸梅汤则是宫里的方子慢熬的。
不同于如今琳琅的媚甜饮料,宫廷酸梅汤的高妙全在那丝缕令人心安的药香上。用半熟的青梅熏制的主料熏乌梅,极酸,干爽且带着烟火气,山楂饱含着消解的意思,甘草清热、陈皮理气,再经过黄冰糖的调和,碎冰镇冷后,极尽生津解渴,消暑清热。
在传统制法的酸梅汤里,熏乌梅、甘草、山楂、陈皮、黄冰糖是标配。
做成这样的酸梅汤,第一要义,用料和谐,也即是配方得当。最是讲究君臣佐使的老方子,对于用量自然要非常讲究。第二要义,分序慢熬。火候的深浅,下料的主次是关键。至于浓度的把握,全看喜好。
当然,如果不愿意如此劳心费神,瞅准无添加、原果熬煮喝一喝。那快意的酸甜、心安的药香、克制的回甘,好酸梅汤一入口就知道。
湿热在身体里乱窜的今夏,酸梅汤不再是老北京人的专属。
试想蝉鸣阵阵的夏夜,穿过挤挤挨挨的人群,三五人坐定桌旁,就着热辣沸腾的火锅,再不时猛喝一口凉气四溢的酸梅汤,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就这样不断张开又不断被抚平,变得熨帖舒畅。这样的日子,还哪会有什么大不了的烦恼。
「 三联爱茶推荐 消夏解暑 」
消暑解渴 原果熬煮酸梅汤 非勾兑 无添加
熏乌梅、甘草、山楂、陈皮 分序古法熬煮
消夏清粥 夏日有机燕麦燕窝粥/有机黑米燕窝粥
甄选印尼燕窝 每碗添加量大于等于300mg
↓ 更多时令好味 就在“三联生活市集” ↓
--- 三联生活市集的广告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