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八本书透视技术进步与就业问题|《财经》书单

八本书透视技术进步与就业问题|《财经》书单

财经


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两种歧出观点,亦有共通之处,即都承认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就业产生了冲击,只是对其长期趋势有不同预见,从而衍生出差别明显的应对路径


文|臧博


凯恩斯对就业问题有过诸多精深论断,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就认为,正是凯恩斯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壁垒,引入了新观念,即政府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减少失业。


凯恩斯还曾讨论过“技术性失业”,并设想过未来技术极大进步后的就业情景。1930年,凯恩斯在其名文《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中描述,未来世界的技术进步将导致大规模技术性失业、劳动力需求持续下降以及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可能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对财富和金钱的追求将失去意义。凯恩斯描绘的情景,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比如,出现技术性失业和劳动者工作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人们如何获得足够的收入以支付商品和服务?凯恩斯对此并未明言,但如今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们则提出了不少新说。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是经济学家常常争论的问题,较有代表性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一方面会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将拓宽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创造出同一行业的新工种,甚至全新的行业,接纳被技术进步挤压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悲观主义者则主张“技术导致不平等和就业不足”等观点。他们认为,当今的技术变革已非蒸汽机时代所能比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对于旧科技,已不再是互补型变革,而是一种替代型的变革,所以“技术性失业”的威胁是真实的,且当下就在发生。


两种歧出的观点亦有共通之处,即都承认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就业产生了冲击,只是对这种冲击的长期趋势有不同预见,从而衍生出差别明显的应对路径。


本期书单选入的书目主要着眼于颠覆性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各方学者所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此前曾刊发过若干篇关于就业问题的主题书单,要么从求职者角度考察就业,要么从悲观和乐观主义两种视角,宏观考察技术进步与失业的关系。本期书单所选书目的关注重点则主要从“乐观主义”的视角出发,具体考察颠覆性技术对就业会产生何种冲击,以及长期来看此类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著作无疑都承认颠覆性技术对就业的冲击,但也都否定了极端的看法,如新技术导致“工作终结”说。


凯恩斯的《通论》尽管多次推荐,但无论想了解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角色,还是技术性失业的成因与影响等课题,该书都是必读书,所以本期书单仍予列入。


《与机器赛跑》是较早讨论颠覆性技术与就业问题的著作。该书指出,学者们研究就业、失业问题时,更多将注意力放在需求疲软、劳动力流动等议题上,对技术进步所扮演的角色重视不够。本书就旨在激发各界人士对技术进步与失业关系的深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揭示技术进步对就业侵蚀的同时,也批评了所谓新技术导致“工作终结”的说法,并以数字乐观派的视角,对人类怎样处理技术进步和工作减少之间的矛盾,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作者认为,人类很难赢得与计算机等机器之间的赛跑,因为计算机仍在越变越强,越变越能干。但如果把计算机视为盟友而非对手,“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赛跑⋯⋯讨论了将这项原则付诸实践的途径,主要方法是加速组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本”。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UBI)是一个古老的观念,托马斯·潘恩就曾在其著作中设想过这一制度。但多年以来,这主要还是被视为一种激进的乌托邦思想。然而,在人工智能极速进步的当下,技术和机器对大量传统就业岗位的侵蚀和替代趋势日渐显明,全民基本收入随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技术性的政策建议,甚至一种社会思潮。安妮·罗瑞在《贫穷的终结:智能时代、避免技术性失业与重塑世界》中,从多个角度审视了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尽管本书所描述的技术性失业景象,当下还只是初现端倪,但作者就此表示:“我们需要不断想象,这样当未来到来时,我们才能做好准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

本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凯恩斯凭借本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堪与亚当·斯密比肩。


凯恩斯之前,较有影响的就业理论来自马歇尔和庇古,凯恩斯则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壁垒。琼·罗宾逊在《就业理论导论》中指出,凯恩斯“引入了新的观念,即政府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减少失业”。


凯恩斯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经济学巨著,其核心关怀在于提出解决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或政策。可以说,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失业理论截然分为两段。1936年之前占主流的失业理论是马歇尔、庇古等学者为代表的古典学派。


按照他们主张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而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凯恩斯则认为,只要政府设法降低利率、刺激投资、进行公共投资,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并解决失业问题。


当《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两派学者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结果仍是凯恩斯的理论得到更多支持。庇古也最终放弃了自己曾主张的降低货币工资的政策,转而赞同用需求管理的方法,即采用凯恩斯所建议的思路来解决失业。


《没有工作的世界:如何应对科技性失业与财富不平等》(英)丹尼尔·苏斯金德著,张文婷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2月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学界更多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各种正面影响,对劳动市场的负面影响则关注不够。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最大经济挑战之一。技术变革导致高薪工作数量不足,由此产生的失业将会深刻影响社会发展。作者基于过去数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之前的技术变革是互补型的,而这次的技术变革是替代型的。


本书还解释为什么“技术性失业”的威胁在目前来看是真实的,并描述了这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包括现在和将来),以及最重要的是阐述了应该如何去应对。


作者表示,技术进步将使人类社会更加繁荣。但这种繁荣和进步也将把人类带向一个工作更少的世界。困扰我们祖先的经济问题将逐渐消失,但也会出现新问题:第一是不平等,以及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享经济繁荣;第二个问题是政治权力,即谁该拥有带来繁荣的技术的控制权,控制权的使用应该被限定在何种情况下;第三个问题是意义问题,要弄明白如何利用这种繁荣,不仅要在没有工作的世界里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很好。


《与机器赛跑》(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等著,闾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9月


本书主要关注日益强大的技术对技能、就业、人类劳动力需求造成了何种影响。作者指出,计算机正迅速抢占过去专属人类的领域,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企业使用更多智能化、自动化机器,从而减少对人力的需求,也减缓了美国人的收入和就业岗位的增长。


作者表示,其关注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因为健康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能稳定地为所有渴望工作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当经济衰退和技术前进的步伐合流之后,就业便成了此一时期的关键问题。但长期以来,学者们研究就业、失业问题时,更多将注意力放在需求疲软、劳动力流动等议题上,对技术进步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重视不够。本书就旨在引发各界人士对技术进步与失业关系的深入思考。


即便如此,作者仍坚信数字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并认为技术已经开辟了庞大的富饶新疆域;经济、社会和人的生活,都因为数字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得到改善;这些趋势将持续下去。书中对政策及干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


但两位作者也强调,他们对技术及其影响,绝非悲观主义者,“事实上,这本书原本想要论述的是,当代数字技术造福全世界。”作者认为,在人与机器的赛跑中,人类已经落在了后面,但这场赛跑不一定非要赢,人类应当借助计算机,将其视为盟友而不是对手,从而学会更好地赛跑。

《贫穷的终结:智能时代、避免技术性失业与重塑世界》(美)安妮·罗瑞著,万晓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月


伴随技术进步,机器和智能化软件、工具使得许多传统上需要人力的工作,日益变得可替代,由此产生的失业被一些学者称为“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总体来说带来更大的经济繁荣,机器替代人力似乎也是大势所趋,而可供选择的高薪工作日渐萎缩,又会造成众多社会困境。学者们对解决技术性失业的问题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全民基本收入”。


很多人认为,美国有大约一半的工作,包括数百万个白领岗位,都很容易由于技术进步而消失。分析人士警告说,卡车司机、仓库打包工人、药剂师、会计师、法律助理、出纳、翻译、股票经纪人、房屋估价师等众多职业都将面临被取代的命运。

这种观点认为,在对人力工作需求不大的世界,必须要有全民基本收入确保人的生存。安妮·罗瑞从多个角度审视了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为进行广泛研究,作者前往肯尼亚村庄,到访印度最贫穷的邦,拜访了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还去了参议员的办公室。还曾去硅谷访问那些为全民基本收入提供资金的技术巨人——他们期待着一个充满先进的人工智能、不需要人力劳动的世界。尽管本书所描述的技术性失业景象,当下还只是初现端倪,但作者就此表示:“我们需要不断想象,这样当未来到来时,我们才能做好准备。”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法)菲利普·阿吉翁等著,余江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1月


本书是阿吉翁过去数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内容,更是作者30余年研究创新与增长的集大成之作。阿吉翁和豪伊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技术与就业的关系。


他们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内生化,构建了失业-增长模型。在《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中,阿吉翁对新时代背景下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冲击作出了进一步阐释:技术革命会加快工作的自动化,更多工作会被机器人替代,但技术革命也会催生一系列次级创新,影响经济中的所有部门,促进企业增长和扩大规模,从而补偿并增加就业。


阿吉翁测算了个体工厂层面在给定时间内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就业的影响。他指出,自动化对就业的正面促进作用会随着时间而加强,一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两年后的就业会提高0.25%,十年后则能提高0.4%。也就是说,与人们通常的预想相反,自动化给工厂创造的就业岗位多于摧毁的就业岗位。这是因为,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使产品能比竞争对手给消费者带来更大价值,从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反过来,市场份额的提升促使积极推进自动化的企业加大生产规模,从而雇用更多员工。


即便脱离个体企业考察整个产业层面,这一结论依然适用,因为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恰恰就是就业增加最多的产业。


《创新、工资与财富》(美)詹姆斯·贝森著,刘洲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7月


本书关注技术进步与“打工人”工资之间的关系。作者追溯了工业革命时期纺织工人工资的变化,分析技术如何增加劳动者收入以及为什么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实现。

作者指出,技术知识存在固定周期,早期往往是碎片化、不确定的,无法标准化,也很难进行课堂教育,很多是从实践中获得。在某些情况下,工人也许具有技能和知识,但这些技能和知识所产生的利益流向了他们的雇主,企业利润增加,工人工资却保持不变。


技术影响就业和工资,让受过教育的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并非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现象。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机器接管了工作任务,进步的技术并未给工人带来多大经济收益。趋势的最终逆转发生在几十年后,届时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的工资也大幅上涨,工人终于从新技术中获得收益。


作者通过经济史和当前经济的研究,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普通工人,以及社会应对挑战的最佳方式。他认为,今天的技术不同于过去。


然而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技术是如何提高普通工人工资的,以及为什么要耗时几十年才能实现。这些分析能够帮助理解如今仍可能在发挥影响的类似力量,并制定让普通工人再次从技术中获利的策略。


《后稀缺:自动化与未来工作》(美)亚伦·贝纳纳夫著,谢欣译,中译出版社,2022年5月


《后稀缺》旨在探讨自动化的发展与未来工作的关系,该书既描述了值得期待的未来社会,又为我们指明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的症结所在。


此外,本书涵盖了自动化与失业关系的历史来源、争论焦点,以及左翼和右翼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视角对当前的劳动力需求困境进行思考。


硅谷巨头、政治家、技术未来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们经常声称,我们正逐渐步入技术快速自动化的时代,曾经熟知的传统工作模式即将终结。作者则认为,未来学家们所谓的自动化导致失业,是“虚假的危言耸听”。


亚伦教授指出,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更便利的交往和更丰富的世界认知方式的同时,对机器挤压劳动力的担忧也随之而来。这种担忧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本书通过介绍过去50年中世界经济及劳动人口的发展,着重审视当今世界劳动力需求持续低迷的缘起和发展,探讨了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的其他政策选择——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


作者对“技术导致不平等和就业不足”的论调提出质疑。他认为,造成今天所面临危机的原因并不是自动化驱动下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岗位数量缩减;真正的问题在于,以前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扩张的速度开始放缓,继而导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经济陷入了持续性停滞。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德)克劳斯·施瓦布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6月


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施瓦布认为,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始了。他指出,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几次工业革命。


施瓦布在本书中也探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他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涌现出许多新岗位和职业,这不仅是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还因为许多非技术因素,比如人口压力、地缘政治变化、新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此外,他提醒世人,在思考自动化和劳动力被取代现象时,关于技术对就业和未来工作的影响,应避免让思维走向极端。


在作者看来,技术对就业发生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对就业有破坏效应,因为技术带来的颠覆和自动化会让资本取代人工,从而导致工人失业,或者把他们的技能用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这样的破坏效应也伴随对新商品和新服务需求增加,催生全新职业、业务,甚至是全新行业。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总是会淘汰部分工作,又以其他形式或者在其他地方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编辑:何刚)



责编 | 田洁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招聘|《财经》国际新闻记者1名面试现场写作文! 为保文书透明化,NYU SPS学院又放大招?!月薪1万招不到一个大学生陪娃过暑假?我看到了就业问题的另一面助推及其超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选择架构师|《财经》书单AI诈骗正在全国爆发:技术进步为何总是骗子先用?​活跃资本市场,有何底牌?|《财经》特稿科技巨头阴影下的美国传统社区生活|《财经》书摘“量化”进步:经济指标的历史与影响|《财经》书单部分地区财政承压,扩大中央债务能否破局?|《财经》特别报道金融科技与货币的未来 |《财经》书摘我的院子:我最喜欢的花什么是规范节气中特估风起|《财经》封面【经典重温】技术进步还是动荡推手:如何监管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梁实秋:对我最有影响的八本书技术进步的是与非农管,到底管什么?|《财经》特别报道全球化的下一阶段 |《财经》书摘承初心,致未来|《财经》年度对话2023与它的25岁​中国经济如何重装上阵|《财经》社评青年人“失业”自救:执着考公考研,主动延迟毕业|《财经》特别报道最近三年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业?关于目前就业问题的几点研究分析后疫情时代的日本“格差社会”及其走向 |《财经》书摘重思技术进步的逻辑关于全职爸爸的转岗再就业问题探讨金融崩解的“齿轮”——信用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财经》书摘“少子化”社会的成因与出路|《财经》书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发展驱动力|《财经》书单科技进步与降维打击最近几幅参展小作风景观察日记ChatGPT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平台化服务迅速涌现 | CCF C³@滴滴促就业稳预期于补民生短板|《财经》社评暴雨侵袭京津冀|《财经》封面Kirk Douglas birth name Issur Danielovitch, was Jewish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