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金融科技与货币的未来 |《财经》书摘

金融科技与货币的未来 |《财经》书摘

公众号新闻



编者按


伴随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世界正处于颠覆性变革时代的黎明,这将影响到货币的转变,也将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本书聚焦金融变革这一前沿话题,分析金融创新将如何改变世界经济。作者认为,尽管这场剧变可能要付出代价,但金融科技正在为改善人类的经济状况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尤其是穷人以及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群体更能从中获益。

《金钱的未来:数字革命如何改变货币和金融》
(美)埃斯瓦尔•S.普拉萨德著,张义译
中译出版社,2022年8月

 

文 | 埃斯瓦尔•S.普拉萨德

编辑 | 臧博

 

现金时代正在走向尽头,而央行数字货币的时代已经开启。货币、银行业和金融都处于转型的边缘。实物货币将会成为历史,而数字支付系统正在世界各地成为常态。随着其他形式的金融中介活动日益活跃,银行业将经历变革。世界上的很多人将有机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这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积累更多财富。

在有些方面,这个新时代将会变得面目全非。但在别的方面,我们会发现基本没什么变化。


货币的专业化趋势

 

即将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货币的各项职能会相互分离。央行发行的货币仍保留着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重要作用,而对于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来说,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也不会受到影响。因而,私营中介制度系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成为央行有力的竞争对手。
一面是私营机构创造的各种形式的货币,另一面是发挥着交换媒介职能的央行货币,这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随着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本书中探讨过的其他问题一样,如果听凭市场因素发挥作用,那么网络效应很可能会更具影响力。结果呢,有些货币的发行机构和支付技术的提供商就会成为主导市场的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变革将意味着从官方货币占主导地位,回到私人货币与法定货币再次竞争的局面。就在一个世纪以前,私人货币相互竞争,并与政府发行的货币展开竞争。央行的出现使得竞争的天平彻底偏向了法定货币这一边。如今,钟摆正在朝回摆动,但只是小幅度的摆动。加密货币及其代表的技术进步将会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去中心化、无担保的加密货币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价值储藏形式。


给金融业松绑


金融科技正在改变金融界的格局,为存款人和借款人搭建起一些更直接的交易渠道。商业银行正在失去其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诸多优势,但要说它们在生死存亡边缘苦苦挣扎,这恐怕为时过早。最近这一波金融科技至少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地满足家庭、企业家和企业的具体需要。将来还有可能出现全新的中介形式。它们依托的是共识机制,而不是对官方机构或私营机构的信任。

金融创新将会产生未知的新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机构过于信任科技的作用,最终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去中心化和碎片化是把双刃剑。通过减少集中的故障点,增加冗余来提高系统的弹性,它们有利于增强金融稳定性。例如,与中心化账本技术相比,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更安全、更稳定。另一方面,虽然碎片化系统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运行良好,可若是经济遭遇困难,那么市场对这种系统的信心就会很脆弱。假如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成了那些缺乏央行或其他政府机构担保(就像商业银行那样)的去中心化机制,那么市场的信心很容易化为乌有。所以说,碎片化在顺境时会提高效率,可若是经济艰难时,则会很快摧毁经济的稳定性。


央行仍是核心力量


在某些方面,科技创新不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大经济体中,央行仍将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继续发挥着制定货币政策和进行市场监管的职能。即使零售型和批发型央行货币在数字时代的作用有所减弱,央行仍能制定货币政策,并将继续充当金融体系的最后贷款人。然而,随着全新的金融市场和中介机构改变着货币政策制定的机制,进而影响到通胀、就业和产量,央行行长们已经千头万绪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令他们头痛。
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崛起已成定局,但现金可能不会马上消亡,毕竟现金还有一些优点,例如交易中的私密性和匿名性,而这些特点是数字货币无法相比的。但是,凭借着更大的便利性,以及带给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很多其他好处,CBDC可能会在未来一二十年间加速现金的消失。

CBDC很难成为解决一切货币问题的良方。虽说央行发行的货币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可这些变化本身无法改变市场对央行的看法,也无法成为解决央行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的权宜之计。数字化本身对于市场能否将货币视为一种可靠的价值储藏形式并无多大影响,决定这个问题的因素仍将是发行货币的央行的信誉,还有一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质量。


金融边界的消失


全新的金融科技有可能缓和那些目前仍妨碍跨境交易的诸多不利因素。新科技无法彻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多种货币参与交易,但这类交易的速度、透明度和成本的改观都有利于减轻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变革的受益者将包括出口商和进口商、汇款回母国的移民、为自己的存款寻找国际多元化机会的投资者,还有那些想筹集资金的企业。
减少那些妨碍跨境资金流的不利因素,将为资金创造一个更大的市场,但会加剧资金流的波动,进而使央行行长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棘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在跨境资金流的全新渠道出现后,不仅促进了国际商务活动,而且助长了非法的资金流动,从而给监管机构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CBDC的问世,还是妨碍国际资金流的各种力量不断减弱,这两方面本身无法在重构国际货币体系或重建主要货币间的力量平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像美元一样,那些作为最主要的价值储藏形式的货币仍将保持自身的地位不变,毕竟它们的主导地位靠的不只是发行国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实力,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基础。美国的制度架构尽管存在种种缺陷,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尽管美国的支付货币的主导地位受到削弱,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元仍将是全球重要的避险货币。


大量的讽刺现象


现金的支持者已经证明,在任何经济体中,现金仍然是很大一部分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货币。这些人可能无法方便地使用数字科技,其中包括穷人、偏远农村地区的居民,还有老人。实际上,实物货币会促进各种交易,无论交易是否合法。官方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竟然被广泛地用来规避政府的监管,这的确有些自相矛盾之处。在很多经济体中,随着现金在合法商业交易中的使用量急剧下降,现金可能会在腐败、逃税和洗钱等非法活动的融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是否需要由央行这样的官方机构提供一种匿名的交易方法,虽无法避免非法活动受益,但也能让合法活动同样受益,甚至受益更多。
加密货币之所以出现,其实就是要成为一种无须政府干预的交换媒介,但加密货币未必会助长非法商业活动。实践证明,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难以成为支付过程中有效的交换媒介,却逐渐被视为价值储藏手段。尽管这种价值储藏手段极不稳定,但投资者却将它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之中。要说什么加密货币有可能拥有稳定的价值,也就是能成为可靠的交换媒介,那只能是得到储备法币担保的加密货币了。这真是颇具讽刺意味的一件事。
在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支持者看来,有限的供应量似乎正是其长期保持价值的关键所在。但这个观点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对于一个缺乏内在价值的虚拟事物来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世界各大央行发行的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这好像正是因为它的供应量有着无限的弹性。再说得简单一些,就像美联储这样的央行可视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发展要求,印制尽可能多的货币。货币供应量上的这种弹性并未摧毁它的价值,反而锚定了它的价值。在紧急关头,央行有能力轻松发行大量货币,这一点会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更愿意使用这种货币进行交易,即使在平时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它们深知,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会接受这种货币。这也是私人货币不可能成为法定货币的真正对手的另一个原因,毕竟私人货币是靠控制供应量来维持市场信任的。
另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是,说起创造加密货币的初衷,那是人们希望证明,可信的主管机构并非完成支付清算和结算的必备要素,以及还想限制政府对私人交易的干预。可没想到的是,加密货币的不断涌现促使各国央行纷纷发行数字版的货币,结果呢,反倒使基本交易的隐私都更易受到政府的监管。

要是没有制度框架内嵌入的信任,没有哪个加密货币能发展壮大。政府承认加密资产属于真正的金融资产,虽说这离公开支持还差一步,但还是增强了投资者对这类资产的信任。而且,即使资产转让和所有权会留下数字踪迹,但交易方仍需切实履行合同权利和产权。如果需要实际持有有形资产,那么只有政府(或者现实活动得到政府独有的合法强制力支持的其他某个机构)才可能提供执行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果卖车的人在收到付款并转交数字密钥后,拒绝将汽车的所有权移交给买方,那么纯数字的机制也帮不了买方。简而言之,在商业和金融活动中,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不能完全取代可信的政府。


能破解一切难题吗?


新科技为人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前景:实现金融的民主化,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多的人。这种去中心化的金融,即让低收入的家庭也能获得足以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就是一个梦想。尽管还很难实现,却不再是空想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尤其是会让那些最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人群从中受益。但是,就像其他事情一样,在这件事中,我们千万不要被科技变革力量的诱人前景冲昏了头脑。
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如同一把双刃剑,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利有弊。这些创新有利于增强金融普惠性,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效率。但富人会更有能力把握住新的投资机会,从新型中介服务中得到更大的收益。例如,有关国内外投资机会的信息将会层出不穷,异常廉价,但要获得更好的信息处理服务,并非所有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这就使那些经济特权阶层可从中渔利。加之,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群体可使用的数字工具有限,又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识,因而对这群人来说,有些变革可谓利弊相当。
另一种重大变革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社会的阶层分化会越来越明显。规模较小的经济体以及金融机构实力较弱的经济体都会发现,本国的央行和货币正在被一股洪流吞噬,或者至少也是变得越发无足轻重。这样会使更大的经济和金融影响力集中在少数大型经济体的手中,而像亚马逊、脸书这样的企业巨头会通过控制商业和金融活动,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金融科技正在为改善人类的经济状况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尤其是穷人以及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群体更能从中获益。但这种过程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像保护隐私这种价值观会受到冷落。诸如腐败、精英的贪婪无度、国内和国家间的不平等的问题都将持续恶化。毕竟,科技不是人性的对手。


(本文摘自该书第十章,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编 | 肖振宇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促就业稳预期于补民生短板|《财经》社评中国算力,雄心与软肋|《财经》封面破除对消费的“偏见” |《财经》社评理论→实践:金融科技与AI如何有效融合? | ArchSummit 深圳×汇丰科技存款利率下调也“赶”不走存款 | 《财经》特别报道暴雨侵袭京津冀|《财经》封面耀科学院重塑小微转型升级生态|《财经》社评​中国经济如何重装上阵|《财经》社评助推及其超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选择架构师|《财经》书单消费时代、模仿欲望与企业增长策略|《财经》书单“量化”进步:经济指标的历史与影响|《财经》书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发展驱动力|《财经》书单后疫情时代的日本“格差社会”及其走向 |《财经》书摘统计型世界观的危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转向|《财经》书评农管,到底管什么?|《财经》特别报道“少子化”社会的成因与出路|《财经》书单青年人“失业”自救:执着考公考研,主动延迟毕业|《财经》特别报道部分地区财政承压,扩大中央债务能否破局?|《财经》特别报道文学城 黑子水军嫌疑ID和挺中ID -updated 2023 May 02中国抚养一个孩子48.5万元FCon 全球金融科技大会启动,探寻金融与科技的未来​活跃资本市场,有何底牌?|《财经》特稿加密货币的未来:风险资产抗跌能力超预期 | 双语视频承初心,致未来|《财经》年度对话2023与它的25岁中特估风起|《财经》封面金融崩解的“齿轮”——信用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财经》书摘Physics laureate Andrea Ghez first inflamed after watching the m全球化的下一阶段 |《财经》书摘​招聘|《财经》国际新闻记者1名科技巨头阴影下的美国传统社区生活|《财经》书摘八本书透视技术进步与就业问题|《财经》书单苹果供应链外迁越南真相 | 《财经》封面新旧汽车城攻防战,谁是赢家?| 《财经》封面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