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苹果供应链外迁越南真相 | 《财经》封面

苹果供应链外迁越南真相 | 《财经》封面

公众号新闻

苹果供应链公司从中国向越南转移,正在变成一场步步惊心的豪赌,外迁公司承受着最大的风险,并有可能错失中国市场的新机会

封面设计/黎立


文 | 《财经》记者 柳书琪
编辑 | 谢丽容

4月中旬,天气阴沉的越南北部北宁省来了一批过百人的中国企业考察团。这种大型考察团上一轮的密集到访是在三年前,中国疫情政策调整后,高峰期再次到来。

在这个百人考察团里,有做薄膜的、做模具的、做模切的、做化工原料的、做工厂地面的、做无尘车间的,还有做劳务派遣的,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深圳、东莞。

北宁省是中国考察团必访的一个省。它位于越南北部农产丰饶的红河三角洲(Red River Delta)地区,是越南最小的省,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离中国近、人口稠密、政策优惠,让北宁成为中国工厂南下的重要落脚点。

这几年来,北宁省对外商实行了“一个窗口”政策,及时帮助外商办理投资手续,最大化缩短审批时间,北宁工业区吸引了众多外企。苹果供应链上最大的组装供应商富士康的越南生产基地就在这里。

一位常驻北宁的中资企业负责人对《财经》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北宁见到这么多中国人,中餐厅人满为患。当地的中资企业没有这么大的会议室,只能分批接待,或者腾出员工餐厅。

对于北宁来说,一拨又一拨中国人到来是新的机会。但上述中企负责人观察,中资企业对越南的投资态度外热内冷。“嚷嚷着要出来的人多,实际落地的少。”

热闹之下,仍是犹疑。

徐进,某苹果供应链厂商海外业务负责人,随考察团第一次来到越南。这一天,他从轰鸣中的电子厂走出来,在门口急促地抽着烟。在他身后,年轻女工们扎着长长的麻花辫、穿着拖鞋,交谈间两手一折,不疾不徐地打包出一个成品。空气中弥散着轻微异味,粉尘浮动。

“至少有一半产线是停摆的。”徐进看出了蹊跷。他踩灭烟头,“日子都不好过”。

徐进近期去了一趟美国,苹果公司对接的客户负责人明确告诉他,要求他的公司一定时间内必须在越南或印度设立工厂,产能规模不作要求,但必须要有。

中国公司跟随苹果全球生产策略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迁移,最早要追溯到五年前。越南被公认为是东南亚最适合建设工厂的国家。能脱口而出的优势包括:劳动力丰沛、成本低。但近三年,越南的光环正在消退。

今年一季度,越南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32%至974.2亿美元,较去年8.02%的增速大幅放缓;出口同比下降11.9%,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5%,电子产品出货量同比下降10.9%。

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低迷已超过三年。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同比分别下滑了14.6%、29%和19.1%。



苹果被认为最具韧性,现在也显得吃力。2023财年二季报(为2023年一季度),苹果营收同比下滑2.5%至948.4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滑3.4%至241.6亿美元,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对于苹果供应链中的数千家公司来说,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本就不充裕的订单里,飞往越南、印度的多了,飞向中国的就少了。

考察团里的一位电子厂老板在餐桌上吐槽越南的各种不便,比如基建不全、配套不齐、地价过高。有人接了一句话,“但这里有订单。”

沉默了一会,他接上话:“不动是等死,出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规模庞大的中国考察团需要三辆大巴车才能装下。供图/主办方“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

中国工厂向越南转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后,越南承接的中国产业转移以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出于人力、地价等成本要素的考虑;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连续多轮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电子行业是重点,由此引发了以出口美国的电子企业为主的第二波转移潮;现在,外资企业的供应链策略加速由“all in中国”转为“中国+N”,以苹果为代表的转移,成了一大新趋势。

果链是以苹果为核心的供应链。在中国,果链上有超过150家供应商、259个工厂,分布在河南、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等地。这些供应商与它们的供应商自中国向东南亚、南亚迁徙,一条条无形的丝线已汇集成一张巨大的网络。

今年一季度,韩资企业对越南的投资额锐减70.4%至4.74亿美元。韩资在退场,中资却不得不入场。为了拿下美国市场的订单,到越南生产是一个必选项,哪怕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更高。

但对于果链企业来说,到越南去,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但考察团成员认为,越南政策红利期最多还有三五年。

潜在共识


向外走的果链从业者有着潜在共识:如果未来再出现一个iPhone4般的产品,要做好苹果不再眷顾中国的准备

自越南首都河内向东北方向,40公里的公路需驾车一小时,穿过水塘和一年三熟、绿油油的水稻田,掠过南方农村常见的平房和小楼,如同时空穿梭,眼前迅速从田园牧歌式的景象跃入工业大生产时代。

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声学、蓝思玻璃、领益智造、裕同包装……苹果供应链企业的园区鳞次栉比地排布在一起,厂房绵延,看不出边际,几块木板支撑起路旁瘦小的行道树。深蓝色的围挡里,塔吊、混凝土搅拌车和挖掘机又建设着新的厂区。

苹果的抉择是商业与非商业因素叠加的结果。去年疫情曾造成苹果产品一时供应短缺,美国政府又向苹果施压。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苹果加速将供应链转向越南、印度。越南以生产耳机、电脑和平板等产品为主,印度以生产手机为主。

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对《财经》解释,前者这类产品的生产难度比手机低,且印度市场需求没有显著增加,与中国接壤、物流方便的越南因此更受供应商青睐。而手机的生产体系复杂,需要庞大的资源,再加上苹果手机在印度的市场潜力巨大,印度也因此担负起了生产苹果手机的重任。

多位越南及印度果链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苹果的策略很简单,一定比例的订单必须转移向海外,谁在海外有厂,订单就给谁。

富士康、歌尔声学将分别投资1亿美元和2.8亿美元在越南新建工厂。苹果镜头、摄像头供应商舜宇光学今年3月提出,将投资20亿-25亿美元在越南新建工业中心。中国台湾笔记本电脑代工大厂广达近期也宣布,将投资约5000万美元,首次在越南建厂,业内人士猜测是为了生产苹果电脑。

除了新建工厂,国内原有的果链产线也在外迁。2022年底歌尔声学在失去了一批苹果耳机订单后发布公告,将11条苹果产线转移至越南,占苹果产线的比例约为70%-80%,国内留下了研发团队,以及汽车、VR等产线。

歌尔声学对《财经十一人》回应,因保密协议不便透露客户生产线、供应链等问题,国内仍是公司的大本营,从零组件到相关整机研发,制造等。

但即便多家果链头部企业落地已久,越南的供应链生态土壤依然贫瘠。绝大部分原材料、设备依然要从中国进口,能在越南本地采购的品类少、质量一般,且价格高昂。“最夸张的一次是网线,越南本地的比深圳的贵60%。”一位越南中资企业负责人说。


先一步来到越南的果链巨头们,又是各自供应链的链主。“我们肯定也会要求供应商来做配套。”

闫磊是一家在越南的中资果链企业负责人,他对《财经》说,这不是他们公司的要求,而是终端客户的要求。从一级供应商到二级供应商,未来到三级供应商,越南本土化的目标逐步向上渗透。

越南政府不甘心只做来料加工,而是规定产品要从越南出口,必须获得越南制造(Made in Vietnam)的产地证,其中一项标准就是产品必须有30%以上的成本在越南本地产生。

徐进所在的公司为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等果链企业供应设备,在收到苹果转移的要求后,没有过多犹豫。做这个决定,除了硬性要求的考虑,也有对苹果的信心:“苹果不仅是客户,也是导师。”

这家公司加入苹果供应链近十年。早期创业时,产品还很低端,但在随后的十年里,苹果对中国供应链企业倾注了大量心力,协助供应商研发创新、改进工艺、规范生产流程,给予从设备到技术的指导。十年来,苹果的订单量和利润相对稳定,且账期短,做苹果的订单让他的公司资金周转率大大提升。

徐进把果链外迁视作一次走出去的契机。“如果不是苹果,我们不会想到可以向外走。这是我们能力又一次提升的机会。”

何森在消费电子行业工作了20余年,他所在的企业为歌尔、瑞声等苹果耳机供应商提供扬声器材料。他告诉《财经》,歌尔也希望他们搬去越南,但他们暂时还不敢搬。

扬声器、摄像头模组类的产品在电子行业中属于精密部件,已经是产业转移里相对靠后的环节。

“我们太上游了,都是中型设备,投资打底千万元级别的,中间部件、做加工的买几台二手设备,加上场地投资可能也就百八十万元。”何森预计,轮到材料端去越南做配套大约还要十年。

这批暂不打算重资产投入的企业,也在越南布下了据点,成立贸易公司、代表处,负责对接客户、售后服务。

先卡位——新到场的供应商们大多怀揣着这样的目标而来。新兴国家越南不乏机遇,但也风险四伏。入场太晚,竞争力不足;入场太早,又无法承受亏损。

人们时刻揣度着、判断着,何时是自己所在的细分赛道里最好的时机。“客户都到越南去了,你无非是在什么节点到越南去而已,迟早的事。”何森说。

有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苹果的玻璃盖板供应商如蓝思科技、伯恩光学虽然已在越南设厂,但还没有做规模化投资,订单较少,设备也不具备量产性,大量的加工仍在国内完成。但它们的卡位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赌一个时机。

越南看起来像是中国制造的外延。许多初来乍到的中国人都喜欢描述越南像多少年前的中国,但何森准确定位到了年份,“2005年左右”。

这一趟越南之行,他看到了过去中国电子行业的倒影。2005年前后,中国电子产业的后端布局基本完成,主要生产国产手机,直到2010年苹果发布划时代的智能手机iPhone4,手机及电子制造业乘风而起,打响了中国制造——越南缺少的,是一个“iPhone4”时刻。

在苹果业绩衰退、消费电子行业低迷的时期,人们交错占位,盼望着这个时刻。有规模的企业很快下定决心、逆周期加注越南;小企业更三思而后行,但有不少也愿意租下一间办公室,保持观望。

向外走的果链从业者们有着潜在的共识:如果未来再出现一个iPhone4般的产品,要做好苹果大概率不再眷顾中国的准备。

红利余晖


“赴越投资的政策红利期最多还有三五年,已经处于尾声了。” 张珩判断

一场招商引资会上,越南工业园区一家开发商的越南工作人员操着普通话,指着大屏幕上的地图说,北部园区已经满了,只有中部、南部有在建的园区,但也需要提前预订。

考察团的工厂老板们交头接耳,有的说地价太高,怕自己是“接盘侠”;有的看中开发商的政府背景,能省去不少麻烦。

会后开发商提供的午餐上,一位工厂老板压低声音说,他曾参加国内一中部省份的招商会,开完会请吃饭、喝酒,最后招商官员客客气气地把他们送到机场。但深圳的招商会,自己打车来回。言下之意,越南工业园区的抢手程度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另一位参会人士揶揄:“等他不请你吃饭的时候,你还投得进来?”

在越南,最不缺地价暴涨的神话。

当地中资企业家告诉《财经》,两年多前OPPO曾以50美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买下越南40公顷土地50年的使用权,后来这片地一直没有开发,今年转手给歌尔声学的价格是170美元一平方米,涨了3倍多。通常外国投资者无法购买越南土地产权,只能购买50年的使用权。

五六年前,越南北部四五十美元一平方米的土地,现在80美元-100美元起步,交通便利、靠近港口的区域,价格还会更高。仅从地价而言,已超越东莞。即便如此,热门地段仍然一地难求。

越南劳动力价格也水涨船高——这是以往越南最具竞争力的成本要素。2014年越南河内周边普通工人综合成本是700元-800元左右,到2023年已涨至3200元-3600元,对比珠三角6000元-6500元左右的工人成本还有优势,但印度工人月薪仅为1500元左右。

更不妙的是,在产业链配套远不齐全的情况下,越南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紧张的苗头。越南人口约1亿,其中约50%为劳动力人口,在电子厂打工的劳动力更不算多,且技术人才稀缺。

张珩是一家越南中资企业负责人,他对《财经》说,招工越来越难了,一两百号人还好招,但多了也有些吃力。“南部一些鞋服厂,还要从柬埔寨招工人来。”另一位中资企业人士补充道。只是如今订单有限,劳动力紧张的问题才有所缓解。

不过,越南与中国不同之处在于,无需建设或租赁员工宿舍,只需给员工一笔补贴费用,还要留够多的摩托车停车位。工人们住在邻近的村庄里,骑摩托车通勤。早晚高峰,摩托车大军会撑满整条马路。

越南水电成本与中国相当,原材料及设备有运费和时间差的劣势,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尚不齐全。富士康前越南总经理卓宪宏在那场招商引资会上说,综合来看,越南的建厂成本大约比中国高出20%-30%。

“赴越投资的政策红利期最多还有三五年,基本已经处于尾声了。”张珩判断。

越南北宁省,富士康门前的两名工人。图/受访者提

他所在的公司约十年前跟随三星到越南建厂,此后陆续生产过苹果、LG、小米等公司的耳机,以及电线、电缆、平衡车等产品。

在越南近十年,张珩最深的感触是,越南也无法逃脱全球经济放缓的时代基调。“一季度倒闭了4万多家企业。你看哪家企业不是要死不活的。”他估计,工厂能保持30%的有效利用率已经不错了。

以三星为代表的韩资企业是越南最重要的投资方。2022年,三星在越南的产值高达710亿美元,约占越南GDP总值的18%。但多位越南中资企业人士告诉《财经》,近一年来,在消费电子行业衰退潮下,大量在越南的韩资工厂被库存、成本压垮,不得不关停。

今年一季度,韩资企业对越南的投资额锐减70.4%至4.74亿美元。韩资在退场,中资却不得不入场。

中国资金涌向越南,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通道的堵塞。近来,印度对中国企业监管严苛,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封禁中国App、检查中资企业账目或罚款。

一家中资企业老板对《财经》说,前几年在印度投资的公司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撤出了一批,他们公司的材料商一年在印度亏损500万元,良品率80%。直到现在,印度还在卡中国人的签证,1月递交的资料,4月还没通过。

一位富士康印度管理层人士曾对《财经》表示,对富士康这种重要的果链企业而言,中国员工遇到签证困难,会由苹果出面和印度政府沟通。但更上游的“泛果链”供应商们没有这个待遇。

何森记得,2019年以前大约60%-70%的中国工厂老板看好印度,20%-30%看好越南。而现在,这个比例正在被中和,一批原先关注印度的人也将目光转向了越南。

越南计划与投资部外国投资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四个月,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约89亿美元,在前三个月小幅下降后回升。该政府机构预测,今年全年,越南有望引进360亿至38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

越南工业园区一家开发商介绍称,该公司的一个北部园区已全部售出。摄影/柳书琪

2022年在对越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位居第一,其次依次是韩国、日本,再往后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但一位在越南的中资银行人士估计,如果算上绕道新加坡、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等地的资金,中国大陆的排名应该在第一或第二。

“越南成本是高,不过中国老板也还不至于投不起。”闫磊说,哪怕越南生产的成本比中国更高,为了拿下美国客户、市场的订单,到越南生产仍是一种必然。

如今公司订单不足,管理成本高,张珩打算,趁投资越南的窗口期还没关闭、地价还在高点时,将公司在越南的两个工厂卖出一个。

张珩的一些朋友很羡慕,后悔没有早来越南。他却情绪复杂:“海外有厂的痛只有自己知道,只能守着这点(土地)升值的东西安慰自己。”

一场豪赌


现在的越南,为了活下来,大家都在抢订单、压价。如果苹果的订单减少乃至消失,供应商需要独自吞下苦果

果链向海外转移,这绝不是一个轻飘飘的决定,而是一场步步惊心的豪赌。

“想要全球设厂、分散风险的是苹果,但实际的转移主体是供应商。”IDC台湾资深研究经理高鸿翔对《财经》说。

天秤的一头是诱人的苹果订单,另一头是真金白银的投资建厂、劳神费力的人员管理。工厂来去、产线多寡,都与苹果无关,它是台面上唯一确定的赢家。

来到越南,中国电子厂会有一种和世界被折叠的错觉。“规模不大的企业,老板说我在做富士康、做三星,都很正常。”闫磊对《财经》说。

某中资物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财经》说,“在国内能随便见到比亚迪董事长吗?在越南我们可以一起打牌。” 比亚迪电子在越南富寿省设有电子工厂,生产平板电脑和光学镜片。今年比亚迪还计划扩大投资,新建电动汽车制造与组装的工厂。《财经》无从印证他是否在吹牛。

由于越南供应链生态不成熟,许多转移来的小厂和国内的水平有差距,但富士康等大型企业会在当地扶持供应链,适当降低供应商的准入门槛。这些小厂的表面优势是快速响应、就近服务。

越南是一个复杂的小世界,它既是高度浓缩的,将巨头和小虾米们压缩在一起;又是极度膨胀的,带着欲望与渴求,但如同泡沫般脆弱。

Ivan Lam对《财经》说,苹果通常会同时扶持多家供应商,当多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供应商一齐外迁时,能吃下多少比例的订单是不明确的。

这意味着,当苹果的订单减少乃至消失,供应商需要独自吞下苦果。

三年前,苹果公司调整产品策略后,张珩所在的公司失去了它的核心零部件订单。越南工厂只得从零部件生产转型为代工企业,同时生产多家欧美、中国、韩国多国客户的多款产品。

张珩对此有深刻感悟:在越南有一个稳定的客户是不够的,客户和订单的多样性都要有保证。“消费电子行业像电风扇一样,转动速度很快,每个周期都很短。”

他认为,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靠山。“富士康、立讯精密在三星、LG面前还是个小公司。”前者带动的供应链量级在10亿元左右,而三星、LG带动的是30亿元、50亿元规模的公司。

韩资企业是紧密抱团的典范。以三星、LG为供应链链主,订单首先飞向韩国供应商,即便报价比中资企业贵2%-3%。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中资企业,在订单量充裕或者中资企业价格优势大时,中资企业才有机会当上边缘合作伙伴。

身处其中的中资企业愈发步履维艰。闫磊发现,越南越来越“卷”了,很多客户对越南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认为越南经济落后、成本低廉,对待海外工厂的要求是“价格必须低于中国”。

全球终端厂商都在缩减订单、延期项目、清理库存的情况下,到越南的企业却在增多,僧多粥少。很多电子厂之所以没有倒闭,是还凭着最后一口气撑着,希望挺到市场回暖时,还有机会。

“为了活下来,大家都在抢订单、压价。”闫磊说,“盈利非常艰难,就算盈利也是微利,就是一点辛苦钱。”

“你以为很多公司愿意做苹果吗?不做苹果以后,我活得比做苹果还好。”张珩大声直言。

Ivan Lam发现,一些台湾比较成熟的厂商,已经对苹果祛魅、有意识地挑选利润更高的订单。但中国大陆的很多厂商仍在成长阶段,更倾向于忽略较高的运营费用,赚取微薄的利润。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越南现有的果链体系中,绝大多数都是缺乏技术壁垒的低端环节,价格战到最后可能是死路一条。

摩托车之战是所有电子厂老板熟知的故事。早年间越南的摩托车由中国品牌占领,但由于价格竞争,品质不断下降。越南的购买力上来后,日本摩托车迅速挤掉了中国的市场。如今在河内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日本摩托车。

苹果在中国搭建供应链体系时,中国企业有主场优势,但到了越南,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海外建厂后,苹果必然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本土寻求替代的供应商,比如买下伟创印度工厂的塔塔集团。“这就像苹果给本土企业一个机会,让它们练练手。”一位富士康印度人士称。

塔塔集团是印度最大的财团,旗下100多家公司涉及七个领域:通信和信息技术、工程、材料、服务、能源、消费产品和化工产品。其在信息制造领域目前的竞争对手富士康、立讯精密,已属于相对高端的环节。“果链中很多低端的环节,它们是很容易进入的。”闫磊说。

这些年果链企业在越南缓慢培养出了一批本地的技术骨干,它们自己建厂、成为富士康供应商。这些本土供应商的经验有限,短期内不可能取代原有果链企业的地位。但谁也说不准未来。



“没有自主品牌,都是做代工,有品牌也是很低端的。所以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闫磊感慨。这是中国制造多年以来难解的顽疾。

中国会被掏空吗?


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一直在进行中,留在中国的工厂都在寻找新出路

果链往东南亚转移看起来势不可逆,人们开始担心,中国是否会被“掏空”,甚至有人担心,如果失去了富士康,经济与就业该何去何从?

“不必恐慌,(越南和印度)五年内要取代中国都不可能。”高鸿翔夸张地扬了扬手,“那怎么也得是100年以后的事。”

越南与印度,一个作为中国邻国,吃的是风险分散的红利;一个是庞大的新兴市场,本身对苹果而言就有吸引力。二者都有增长潜力,但目前都难以动摇中国制造业的根基。

Counterpoint对《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中国在苹果手机、耳机、PC、平板生产中的份额均将下滑,印度的苹果手机份额由4%增至7%,越南的其他三类产品份额也有所提升。

尽管越南与印度的分量越来越重,但细究苹果供应链的生产国别比重,中国依然保持着惊人的94%的平均份额。



在参观一家工厂的流水线后,一家中国电子厂老板对越南工人的效率很不满意。他年轻时也曾在流水线上打工,“我们那时候手速都是刷刷的,哪里像他们慢吞吞的”。

一位越南中资企业人士评价,越南与中国文化相近,工人愿意加班工作,但由于城市化率不高、土地产权私有,水稻一年三熟,粮食充裕,他们的生活压力和进取动力都不大。而印度的工厂多次发生罢工和其他混乱事件,现在为了方便管理,富士康印度工厂更愿意招募女工。

除了手脚麻利的中国工人,中国消费电子制造业过去二三十年形成的深厚根基,很难短期内撼动。

这次考察之后,一家主营光学元器件、精密模具的公司负责人非常确定地对《财经》说,越南没有这个条件。

上述公司生产的产品在消费电子供应链中属于技术壁垒较高的一类,对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的要求都更高。但越南目前严重缺乏理工科人才,技术骨干、管理人员都不具备。

“制造业拼到最后拼的是什么?是保证品质和交付前提下的成本领先。”这位光学元器件人士说,中国在这三要素上的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撼动。

果链生态体系,好比广东常见的榕树。树冠是苹果,富士康、和硕、立讯精密这几大代工厂是粗壮的树干。而在泥土下盘根错节的,是由数百种细分门类组成的供应链世界。

高鸿翔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提振工业能力,应当从低阶向高阶过渡,比如中国手机产业链的发展曾经历过山寨机泛滥、自主品牌井喷的过程,上游制造业也在产业变迁中逐步完善工艺,这样才能切入苹果供应链。

越南和印度要想补齐这门课,需要从组装环节一步步向上渗透,这是个长周期的苦活。“即便有能力同步生产苹果新品,也不代表它们具备了先进制造的能力。”高鸿翔评价。

从这个角度而言,越南与中国实质上形成了分工合作的关系。中国是越南第一大的商品进口市场、第二大出口市场。2023年前四个月,越南从中国进口332亿美元,向中国出口164亿美元。虽然受经济环境影响,同比有所下滑,但中越贸易表现仍优于其他许多市场。

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一直在进行中,留在中国的工厂都在寻找新出路。

瑞信亚太区财富管理部大中华区副主席陶冬告诉《财经》,产业空心化听起来是个坏词,实则未必。欧美、日韩也曾经历过制造业外迁,但它们维持住了核心产业、支柱产业,比如航空、汽车、能源、半导体等。

智能电动车的兴起,为消费电子企业打开了窗口期。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财经》说,汽车行业对零部件可靠性要求极高,供应链相对封闭,过去外来者很难打入这个体系,现在消费电子企业有了转型的机会,但“很短暂,稍纵即逝”。

汽车电子比消费电子的周期更长,尤其是涉及汽车安全性的技术,通常需要两三年的认证和合作周期。投入大、毛利低、账期长,都是消费电子行业需要警惕的。

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下,果链企业在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富士康、立讯精密、舜宇光学、蓝思科技、闻泰科技等多家企业都在向汽车领域渗透。《财经》还发现,一些供应商也在同步拓展光伏、储能等领域。

陶冬认为,产业升级长远来看对中国而言是乐观的,只是短期需要缓解就业等转型期的阵痛。

何森最近在全国奔走,他的工作重心是发展汽车、氢能源领域的客户。过去熟悉的一整套逻辑都要大调整,何森需要重新学习,企业也需要重新思考布局,“一个结点变了,其他节点都要变,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

但何森很坚定。“要么有核心技术,要么产业转型。”这是中国制造必须经历的过程。

(应受访者要求,闫磊、张珩、 徐进、何森为化名)





责编 | 张雨菲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日本“一亿总中流”的幻梦、现实与未来 |《财经》书摘科技巨头阴影下的美国传统社区生活|《财经》书摘消费时代、模仿欲望与企业增长策略|《财经》书单​《财经》杂志、界面新闻、凤凰网Weekly招聘新媒体人才啦!| 求贤令最航运 | 新鲜出炉!Gartner发布2023全球供应链TOP25及供应链领导者趋势洞察!人民币汇率走弱,有必要担心吗? | 《财经》封面最航运 | 去库存关仓库 全球供应链重新再平衡以及最新供应链资讯!​联想、《财经》杂志、界面新闻招聘新媒体人才啦!| 求贤令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与治理之道|《财经》书单​让人工智能向善|《财经》社评苹果供应链外迁,一场豪赌突圍下17(被列治文圖書館、加拿大中文電台好書推薦)加快推进地方债务处置 | 《财经》社评深圳国企改革有何不同?| 《财经》书评何以撬动中国消费 | 《财经》封面后疫情时代的日本“格差社会”及其走向 |《财经》书摘京东20年,骨感与梦想 |《财经》封面微信调整公众号模板消息,自动驾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苹果供应链加速从中国移向印度,小红书布局大模型,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中国商人掘金沙特|《财经》特稿重塑小微转型升级生态|《财经》社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发展驱动力|《财经》书单越南真的出口垮了农管,到底管什么?|《财经》特别报道马斯克的决策之道——找到挑战中的症结性难题 |《财经》书摘中国算力,雄心与软肋|《财经》封面红楼梦迷是谁中特估风起|《财经》封面花好月圆 心想事成 (Paint Markers)我们还能抓住什么一场豪赌:苹果供应链外迁越南真相统计型世界观的危机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转向|《财经》书评​微博舞蹈、联想、《财经》杂志招聘新媒体人才啦!| 求贤令欧美银行危机:并购止损,伤情仍在|《财经》特别报道新旧汽车城攻防战,谁是赢家?| 《财经》封面在文学城结下的美好情缘(外一篇)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