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位女性创作者,从未停止探索未知
你或许听过她们的名字,见过她们的作品,但却很难给她们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因为她们从不局限于单一形式的探索,而是带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敢于挑战未知的勇气,一往无前地穿梭于不同的创作领域。《服饰与美容VOGUE》八月号特别对话三位女性创作者,听她们讲述创作疾驰背后的动力;同时,受访人之一的Percy Lau还为每一位分别创作了肖像,通过解构重组的方式,彰显身份的转变。
PERCY LAU
冒险的勇气
自从决定无限期终止个人眼镜品牌的业务后,刘海榭(Percy Lau)得到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共鸣和鼓励,“他们都说我很有勇气,说断就断了。”然而改变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眼镜设计到虚拟时装,再到如今对人工智能的整合搭建,求知欲推动着她将自己原有的世界推翻、重建,去迎接未知的新挑战:“知识的获取让我的心绪平静下来,得以看到更大、更有趣的世界。”
将眼镜元素拆解为简单的几何图形,
露出的纹理来自Percy Lau品牌往季的广告片,
结合Percy的艺术化再演绎,过往与当下在此刻相遇。
5 月底,Percy Lau为自己过去十年的职业生涯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会。在活动现场,她过往所创作的眼镜代表作被制作成标本,赠送给每一位嘉宾。曾经,Percy用这些作品颠覆了人们对于配饰设计的审美和认知,如今,她希望将视野再放得长远些,不受限于透过异型镜框和彩色镜片所显像的世界,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做出更着眼于未来的决定。
Percy的这一转变并非毫无预兆,用她的话来说,她是“吃过亏的人”,但依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技术和新概念的探索中。她不仅经历过web3.0和比特币的流行风潮,也留意着虚拟技术的动向。去年初,她创作的金属感虚拟配饰便出现在了《服饰与美容VOGUE》的时装大片中。而早在2019年,Percy就已经开始尝试了解和学习编程,她希望用自己编写的程序来运作和绘制想要的画面。“当时大众层面对AI好像没有那么多的热情,但我并不是追逐潮流,只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向大家公布我在做这件事。”
Percy为《服饰与美容VOGUE》2022年1月刊
所打造的金属身体配饰,摄影:陈墨墨。
去年7月,人工智能程序Midjourney开放公测,第一时间参与其中的Percy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加之通过AI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生成500副眼镜设计的体验,让她突然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了。“我很激动,也很崩溃,但我还是下定了决心要去研究AI这个东西,因为这可能是未来更有价值的事情。”
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犹豫,Percy保留了之前眼镜团队中的两位成员一起协作,而后一头扎进了人工智能的世界,以学生的姿态去学着捋清那些相对陌生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做。“首先,无论是编程也好,还是AI也好,我都是在常用的视频网站上学习的,就先要去了解这些技术是否在我的学习能力范围内;其次,也需要咨询一些专业人士,了解自己为此需要攻克哪些难点,去咨询这件事情有没有未来。”她解释道。
具体说来,通过对个人风格的学习,Percy将其功能划分为三个方面:时尚个人摄影,提供风格化的沙龙写真生成服务;设计生成,通过AI深度学习设计师本身的风格,来提供设计方案;lookbook生成,简化传统拍摄过程的流程和效率,同时通过与创意人签约来保障他们的创作权益。
Percy的全新虚拟设计项目D3SIGNATOR
在这个过程中,Percy也在尝试着解决AI图像生成领域尚未规范的版权问题。“我所做的AI是注重学习设计师本人以往的作品,不会侵权到别人,这也建立在设计师本身是有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周围的摄影师朋友们得知了她的想法后,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大家的反馈是,与其被翻版的AI使用,不如把正版授权给我,也是保护了自己的作品。”在目前已有的AI整合基础之上,Percy陆续生成出了一些印花和视觉成果来满足设计师们的需求,而她更进一步的目标,则是实现在使用AI的过程中“去AI化”,让图像更加自然、和谐地生成。
与此同时,谈及AI是否会取代创作者的问题时,Percy给出了非常理性而现实的观点:“AI的诞生并不会影响现在工商业文明的改变,或者信息时代文明的结构性改变,只会加重阶级分化,我们会看到大量从事简单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将被代替。AI的到来,恰恰压缩了这一部分的劳动力。”而相对应地,核心创造力的优势将会更加突出,“因为AI的深度学习,可以快速生成摄影师的某些符号化风格,对于中间层靠模仿来创作的设计师来说,就会出现事业危机。而真正的创作者,他们作品中那些无法被符号化的内核与底层逻辑,反而会更有价值”。总而言之,“我觉得大家将更加注重最核心的创造力。AI是帮助你,而不是依赖于AI。”
即便在外界看来,NFT、虚拟技术,乃至AI,或许都是符号表现下转瞬即逝的热词,但Percy丝毫没有担心市场热度的来去。“我个人不会因此感到焦虑,即使最后没有做出什么结果,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也不太会计较我为这个东西付出多少,一定要得到什么结果。就像我之前做眼镜的时候,根本不会计较卖得好不好,只是希望产品本身有理念的传递。”如今Percy更愿意把自己的状态描述为一个“学生”,走进未知、摄入新知的过程反而是最令她享受和珍视的。“其实之前做设计的时候,越到后期就越会陷入瓶颈,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越来越空,而对更多领域的学习,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自己不再空虚,并重新构建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让我更加在乎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
黄婉冰
万象复始
作为时装设计师的黄婉冰,似乎一直与热闹的圈子若即若离。她有时回归正常的系列发布,接受汹涌而至的关注;有时又会在该与大家见面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艺术家的黄婉冰,创作的欲望蛰伏已久,公开发布的第一个正式作品,就得到国际知名奖项的关注和认可。她的身上延伸出驶往不同方向的轨道,它们经历并行与交织,最终汇合成一条更加流畅的曲线,在脱离时间的维度里,无始无终,一路疾驰。
黄婉冰作品中惯用的编织元素借由不同颜色和肌理
进行呈现,层层叠加中表现出了工艺的源远长。
“最近是不是忙着搞艺术呢?”对于许久没有发布时装新作的黄婉冰来说,这自然成为了我们对话的开场白。黄婉冰表示,当下的重心确实更多放在艺术上,但大众或许有所不知,她的创作世界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时尚这块除了为大家所熟知的高级成衣品牌At-One-Ment外,还有另一个商业品牌Another Muse;艺术方面则兼顾黄婉冰的个人创作和其他艺术项目;除此之外,她还有专门的创意团队,进行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广项目的合作。
这三部分之前是处于相对并行的状态,但黄婉冰想让它们的轨迹交织得更加紧密。服装曾是她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但现在她觉得还不够。“说实话,我觉得时尚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相当有限的表达形式,很难单纯通过它去传达我想传达的一切。所以,我现在的目标是打破各个领域间的界限,通过不同的技术和媒介让我可以掌握更多的表达形式。”At-One-Ment的节奏将放缓,转为走定制路线,一年仅推出8-10套作品,这些作品将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工艺元素。并且,服装的工艺、面料和手法等将与黄婉冰的艺术创作产生更强的联结,以完整地表达背后概念性的东西。
黄婉冰艺术创作的灵感收集板。
这样的想法其实早就有了,但疫情的发生让一切愈发清晰。早在2017年,黄婉冰正式发布的首个服装作品,就是用马尾毛制作的一条连衣裙,蜿蜒的马尾毛倾泻而下,将整个身体包裹在手工的温度当中。同年,黄婉冰接到了来自Nike的合作邀请,作为全球五位新锐设计师之一,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品牌的标志鞋款。而她选择用竹编的工艺手法结合新型合成材料,既遵循传统又彰显前卫。黄婉冰还透露,曾经在At-One-Ment的showroom中接待过王家卫导演,他不仅选购了许多衣服,还对她大加赞赏,并且表示希望看到她更多关于材料的艺术化的表达。
这让黄婉冰在受到鼓舞的同时坚定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背后,将材料作为媒介,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疫情到来,突然慢下来的节奏让她终于有了深入思考的时间,也激发了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情绪的积累已经到达顶点,她渴望表达,更渴望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进行表达。而至于为什么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工艺作为主要方向,黄婉冰表示,并没有特别的理由,可能和身为广东人比较传统的成长背景相关。正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的鲜活记忆深深植根于每个当地人的脑海中一样,她从小就对天然材料有着特殊的喜好。
这也反映在了她的首个艺术作品系列之中。系列分为三部分,首个作品用马尾毛勾勒了一个看起来比较无秩序的过程;中间的部分使用麻绳编织,呈现乱中有序的迹象;而第三部分则将细密的苎麻纤维编织成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整体形态仿佛一分为二的蛋卵,让人想到“蛋生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从一到三,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这个过程中折射着黄婉冰的宇宙观。而第三部分“混沌的熵减”因为入围了2023年Loewe基金会工艺奖,格外受到外界关注。
黄婉冰作品《混沌的熵减》
Loewe基金会工艺奖入围作品在
纽约野口勇博物馆进行展出。
谈起这个名字,尤其是略显生僻的“熵减”二字,黄婉冰这样解释道:“就好像人通过不断去做一些事情,抵消一些熵增的感觉。然后,你的人生就会从越来越复杂变得越来越有秩序,心理状态也从激烈逐渐走向平和。”熵减和熵增是一组对应的热力学概念,它的寓意也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熵增意指不可逆的无序叠加,最后形成纷乱如麻的状态;而熵减则是通过人力的干预,减少混乱的程度。对于黄婉冰来说,从时装到艺术,再到穿插其间的各种创意项目,看似分开无数岔路,其实殊途同归。一条条小路并在一起,汇聚成更加宽阔的坦途,一路疾驰,欣赏着不同风景,如此周而复始,万象归一。而这,就是她的熵减。
对于尝试,对于未知,对于脱离舒适圈,有人充满期待,干劲十足;有人难掩忐忑,踌躇不前。而黄婉冰毫无疑问是前者,她说:“我觉得只要想做好一件事情,绝对不会是非常舒适的”,但“我就没怕过”。比如,看似简单的苎麻,似乎从土壤中到艺术作品里,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实则不然,它的生长周期、植物特性,甚至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都必须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任何话题,当钻研得越深,就会发现越发别有洞天。如何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将这些隐于作品背后的东西深入浅出地传递给观者,这是她想要攻克的难题。
黄婉冰在采风途中拍摄的照片。
为此,她和团队每两个月就会踏上一场采风之旅,去中国的各个地方,拜访不同的非遗匠人,听他们的故事,见识这片广袤大地所孕育的无比丰富的天然材料,感受鲜活的生命力,再将旅途中吸收的灵感和能量注入全新的创作当中。再过不了多久,黄婉冰又将踏上全新的采风旅程,这次的目的地是哪里,将见到什么样的手工艺人,被什么样的故事感动,又将触摸到怎样的材料?她选择暂时保守这些秘密,或是很快,或是很久,当作品面世的那一天,答案自然会浮出水面。
颂元
自我发现之旅
气味,似是神秘而不可捉摸之物,而颂元的探索旅程正是由嗅觉感官出发。她从小众香水的商业版图中跳脱出来,转向跨媒介艺术创作。尽管目的地是未知的,也没有任何先例可作指引,但颂元已经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想要探寻的方向,以一种纯粹的精神,去发现,去创造。
以晕染的效果表现抽象的嗅觉艺术,
画面结合颂元作品《不安的欲望》中的元素,
当色彩、气味等多感官交织,
展现出未知而迷人的变幻时刻。
《不安的欲望》
对颂元来说,创作是一种长久以来的习惯,她喜欢在业余时间里写作、写诗、拍片。2020年初到2021年上半年,她开始反思商业和艺术的本质。“我之前的职业比较特殊,做的是欧洲小众香水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管理,但当大家戴上口罩之后,对业务就有很多本质性的影响,然后这些本质性的影响也会作用到我的职业状态、生活状态。比如,我开始思考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什么不是艺术?这个阶段正好有时间,就去读了很多相关的书,主要是艺术类和哲学类的书。”
期间,美国艺术批评家特里·巴雷特写的《为什么那是艺术》让颂元对于艺术的边界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商业领域给予艺术创作与表达的空间实际上是非常小的,也是非常浅表的。从本质上说,创作在商业世界里只是一个实现商业价值的噱头。商业的本质是要交换,通过不断灌输和赋魅让消费者相信其对商品的需求,这样的规则在商业社会里是底层的。这与创作的本质有根本性的区别。”
《无极之境》颂元个展 @北京瀚艺术空间
经过系统地思考之后,颂元希望把商业领域跟创作分开,分得越远越好。“我现在并不是一个职业艺术家,但我做的作品对于我本体的价值,是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到的。今年6月,我也在798的瀚艺术空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无极之境”。当然,至于我的作品对市场而言,经济价值是不是存在,又是以一个怎么样的方式存在,这个我还不是特别确定,但是就创作本身而言,肯定是因为它对于我个人的价值激发了我对它更多的探索欲。在那段情绪消沉的时期,当我没有办法面对每天周而复始、被幽闭的生活,是创作给了我对生活的兴趣、对未知的好奇、对表达的渴望。”
《无极之境》颂元个展 @北京瀚艺术空间
颂元的作品常常包括视觉与嗅觉等诸多感官媒介,需要分成不同的部分单独去做,最后再媒合到一起。她会用到大量的石膏和环氧树脂,这些材料都是需要时间凝固、塑形的。在这个过程中,她明确感知到自己对作品的期待,这种想要完整表达自我的好奇心和驱动力是非常原始的。她从中感觉到快乐、不快、兴奋、失落,而这些东西对于她来说,就是创作最大的价值所在。
嗅觉艺术创作或嗅视多感官创作没有商业化香水中“享乐”这一标准,只有当作品符合创作者心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完成“气味的有意识存在”的一刹那,创作者才能够真正释怀。“创作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事情,当然,你不能排除它最终有可能给你带来很多东西,包括名和利,或是某种光环,然而它最初的动因一定不能是这些。我想要纯粹地去耕种自己想要使用的媒介,然后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创作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当中,不断尝试,做减法之后再做加法。我目前最满意的一件作品,也只能打90分,而这件作品此前所经历的失败的版本,大概有150版左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经历沮丧、绝望,但所有情绪也都是创作的价值。”
卑贱的边缘系列:《粪便自助餐》
此前,颂元有一些写实的多感官作品,比如“粪便自助餐”,它闻起来具有干燥粪便的气味,就像真实的粪便一样臭,刺激性的气味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观者闻到并看到这个作品之后可能会想,为什么颂元做了这样一个创作?它背后有什么样的表达场景和逻辑?然后可能去做更多功课,从而发现她的一系列作品——“卑贱的边缘”(The Edge Of Abjection)系列,在哲学家Julia Kristeva提出的“卑贱物”概念框架下探讨为什么某些东西变得令人生厌且卑贱,是因为你看到的视觉形象使其卑贱吗?还是它的嗅觉形态令你感觉卑贱?观者会自己去探求感官的特异性,拆解不同的因素,去更多地了解自己。
卑贱的边缘系列:《幻肢》
卑贱的边缘系列:《海的加冕》
与嗅视多感官创作不同,一般在纯嗅觉创作当中,嗅觉是唯一的媒介,这样的作品会给所有欣赏者更多自由发想的空间。但是颂元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广场,而是一条小径,其中会有路的边缘,当然,这条路会做得宽。“在嗅视多感官作品中,我更多尝试的是一种表现主义的路子。比如说最近的新作品‘捌零年代’,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庞大,嗅觉也很复杂,共有六个不同的气味创作。我希望借此能够确切地表达一个80年代整体的公共叙事和个人叙事,将之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嗅觉和视觉联合呈现的方式,让大家知道我想表达的是80年代中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再去具体感受。”
颂元希望用合适的媒介去做合适的表达,尊重媒介的特性。所以未来,她的创作会有嗅觉和视觉之外其它媒介的融入,比如除了雕塑和装置之外的其他视觉或身体媒介,包括舞蹈、影像等等。“如果是从创作的角度去发想的话,我觉得好奇是探索的原始动力,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去激发每一个人的好奇心。”
编辑:Lexi Chen、Lesley Li
撰文:Shanlai Xu、Lexi Chen、Ellen Yang
设计:小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