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许勤华:碳排放双控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一政策调整和转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签署全球环境治理多边条约54项,双边条约115项。中国向联合国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已于2020年前提前完成,并于2021年提交第二次NDC,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中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
据国际气候行动追踪机构(CAT)测算,中国的碳中和将使全球温升缩减0.23摄氏度至0.3摄氏度,还可能使全球碳中和提前5—10年。中国正逐步找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与需要的绿色增长路径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示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正在加速改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能源消费结构,从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多种角度共同发力,打好能源低碳转型基础,助力实现长期有效、可持续的“双碳”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增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占发电装机总量的47%。中国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总量,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6亿吨。
《意见》提出,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更加鲜明地突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给更快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高度正相关,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也就控制了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但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越来越高,新增能源消耗并不一定带来碳排放的增加。碳排放与能源消耗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可以基于能耗与碳排放正相关的考核体系需要调整、更新和完善。《意见》提出,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目前,中国已建成并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2年底,有2162家单位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名单,覆盖约4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成交额104.74亿元。《意见》提出,要把稳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如此,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将更有利于统筹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和低碳清洁转型。通过能源革命,中国未来将更多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满足合理的能源消费增长。
《意见》还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与其他措施相比,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当前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手段。由此,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文章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张菁菁 张梓萌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