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吃的彩虹糖含有毒成分?!育儿2022-07-24 04:07 大家好,这里是老育。孩子都喜欢吃糖,可最近的一条新闻却让人心惊。美国消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称玛氏彩虹糖含有过量二氧化钛(E171),“玛氏彩虹糖被指控可致人体DNA改变”、“玛氏彩虹糖被指控可对大脑等器官造成损伤”等词条冲上热搜。不过,老育在这里要让老父亲老母亲们先保持冷静。这些热搜虽看起来吓人,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关证据能够证明它的毒性,起诉的新闻也没有定论,所以大家也不必因此过分恐慌。可偏偏孩子又都爱吃糖,家长也不可避免开始担心,随处可见的彩虹糖会对孩子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吗?这二氧化钛又究竟是什么?01二氧化钛到底是什么?二氧化钛,也叫钛白粉,是一种用于颜料、粘合剂和塑料的添加剂,也是食品加工中广泛使用的着色剂,可以增加食品的光泽度和白度,提升产品美观。通常孩子爱吃的糖果蜜饯、糕点、果冻、可可制品、固体饮料、酱料等等,里面都会有二氧化钛。这种物质也用于化妆品以及其他工业中,例如二氧化钛可用于防晒剂,尤其是儿童、孕产妇经常使用的物理性防晒剂,可以散射或者反射紫外线。在2016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并没有指出关于二氧化钛的任何安全问题,但是发现了一些数据空白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关于颗粒大小,这个参数可能对二氧化钛的毒理学性质有影响。而防晒剂中的二氧化钛往往是纳米级(直径小于100纳米),粒径更小,反应活性往往比块体材料大。所以对于二氧化钛安全性的质疑就包括吸入后的安全性和涂抹在皮肤上的安全性。在2020年2月18日,欧盟委员会根据2017年的一份提案,将可吸入二氧化钛列入二类可疑致癌物。有研究证实,扩散到空气中的二氧化钛,吸入肺中无法代谢,会持续累积,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致癌证据。不过,对于纳米级二氧化钛会不会对皮肤产生毒性,并没有最终结论,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可以产生细胞毒性,有的认为不会产生。02对于二氧化钛食用安全性争论较大防晒剂中的二氧化钛毒性存在争议,食品添加剂中的二氧化钛安全性更是如此。目前并没有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会导致人体损伤的证据和案例,也没有统一的经过验证的权威说法。只是部分国家已经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二氧化钛,但还有很多国家公认该成分安全可靠。部分国家发布二氧化钛禁令早在2020年1月,法国就已经禁止二氧化钛用于食品。2021年5月7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有关于食品添加剂二氧化钛的安全评估,表示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存疑。在报告中,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虽然二氧化钛在人体胃肠道中的吸收率低,但其具有蓄积性。考虑到纳米级二氧化钛在E171中的比例可能高达50%,同时现有的数据和评估方法无法排除纳米颗粒可能引发遗传毒性(诱发DNA链断裂与染色体损伤)的担忧,因此欧洲食品安全局不再认为二氧化钛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这也成为了美国消费者起诉玛氏彩虹糖的依据。2022年1月14日,欧盟发布的委员会条例 (EU) 2022/63 禁止将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该法规从生效起有6个月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含有二氧化钛的食品可以继续投放欧盟市场并进行销售。随后,部分地区和国家也开始考虑或者决定遵循这一决定。例如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以及也门、瑞士都已经禁止使用二氧化钛,韩国和俄罗斯也宣布开始审查二氧化钛的使用情况和对其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与此同时医药界也开始推出二氧化钛的替代物,例如卡乐康、凯爱瑞等药辅企业。部分国家二氧化钛是公认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欧盟发布二氧化钛禁令是因为无法排除其引发遗传毒性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无法验证其确实对人体能造成伤害,所以在许多国家,二氧化钛依然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可以作为着色剂使用。例如,二氧化钛在美国属于公认安全(GRAS)的食品添加剂之一,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联邦法规,颜色添加剂二氧化钛通常可以安全地用于食品着色,但二氧化钛的含量不可超过食品重量的1%。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二氧化钛允许用于糖果蜜饯、果酱、可可制品、固体饮料等食品类别,添加剂量上也有严格的执行标准。03家长还是担心该怎么办?对于二氧化钛的争议至今仍未有定论,不过既然有消费者提出了质疑,家长也难免担心,那在给孩子挑选食物时就可以尽量减少含有二氧化钛食品的摄入。二氧化钛作为着色剂,在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糖浆中都有使用,所以这类产品可以少量给孩子吃,而且甜食吃多了也不利于孩子牙齿健康。除此之外,凉果类、话化类产品中也有二氧化钛添加,例如蜜饯、果脯、话梅等,可以适量给给孩子购买。最后是熟制坚果、果冻还有膨化食品,这一类产品的二氧化钛限量在10g/kg,含量较高,可以尽量避开。孩子爱吃甜食,爸爸妈妈们也可以选择在家动手做,这样既能保证安全性,还更卫生。-END-虽然关于二氧化钛的安全性没有统一说法,但总而言之,爸爸妈妈们还是不必太过紧张,毕竟这一成分多年来流通在市场上,也没有出现过相关病例。老育也会持续关注相关信息,一旦有了结论,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