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在哪:我们为啥要和美国谈气候合作?
在右上角为「A区国际」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撰写 | 守常
继布林肯、耶伦之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到访,来谈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事情。
这是近期美国政府第三位阁员级高官访华,考虑到上述前两位近期来访的情况,大家似乎对克里这次行程很淡然。
有些同志甚至说干脆不要让美国人来了,因为他们“说话不算话,回去就翻脸”,谈不出什么结果来。
这个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几年美国政客们确实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在气候问题上,情况还真有点不一样。
首先是克里这个人比较专业和务实,是如今华盛顿所剩无多的老派官员,来之前的7月13日还在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与反对气候合作的共和党人正面互怼,说了一堆中国的成就。
当然,这个只是浅层因素,我们和美国人谈气候合作根本原因,是因为气候问题本身迫使双方不得不合作。
双方这些年来的唯一一份联合宣言,是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发表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在这份联合宣言中,双方又高度肯定了2021年4月克里过来谈成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措辞是“赞赏迄今为止开展的深度工作和持续讨论的意义”。
大家回想一下,这些年来我们和美国之间还有什么事情是双方都“赞赏”的?
似乎没有了,其他领域有的剑拔弩张,有的干脆已经硝烟弥漫。
可见气候问题合作是现在中美关系难得的亮点,有这个纽带,总比完全没有好,对吧?
那么,为什么即便现在双方关系处于历史低位,却仍然要在气候问题上坚持合作呢?
答案就是,这个问题事关全人类,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不合作则对双方都有害。
我们分为三个部分来把我们的思路讲透:
1、气候问题为什么非谈不可?
2、全球气候谈判的基本局面;
3、对美气候合作的基本考量。
气候问题为什么非谈不可?
关于气候问题,目前有三种常见的舆论:
第一种是认为气候变化无足轻重,第二种是认为这就是一个阴谋,是发达国家要抑制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而搞出来的骗局,第三种则认为我们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可以慢慢谈,不急。
前两种观点主要是一些键盘侠在博眼球甚至是带节奏,我们用一个问题就可以问倒这些人:
“如果气候问题无足轻重,或者只是一个阴谋,为什么我们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展国际合作?是我们的科学家和政府都不如你懂行吗?”
如果说前面这两种观点是明显的错误,不值一提,那么后面这第三种观点我们就得好好解释一下了,因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怎样最大化维护我们自己的权益,这个绝对没错。
唯一的问题在于是不是“不急”、可不可以“慢慢谈”。
事实上,气候问题还真的慢不了,因为有个硬性的点就卡在全人类面前。
这个点,就叫不可逆的气候拐点。
一旦越过这个拐点,损失最大的不是别人,而是环境资源薄弱、人口众多的我们自身。
什么叫做不可逆的气候拐点呢?
就是一旦温度上升越过这个临界点,全球的生态系统将发生剧变,比如雨林消失、冰川融化、物种灭绝等,届时地球将失去可以调节气温的多数生态工具,从而导致气温不可逆转、自我强化地持续上升,直至数百万年后下一个地质时期到来。
这个漫长的周期,地球等得起,人类文明等不起,和我们有缘生活在一起的多数动植物也等不起。
那么,这个临界点大概什么时候到来呢?
它不是一个时间,而是一个数值——
按照科学家们的测算,第一临界点是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5℃,过了这个点温度就会开始急剧上升,但还不到不可逆转。
而一旦越过第二临界点:2.5℃,则人类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了。
现在我们走到哪一步了呢?
就走到第一个临界点的边缘了。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今年5月17日发布的《全球年际至十年际气候最新通报》,2023年至2027年之间,全球气温超过第一临界点的可能性已经上升到66%,形势已然非常危险。
大家看看今天夏天热成什么样子,应该就能切身体会到这种压力。
如果说接下来数十年大概率还会一年比一年热,而且每年热的时间会越来越久,到20后这一代人长大时,气温已经完全失控、工农业生产陷入全面紊乱,大家会怎么想?
是不是就能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20年代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定义为【关键十年】的原因。
所以,不是我们不想慢慢谈,而是临界点真的已经迫在眉睫,人类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而要面对这个问题,就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
接下来,责任怎么分摊?
责任分摊,就涉及各个国家要承担的成本和义务,也直接决定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因此就需要来一场全人类共同参与的谈判。
这个谈判的机制,就叫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这个大会从1995年在柏林首次召开,到去年已经开了27次,各国出动的都是政界、学界、产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精锐力量,博弈极其激烈,局面极其复杂。
全球气候谈判的基本局面
要了解对美气候合作的考量,我们就得先了解目前全球气候谈判的基本局面。
前年4月份,我们在《巅峰对决:气候峰会背后的外交斗争》中梳理过气候问题上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重博弈的复杂格局,简单来讲就是:
两大阵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双方核心矛盾在于今后减少碳排放的责任究竟怎么分配。
发达国家主张立足现在的排放量来进行平摊,理由是它们已经为减排付出了许多努力,现在排放量远不如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当然不干,认为这就是狡辩,因为全球变暖主要就是发达国家过去两百年间大规模工业化造成的,现在你们破坏完了,钱也赚到了,就要我们来平摊,这样很不公平,因此必须先算清楚历史账再说。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由于发展中国家占了情理,又人多势众,所以这回发达国家也不敢耍赖,于是双方就只能反复谈判。
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内部又分成欧盟和伞形集团,伞形集团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俄罗斯(去年之后被冻结)等。
两者的区别在于,虽然它们都要求发展中国家履行高减排义务,但欧盟相对有点良心,说可以算一部分历史,同时也愿意给一部分钱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
而伞形集团则态度强硬,坚持按现状而非历史来计算义务,拒绝赔偿发展中国家损失,并且要按统一计算标准和监督措施,不然就不干。
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中国(G77+1)为主力的联合阵线,大家协同作战,共同进退。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冷战高峰的1964年,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目前有133个成员国。中国虽然不是G77成员,但一贯支持G77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因此自9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中国+G77”的协调模式。】
多重博弈:发展中国家阵营远比发达国家阵营团结,但内部同样存在许多次级小集团,比如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SIDS)、最不发达国家集团(LDC)、非洲国家集团、发展中大国集团等。
由于次级小集团们细分诉求有所不同,所以存在多个层面的博弈,在某些议题上甚至会出现跨阵营联合的情况。
比如在要求新兴经济体高强度减排的议题上,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就和伞形集团凑在一起,组成卡塔赫纳集团。
用一张图来直观展示,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局面:
这里面每一个色块和线框就是一个诉求相近的集体,然后色块之间又相互重叠,形成多重分布的不同群组,极其错综复杂,光看图就能让人干烧CPU。
这就是气候谈判到现在搞了27轮,也没能谈出一个有约束力的结果来的原因。
在上述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重博弈的复杂局面下,为了尽快达成目标,各方经过反复较量,不得不放弃原先直接谈成最终方案的想法,转而采取有一个共识就赶紧签一个的做法。
这些签了的共识,就是我们常听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议定书》(1997)、《蒙特利尔路线图》(2005)、《哥本哈根协议》(2009)、《巴黎协定》(2015)等等。
最近一次全人类达成里程碑式的共识,是2021年通过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成果就是大家同意今后逐步减少煤炭使用。
是的,光达成这个简单的共识,193个国家和地区就吵了几天几夜,直至闭幕当天的凌晨才最终谈妥,差一点点就不欢而散。
以上就是全球气候谈判的基本情况,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就来梳理中美必须进行气候合作的原因。
对美气候合作的基本考量
第一个考量,合作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虽然中美在气候谈判中属于不同阵营,但气候变化毕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生活,如果人类真的拿不出个解决方案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全输,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而中美作为综合实力、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三个排名均在前二的国家,行动和态度对全球气候治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中美在气候问题上不达成共识,那真正的全球行动肯定无从谈起,相当于双方都辜负了自己所代表的的阵营,也辜负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历史使命,更辜负了两国人民。
这种巨大的压力就倒逼我们双方必须尽量谈成。
这样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这是中美气候问题上必须合作的第一个原因,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而对抗下去对双方都不利。
也正是基于这个考量,2014年11月,中美在北京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打破两大阵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对峙僵局奠定根本性的基石。
2015年9月,两国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重申【坚定推进落实国内气候政策、加强双边协调与合作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
2016年9月,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之际,中美两国领导人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成为全人类气候合作进程上的里程碑。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前进,全球气候谈判现在的进度应该已经能接近最终方案。
然而,此后的事态发展却出人意料——
因为美国选择了单方面脱轨,想一举掀翻全人类的桌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谈判考量。
第二个原因,把难题抛回给美国。
这个难题是什么呢?
就是美国政府想把自己破坏气候行动的罪名栽到我们头上。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选上来一个史上最离经叛道的总统,自称无所不懂的特朗普。
发誓要重振化石能源行业的懂王
这位总统在竞选时就公开宣扬气候变暖趋势是一场阴谋论,并承诺要阻止“美国上当受骗”。
大家看,只要是阴谋论者,都喜欢宣传己方是受害者,美国那边的认为气候阴谋是要害美国,我们这边的则认为这个阴谋是要害中国。
究其根本,就因为这些人深知只有这样宣扬才能煽动情绪,塑造自己“救世主、清醒者、斗士”的形象,最终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至于后果如何,是完全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的。
2017年6月1日下午,特朗普履行竞选承诺,不顾国内专家和气候团队的强烈反对,在白宫正式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举世震惊。
此后,在【气候变化是骗局】精神指引下,美国政府开始全面推翻奥巴马时期一系列节能减排和国际合作部署。
美国的退出,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上一次极为严重的倒退,重创了此前国际社会的集体努力,性质等同于美国政府对全人类公开背叛和宣战。
《卫报》: 气候科学家说特朗普任期是“地球灾难”
在这种美国临阵叛逃的背景下,中美气候合作自然陷入低潮。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会因此停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我们正式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个时间表远超《巴黎协定》2℃温控最低目标、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
这是我们在后发工业化多重挑战的国情下,最大程度尊重和履行《巴黎协定》而作出的重大承诺,我们要付出巨大的产业代价和极其艰难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