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千年科考泪:刚刚被退裆的唐尚珺已到人生临界点
昨天,我写《长安三万里,盛世转衰时,谁才是最先抛弃的人》,意思是说,不论像李白那样爱天地之大美,还是像杜甫那样悲天下之苍生,或者像高适那种选择入世救国,都是值得的。
不过,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看完这电影后,给出的三观教育,还是很令人遗憾的。
这样的声音最响亮——孩子呀,做人千万不要学李白呀,你看看这家伙光靠才华,只知道浪漫任性,结果人生还不是遭了大罪。再看看人家高适,多有政治头脑嘛,而且一心一意入编考公,最后还不是混成高官了!
我看完这种评价后,哭笑不得。
众所周知,我素来很反感左右之分,只是注重上下视角,抱持着底层情怀,谁对普通人有贡献,谁就是好人。
反正,我不会因为一个人在体制内外的身份,就区别看待。说做官也好,经商也罢,治学也行,有人格就行。
我们生活在一个戾气盛行的年代,网上有种现象,就是一谈到体制内生存,一说到权力身份,有些人就一脸排斥,谩骂不停。
这是野蛮,是不讲理,也是我昨天第一次用”恨国党“这词的原因。尽管,我特不喜欢这词。
有些话我不好太直接说,其实,只要有点常识,想想某个组织有近亿人,加上亲友就是几亿人,不就是国家社会主体嘛。
他们,难道不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在今天,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才,其实也都是在属于体制化生存。
如同叫嚣战争的往往都是不上战场的人,有些人自己考公考编的失败,一边极尽刻薄谩骂体制内生存,一边比谁都想让子女去考公考编,这种人生不只是分裂,而是无救。
更重要是,这类人不仅是反智的,往往还没有良知。因为他们对普遍的众生选择,进行轻慢羞辱踩踏。
长安三万里,售于帝王家。
这条路,是底层打破阶层固化的通道,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行路难,我们得正视,得悲悯,得突围。
下面,我再闲扯几段古代高考复读生的故事,最后,点评一下一起突发新闻——高考钉子户唐尚珺被退档了。
这个小镇做题家,很可能要经历第16次高考,以“高十八”身份从头再来。
先来说说高适的入仕之难。
昨天,我讲了高适的政治远见和官场智慧。其实,高适的高考之路,那也是难死了。
尽管高适出生在读书人家庭,但并不是显贵家族,他爸爸也只是做了个小小文官。
高适到20岁时,就到长安参加考试了。但他总是考不上,后来,就只能到幽冀去从军了,写下大家都知道的《燕歌行》。
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上面这句诗,是高适在《封丘作》中的感叹。意思是说,我老高都40多了,还在干着耕作之活,还是个渔樵之人。
哎,这特么大唐的高考,也真的太难太难了。
总之,高适是到50左右,才勉强考上了进士,打开入仕的通道了。
而且,他拿做官资格证明后,只是被派到封丘县做个小县尉。县慰嘛,还真不算做么有多大权力的官,在县太爷面前,在其他官长面前,得卑躬屈节,点头哈腰。
这一点,也就跟今天刚考上公务员的状态是差不多的,在办公室得端茶倒水的,开个车门得用手挡着领导头。
反正,高适一把年纪,还干着这种打杂的活,他还是很难完成一条舔狗的自我修养。
面对这种痛苦,高适只能写诗悲叹:“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仔细看看这诗,一定能看出高适的价值观——民生情怀。
昨天,我在文章中给高适好评,就是因为他做官,还是为了“黎庶”,即百姓。
当时,高适还因为看不惯那些地方鸟官权力乱象,欺负底层,选择直接辞官而去。直到安史之乱发生,才又混好了。这点,昨天写了。
不论在哪个年代,要释放自身才华,要真为老百姓做点事,那都必须要经历风雨人生路。
大唐最顶级的才子是李白,很多人则把韩愈排在第二。
有意思的是,韩愈的科考之路,和唐尚珺15年,是一样的。
当然,刚刚被退裆的小唐,接下来很可能要超越老韩的记录了。
韩愈这个人,爸爸死得早,后来是他哥哥带的,还是死得早,只能被嫂嫂带着。
虽然从小韩愈就才华横流,但后来还好不容易靠关系才搞到乡贡资格,到长安去参加科考。
长安三万里,科举一条路。
韩愈连考了四次,才以”高七生“的身份中了进士。问题是,当时科举入仕的制度还不完善,考上进士后不等于就拿到了做官,还加考科目”博学鸿词科“。
这又考住韩愈了,他连考三次博学鸿词科都失败了,气到三次上书宰相,痛批这制度不合理。
然并卵。你就算再不爽,也撼动不了制度大山。被折腾来折腾去的韩愈,甚至负气离开长安——老子不考了。
就这样,经过江湖漂泊,贞元三年到长安,一直到贞元十七年回到长安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韩愈整整历经15年才上岸,当时,他都已经35岁了。
这岁数,也跟现在的唐尚珺差不多。
更惨的是,韩愈一生只活到57岁,工作时间差不多20年,加上为人耿直,很有气节,遭遇贬谪,甚至到潮州去喂鳄鱼。他这一生,确实也太苦了。
长安三万里,高升太不易了。再牛逼的人,也总有被制度和权力浪费掉的人生。
以前,我写过多次的刘禹锡,这家伙最惨,被贬谪23年。但,这哥们太豪气了,尽管长期被打压,但永远都不服,连白居易都为他忧伤: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浪费23年在巴山楚水,确实是”折太多“,但在精神人格上,他就是从不妥协和退让。
这位“诗豪”,绝对是我的文化偶像。
有一点必须要反复强调,总有一种被制度和权力抛弃的人生,在自我才华的修行上,反而得到了蝶变升华。
这是在启示我们:历史永远不会记得一个人的委屈,它只记住一个人贡献、才华和人格。
那就说个最疯狂的例子——他被科举考试侮辱损害到极致,最后,还能实现人生价值最大的神奇逆袭。
是的,他就是在我心中,排在第一名的中国千年落榜生,骨灰级小镇做题家蒲松龄。
蒲松龄的祖上是做生意,也算得上是当地的名门了。不过,到他父亲那代,就家道中落了。
小蒲出生时,日子就过得更难了。作为寒门小天才,小蒲八股文的童子功,当时练得杠杠的。
史书这样记载:
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研读四书五经,习练八股帖括,天资聪颖,过目成诵。
这完全就是考公的好苗子嘛。
事实上,在这条路上,小蒲第一战就大获全胜,在科举考试第一关“童子试”中,他“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
我来翻译翻译,这就相当于是小升初考试中,拿到了全市第一。
当时,通过朋友圈传播,小蒲“一朝成名天下知”。
人生的高光时刻,有时来得实在太早,让以为后面都是一马平川。
然而,越过山丘,才发现后面真是关山难越,因为这山,就是珠穆朗玛峰呀。
“年年交战,垂翅而归”,这就是蒲松龄的人生。
秀才之后,从19岁考到71岁,蒲松龄一共考了五十几年。
什么叫“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说的就是蒲松龄的科考之路。
这个记录,吊打现在所有喊着“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小题做题家们,包括这次报考师范生失败的”高考钉子户“唐尚珺,看到蒲松龄经历估计都会有种尿奔的压力。
考了五十多年呀,蒲松龄绝对能创造教育界的吉尼斯记录了。
而且,老蒲还不像范进中举,人家好坏最后考中了,老蒲一条道,是真的走到黑,永远没看到天亮。
当然,得活着,日子都过。老蒲就反思了——我这辈子,难道就只能做一名乡村民办代课教师吗?
没有在长夜里为落榜痛哭过的男人,不足以谈人生。
在每个黑夜来临的时候,蒲松龄都在舔噬自己科考失败的伤口。
更何况,太穷了,他也没钱像李白那样沽酒买醉,更不能像柳咏那样混夜总会。
还是得创业,得生存。
于是,在中国千年的落榜大军中,终于出了一个特殊的创业项目——摆茶摊说鬼故事。
谁给一杯茶钱,我就讲给他讲一个鬼怪的故事。在那个写小说讲故事不入流的年代,老蒲的行为被文人认为是“堕落”行为。
大家都在说——都来看呀,有个人干不成考编的正事,就尽整些日鬼的故事了。
可是,老蒲心头也苦呀,这狗日的科举制度,这操蛋的世道人生,我快熬不下去了,再不让我写点小作文,非憋出抑郁症不可。
再说,这人间无情,而女鬼有义呀。看看《倩女幽魂》的聂小倩,《画皮》中的小唯,《小谢》中的秋蓉小谢,她们哪个又不比只知道要彩礼钱傍大款做官妓的势利女人更纯粹更高贵呢?
长夜难眠,谁来解忧,唯有女鬼。
这是科考制度是对中国书生摧残的最惨烈典型,这是中国所有小镇做题家最艰难不堪的底色,但,这也同样又是个人自我价值成功实现的极致代表。
一生科考失意,半生荒唐写作,他终于打开中国奇幻文学的历史大门,实现人生价值的完美“逆袭”。
几百年之后,今天的我们依然过着宇宙尽头是编制的人生,无数人依然只能沦陷在制度和权力的大坑里,一起在向上爬,想要实现代际转移和阶层流通。
考了14年的广西渐入中年的男人唐尚珺,就是从这种历史暗影走到现代聚光灯下的人物。
在经历14次高考后,清华梦断,甚至连之前可以踏入的很多名校之门,也都对唐尚珺关上了。
很多人嘲讽唐尚珺,认为他活在执念中,却不知道他其实同样也是被某种制度理念控制的时代病人。
他不仅困于价值观之中。比如,笃信清华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所在,师范生的编制才是稳定的保证。
而且,还困于方法论之中。比如,报考志愿的基本技术是防退裆,他却掉进这种陷阱,以至于很多能再次断了退路。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精神启蒙对在特定阶层中严重缺位,在于市场意识被一代人的精神茧房封闭了。
到现在为止,唐尚珺展示人生唯一可能性的突围之路,也只是网红直播,这是时代的可悲,也是现实的可耻。
如果,做个网红,搞个直播,写个自媒体,人生真的那么容易抵达高处,那么,此时此刻,坐拥50万微信用户的我,就不会急切地要写完此文,完全顾不上校正错别字,就得赶往扛起生活重量的下一场了。
是的,今天晚上,天太热,我并不会去搬砖头,而是要去深沟水渠中,去抓知了猴,一个也能卖上几毛钱,一晚上,也是可以抓上几百只的。
尽管,老将很怕蚂蟥呀。
但,戴着头灯,穿梭于荒野,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有些像另一个版的蒲松龄夜行记。
人这一生,有些砖头总得自己搬砖,有些皮骨总得让蛇虫咬,有些漫漫长夜总得自己一个人熬,有些崎岖山路总得自己一个人走。
夜正义,路正长。
行路难,向着光。
莫乞讨,唯独立。
唐尚珺的明天会好吗?我们的明天会好吗?
会的,只要在每一个急急忙忙奔走的白天,只要在每一个披星戴月的夜晚,我们且行且思,绝不虚度!
明天的生活,就一定会有他妈的惊喜!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颜宁之问”道出一代知识人的隐痛,她还是荒原上那只眼放绿光的独狼
大数据分析私造浮桥案:真相并未反转,但修德者已被举报者打得节节败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