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 | 第3650期
拟古十二首·其九
作者:李白 [唐]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 诗文作者 -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留言」:请你聊聊心中的长安与唐诗
﹀
写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和写下“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李白,是同一个李白。
李白的精神是属于少年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本来的模样。它那么真实,不污浊,充满活力、朝气,流动着少年新鲜的血液。
在李白前后,我们曾见过多少光亮的生命因名利以及自己身处的环境等因素,萎缩成一个悲哀的老人,但李白不是。
然而,这不是说李白不懂得苍老,不懂得时间的魔力和死亡的残酷。读《拟古十二首·其九》,我们会发现,在李白的笔下,死亡已经侵入到仙界,“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在永远不死的仙界,也会有死亡。这无论对于谁,恐怕都是极其震撼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只因李白也饱受磨难。
电影《长安三万里》提到李白的坎坷遭遇:想走仕途,“直趋长安,叩天子门”,却总是失败。因为李白是商人之子(关于李白出身,至今尚有争议),没法按寻常方式参加科考,他“入赘”豪门,想把身份洗白,但事与愿违。
李白想献诗干谒,但别人却置之不问。后来,他得偿所愿,一登龙门,却又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爆发,受永王李璘之邀加入幕府,李白本想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不想卷入了一场更大的风波。因为永王之乱,他事败被俘,流放夜郎。
这样一个委屈的李白,最后终于得到了命运给他的一粒“糖果”:朝廷大赦,有幸得以脱身。长期辗转流离的李白获得了自由,他顺长江疾速而下,书写出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诗中最轻盈、也最具速度感的诗。轻舟是轻的,彩云是轻的。万重山,无比的重。我仿佛看到李白从沉重的世界里像一艘小船,快速地、轻盈地飞起来,穿越一切阻碍,飞向美好的世界,飞向月亮。
唯有不沾染任何尘俗、葆有童真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诗歌。否则他一定混杂着委屈、怀疑、痛苦、无奈,那是成年人回望过去岁月的一颗受伤的心。但李白不是,他还要折腾,不知疲倦地寻找机会。
这是李白临终前最后的两年,他归去时,仍是少年。
有时候想起李白,我就想起这首诗。我们每个人都年轻过,都曾有一颗少年的心,都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在尘世中行走了一趟,理想和愿望都湮灭无闻。李白的一生,却是赤子情怀,永远不变。”
在《长安三万里》影片最后,当一首首“望长安”的诗句出现在屏幕上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长安?那是李白、杜甫、高适们曾游历和生活过的长安,是一个虽有失意,但也给人希望的长安。那不会是“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长安,也不会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长安,更不会是一个财富只属于少数特权者和高位者的长安。
电影里,高适蛰伏多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在乱世中抓住机会,带兵平定永王之乱,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作别高适时,李白说:“你胸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李白也这么激励自己:“天下事无所不难,要做就做最难之事!”而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什么是盛世?给人希望和无限可能的,才可能是盛世。电影里说:“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长安离我们三万里,但只要我们读起诗来,就能回到长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撰文 | 湘人彭二 审校 | 西格玛
头图 | 傅抱石《题司空山瀑布》
插图丨《唐人秋猎图》 张大千;《长安三万里》 剧照
配乐 | 张钟中《留别》《早秋》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为你读诗」
“人,充满劳绩,仍诗意栖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
▎你会喜欢
▎明日预告
7月21日晚10点,演员侯雯元为你读张静雯的诗歌《致敬》。
▼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 感受独属于李白的盛唐气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