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完全缓解!全球首个粪菌治癌临床试验完成,是今后方向吗?

完全缓解!全球首个粪菌治癌临床试验完成,是今后方向吗?

健康


近十年来,肠道菌群似乎成为了疾病治疗中的“万能靶点”,但专家认为,目前相关研究仍旧处于初期阶段,应该给过热的行业适度降温,转而在薄弱的基础研究环节下更多功夫。




撰文 | 凌骏


根据《自然·医学》本月发表的一项“全球首例”临床试验结果,来自加拿大的学者首次在癌症一线治疗中引入了粪菌移植(FMT),证实了该疗法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并有望提高对PD-1免疫治疗的反应。

通过从健康捐献者处收集粪便并在实验室中进行筛选,研究人员制备了“粪便胶囊”供患者口服,以期望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对抗肿瘤的最佳状态。结果表明,20%的患者肿瘤得到了完全缓解,整个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达65%。

不只有“粪便抗癌”,“粪便抗抑郁”“抗炎症性肠病”“抗阿尔茨海默症”……随着微生物组学的发展,近十多年来似乎所有疾病都开始与肠道菌群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粪菌移植临床试验广泛分布在传染病(32.6%)、胃肠道(23.8%)、皮肤科(14.4%)和肿瘤学(12.7%)等领域。

是炒作还是希望?2019年《自然·医学》曾发表评论指出,微生物群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甚至有人开发出能将粪便细菌计数发送到手机的“智能马桶”。现在需要对结果进行更谨慎的解读。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讲席教授赵立平告诉“医学界”,由于技术门槛较低,粪菌移植的火热并不奇怪,“大家一窝蜂地进来,在低水平临床应用上不断重复,出现了很多参差不齐,甚至互相矛盾的结果,却很少有人深入下去,把基础问题搞清楚。因此,粪菌移植的火热反而对整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有负面影响。

如何评价“粪便抗癌”试验?


“粪便抗癌”是近年来粪菌移植在疾病治疗探索上的重点方向之一。

早在2013年,来自法国和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两个研究团队初步试验发现,部分癌症治疗是依赖肠道微生物进而激活免疫系统。“学界开始关注到,肠道菌群可能会影响癌症免疫疗法的效果,包括使用抗生素后,免疫治疗的效果就会变差等,促成了‘粪便抗癌’研究的发展。”赵立平说。

作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尽管黑色素瘤只占皮肤癌的1%,却造成了80%以上的患者死亡。直到PD-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出现后,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期增加至6年以上,但仍有一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后发生耐药。

在前述研究中,加拿大学者招募了20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在进行常规PD-1抑制剂(O药和K药)治疗前一周,医生先让每位患者口服了总计约40粒粪菌胶囊,每颗胶囊大约含有80到100毫克健康捐献者的粪便制剂,随后再行常规的一线治疗。

结果显示,20位患者中有4人完全缓解,9人部分缓解,2人病情稳定超6个月,客观缓解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65%与75%。这要优于历史数据——在此前CheckMate067试验中,单药使用O药得到的客观缓解率为44%。

分析还发现,所有接受粪菌移植患者的体内,都产生了与捐献者肠道分布相同的菌株。其中对治疗有反应者的菌群情况得到维持,而治疗无效者,无一例外,随时间推移移体内肠道菌群又回复原样。

“这项研究总体设计比较完整,它不仅探索了粪菌移植的临床效果,还在一些免疫因子上做了分析,相应的动物验证试验也取得了阳性结果。”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张正骁告诉“医学界”。

“但研究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是样本量实在太小,不太具备说服力。”张正骁说,“其次给药的时间和频率的影响、供体和受体间肠道菌群的生物相容性等都未阐明,定植菌株的作用机制也不清楚。”

事实上,张正骁说的这些问题,大体也是当下粪菌移植领域的普遍情况。有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7年底,全球已经开展了大约4万例次粪菌移植治疗,2019年时,全球注册的粪菌移植临床研究项目超280个。但在火热开展的业务背后,对其机制有着清晰研究的比例少之又少,临床试验中也缺乏高质量的有效性数据。

“这几年粪菌移植直接用于临床治疗的程度,要远远走在基础研究前面。在某些疾病上,甚至肠道菌群和发病间的因果关系都还不明确,这其实是有一定风险性的。”张正骁说。

赵立平则对“医学界”表示,“比如前述研究,它确实体现了粪菌移植在肿瘤治疗中有一定的前景,但总归只是一个小样本,非随机对照的I期临床试验。总体而言,不管是抗癌还是应用于其他疾病,我认为粪菌移植是没有出路的。由于缺乏明确靶点,它终究只是一个过渡期的产物。”

一夜成为“万能靶点”的肠道菌群

最近一年,“粪菌移植”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去年11月30日,美国FDA批准了首款粪菌移植产品RBX2660,其通过导管灌肠给药,用于18岁及以上艰难梭菌复发感染患者。今年3月26日,相同适应症FDA再次批准SER-109,这是首款获批的口服粪菌胶囊。

两款药物的获批被认为是“微生态制药赛道的破冰”。很长一段时间里,粪菌制剂并不被认为是医药产品,一度被当作“偏方”,还出现过高价炒卖明星粪便的行为。直到2013年2月,粪菌移植被首次写入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治疗指南,并在当年11月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目前粪菌移植研究最透彻的,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其发病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张正骁表示。但也正是约2013年起,粪菌移植的适应症探索开始迅速增长,《科学》《自然》《细胞》一众权威杂志陆续刊登相关研究,肠道菌群似乎瞬间成为了“万能靶点”。

在看似毫不相干的自闭症领域,“肠脑轴”概念提出后,有研究提示自闭症患者和健康者间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也有动物试验发现,将自闭症患儿的肠道菌喂食小鼠后,诱导了小鼠产生自闭症行为。

基于一系列研究结果,2019年起,我国山东、福建、上海等地多家医疗机构陆续启动“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临床项目,想入组的患者一度约不上号。2021年8月30日,在上海市卫健委发布《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中,自闭症、情绪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等均被纳为探索粪菌治疗的精神系统疾病范畴。

各类论文呈井喷式增长,在“pubmed”中以“肠道菌群”检索,相关研究从2011年的248篇上升到2021年的8660篇: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经粪菌移植治疗后,排便功能有所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里,一些小样本研究提示粪菌移植后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病例报告则发现,粪菌移植在严重多发性硬化症、危重症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新冠感染患者中都显示出一定疗效。

大热的背后,张正骁认为,原因之一是很多疾病当前仍缺乏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代谢综合征里的过度肥胖,过去往往采取的是创伤性极大的切胃手术。因此学界希望能找到一些成本低、有前景、实践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除了公认的治疗CDI,粪菌移植对其他疾病的疗效几乎都存在争议,只是程度不同。”张正骁说。争议还不只是来源于因果关系,“比如用粪菌移植治疗慢性免疫介导的疾病,这类慢性免疫介导的疾病病因复杂,并不是单一的肠道菌群失衡就能完全解释,而且肠道微生物对病理产生影响的时间窗口也很难判断。”张正骁表示。

赵立平同样认为,要谨慎看待各类结果中的“有效性”,“样本扩大后疗效不稳定、不同人群间差异化程度高等情况屡见不鲜。“有很多所谓的 ‘相关性分析’,说明了患者和健康人菌群不同。但到底是不同导致了发病,还是发病导致了不同?如果不继续研究下去,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安全性问题也因事故的发生而被摆上台面。2019年,美国一位血液疾病患者在经粪菌胶囊治疗后,感染了捐赠者粪便中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死亡,美国FDA也因此紧急叫停了一系列相关临床试验,这引发了学界对粪便移植物的安全、技术实施监管的思考。

是时候给过热的粪菌“降降温”


粪菌移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疗法,还是研究泡沫堆砌下的昙花一现?赵立平认为,肠道菌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被破坏后会加重各种疾病,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到某个领域,是什么菌、造成了哪种特定的疾病,则要通过大规模的测序和合理的数据分析结合机制性研究来确定。

“现在的问题是,对不同疾病真正起作用的菌株没找到,因此摆脱不了对粪便供体的依赖。不管是直接用粪便做混悬液,还是冻干等处理后制成胶囊,安全风险、效果不稳定总归无法避免。”赵立平说。而回归到基础研究,大多实验室使用的关键技术依然十分粗糙。

比如做粪便菌群的数据分析,赵立平指出,最常用的方式是拿数据库里已知的菌株序列,和粪便中提取的序列进行比对。但肠道菌群的研究历史不长,粪菌中有很大一部分序列代表未知的细菌,是数据库里没有的,研究人员无法给它们分类、定功能,这些序列数据也就直接被丢弃不用了。这是大数据分析中常见的信息丢失问题。“别人没研究过的就不研究,那怎么找到真正的活性菌株?”

“在相同的疾病上,同一个“种”或者同一个“属”,有的文章说和发病正相关(有害菌),有的说负相关(有益菌),有的说不相关,归根结底前期大数据分析时就发生了‘信息扭曲’,一堆误差层层叠加,最终导致了‘临床假象’。操作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几乎每篇论文都在重蹈覆辙。”

“我一直在提倡不依赖于现成数据库的分析方法,从大数据本身出发,靠人工智能等技术就可以发现规律。”赵立平说,“最终应该是分离活菌药物,而不能满足于直接拿粪便制剂就给患者用,像撞运气一样,期待能起到效果。”

张正骁同样认为,目前肠道菌群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应该给于更加科学严谨的批判性思考,在薄弱的基础研究环节下更多功夫。

“在对粪菌移植理解的早期阶段,可以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去识别受者和供者的微生物学特征,从而预测治疗的有用性、结果和安全性,有助于将它们开发为生物标志物,后期应用于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张正骁指出,临床试验也需要更严谨的设计,应该满足随机对照,同时进行数月、数年的随访,去考察治疗的稳定性以及长期安全性。

“此外,这个领域未来还要在生态学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包括供体微生物移植后,其和患者体内微生物的共融和竞争,和环境因素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互作关系等,这些都将决定粪菌将以何种方法成药、给药。运用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我认为未来将在粪菌治疗中占重要的地位。”张正骁说。

指导专家

赵立平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讲席教授

张正骁  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654-0

2.https://www.clinicaltrialsarena.com/comment/microbiome-therapeutics-immuno-oncology-agents/

3.https://mp.weixin.qq.com/s/is8sNmAUtcSJdofZ39mIag



来源:医学界

责编:钱   炜

编辑:丰如雪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晚期胰腺癌的她参加了临床试验,听听她怎么说WHO最新数据:全球21%男性已感染致癌型HPV!柳叶刀子刊:男性更应接种HPV疫苗?10年临床试验来了有针对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吗?肿瘤病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临床试验?神秘投资机构加入,tRNA疗法明星公司完成1.09亿美元融资,推进临床试验特斯拉车顶维权女车主两案件被判败诉;黄仁勋身价突破330亿美元,一夜暴涨65亿;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获准启动人体临床试验 丨邦早报综述解读: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新分类和治疗策略喜报 |全球首款AI药物完成2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中国首个大规模戒烟研究:仅两成烟民能成功一道上升到价值观层次的法国沙拉9点1氪: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获准启动人体临床试验;特斯拉车顶维权女车主被判败诉;近700名应届生签协议后临毕业遭解约高致死率肺癌脑转移,3度复发、四线治疗,如何实现完全缓解?“我是肿瘤患者我想参加临床试验,是不是报名就能入组?”直播回放丨肿瘤患者无药可医时参加临床试验靠谱吗?一期试验安全性有保证吗?【首发】锦篮基因实现与五加和基因战略重组,完成pre-B轮融资推进商业化生产设施建设及新药临床试验全球首款介入式多频超声除栓器械“荷声”顺利完成首例临床试验【首发】聚芯医疗完成B轮融资,持续推进心脑同治解决方案的临床试验及商业化首个XBB.1.5疫苗临床数据发表,首个BA.2.86感染者临床特点发布;我们该做何选择?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目前有药物临床试验可供患者参加吗?直播回放丨聊聊中国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里程碑!顾忠泽院长领衔的中国首个使用心脏器官芯片数据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晚期肝癌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癌症疫苗早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FDA批准突破海外垄断,霆升科技国产化ICE产品已完成注册临床试验双林奇案录第三部之川黔连环案: 第八节如何基于目标做好临床试验设计?如何选择临床终点事件?如何看待安慰剂效应?答案在这。。。瑞龙诺赋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中国模块化手术机器人刷新里程碑招募特应性皮炎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全国27家参研医院I 康方生物AK120获美国FDA批准特应性皮炎全球Ⅱ期临床试验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分几期?一期临床试验适合哪些患者参加?C919本周日商业首航;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将启动人体临床试验丨科技早新闻渔歌子(2):春光五月树葱茏邂逅枫叶国度:加拿大的旅行福奇综述 | 全球科学家研讨,这会是新冠疫苗的未来方向吗?复活的夜色全球首个「RNA编辑疗法」将进临床,Wave计划今年第四季度首次给药,明年公布试验数据“长寿药”烟酰胺被拉下神坛,对25项临床试验的分析显示,补充烟酰胺核苷几乎没有临床效果里程碑!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FDA批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