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家有这种氛围,孩子很容易内耗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女儿是高考生,成绩非常好,进了心仪的学校,报上了喜欢的专业,全家都喜气洋洋的。
我家孩子问朋友女儿:“姐姐,上了高三学习会很累很辛苦吧?”
朋友女儿的回答出乎意料:“感觉时间有点紧,不过只要一学习,啥事都忘了,就剩下眼前的练习册,没感觉很累很辛苦。”
朋友也说:“她状态一直超好,学习计划自己都能完成,还真没感觉到她学习很累。”
我在心中感叹:“这就是不内耗的孩子啊!”
也许有人会问,这跟内不内耗有什么关系?
听我往下讲。
“我啥也听不进去!”
侄子童童三年级暑假期间,我到堂哥堂嫂家做客,堂嫂让我给童童讲一道数学题,她说自己讲了好几遍,孩子依旧不会,兴许换个人讲就会了。
我清楚地记得,题不难,但我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童童依旧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小姑,我没听懂。”
童童是个聪明、反应很快的孩子,按以往的经验,这种难度的题,讲一遍就差不多会了,我加上堂嫂,反反复复讲了一个多小时,为什么还说不会呢?
我问他,是哪个步骤没弄懂?
他说:“小姑,其实我没听进去。”
原来,白天他在外边跟小朋友踢球,回来时满头大汗,打开冰箱拿出冷饮就要喝。
堂嫂立马夺下来呵斥:“再等等!冷饮拿出来不能马上喝,对身体不好,说几遍了还记不住!”
童童渴坏了,转身又倒了杯水,结果又被堂嫂夺下来:“你刚运动完,不能马上喝水,等几分钟!”
他辩解说不是刚运动完,都过去十多分钟了,堂嫂打断他:
“这不都为了你好吗?怎么就是不听话!你说说你,一天到晚净想着玩!怎么没见你把心思放到学习上?你要好好学习,成绩早就年级第一了!”
孩子马上就蔫了,看着儿子一言不发,堂嫂又说:“怎么不说话?平时不挺能说的吗?跟我这耍倔呢是吧?”
然后,就是十几分钟的数落。
童童叹了口气,跟我说:
“小姑,我不是故意不听你讲题的,脑子里一直想着白天的事儿,我也没做错什么,我妈为啥一直说我!我就这么差劲吗?”
接着,童童又开始懊恼:“这题这么简单,都一个多小时了我还不会做,我真笨!”
“明明啥都没做,我就是很累!”
童童上了初中后,有次家庭聚会,堂嫂大吐苦水:
“童童小时候多聪明,成绩不说数一数二,那也是年级前五十。上了初中可倒好,掉到中游了。
你说你学习一般,态度倒好点啊!上课溜号,回家不好好写作业,就这样以后还能指望他什么!”
堂嫂见童童默默吃饭,对她的话毫无反应,更加生气,对着童童喊道:“就知道吃,桌上这么多长辈不知道叫人吗?平时怎么教你的!”
等童童跟所有人打过招呼,堂哥又发话:“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要不是我们监督提醒,这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样子呢!”
聚会两三个小时,堂嫂全程盯着童童。
孩子夹菜,她说“你都夹多少次了,光你吃了”;
孩子喝水,她说“怎么喝那么急,慢点”;
孩子扒饭,她说“别光吃饭,一口菜一口饭”;
孩子去上个厕所,她说“去那么久,到哪儿闲逛了”。
……
别说孩子,我听着都快窒息了。
我想起童童曾跟我说的话:
“爸妈对我好我知道,可我做什么他们都能挑出毛病,出门迈左腿都得说我两句。
学习就更别说了,刚做两道题,我妈就拍我后背,让我坐直了。我还不能发火,要不就是一顿数落。
我每天都觉得好累,啥也不干都累,一想到我爸妈唠叨我,更累……”
“爸妈,我好痛苦!”
作为妈妈,我能理解堂哥堂嫂的心情。
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谁不希望孩子的未来一片光明呢?
然而他们用的方法,并不能帮他们达成目的。
他们希望用各种规矩培养出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而这对童童来说,却是自由意志被剥夺,在“愤怒”和“愧疚”的情绪中反复横跳。
愤怒于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
愧疚于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自己却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
“发完脾气又怎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得到的又是一轮数落,也许真的是我做得不对吧,反正不说话,被数落的还少点儿。”
一个高中生在公号后台留言说道。
有研究表明,造成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
实际生活中,被不恰当教养的孩子虽不至于都得抑郁症,但一定面临着激烈的内在冲突,就算物质生活再优渥,精神压力也极大,做什么事都无法全情投入。
孩子心里永远有两个声音在相互“战斗”,以学习为例:
“我又不是不学习,只是现在不想学!干什么总逼我!”——真实的想法。
“唉,不学习父母又得唠叨我,他们也是为我好,再说最近功课有点难,再不学跟不上了!”——对真实想法的攻击。
每个人的内在能量是有限的,大部分能量都被用来内部消耗,也就没有办法去做别的事了。
这般长大的孩子,想要心无旁骛做好一件事,想活出理想的自己,真的太难了!
“看见我、尊重我,让我做自己!”
怎么孩子一有问题,就说是父母的责任?
相信不少人心里都冒出了这句话。
先别激动,不管你持何种教育观点,都得承认一件事——
在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离开父母难以生存,精神上很容易被父母影响。养成的思考模式,也很难改变。
这不是追责,也不是谴责,而是事实,意在提醒。
我相信,几乎所有父母打心底里都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一生幸福顺遂。
那么,在这个初衷下,我们要如何做,能够帮助孩子减少精神内耗呢?
两件事。
一件是:严守边界,自我负责。
还记得“妈妈因儿子吃同学生日蛋糕发飙”的事情吗?
这位妈妈发飙的理由是,自己对孩子的饮食管理非常严格,没钱买就自己种,宁可饿死也不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别人给孩子吃生日蛋糕,就等同于给孩子投毒。
为了给孩子“排毒”,逼着孩子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和10毫升亚麻籽油,还硬生生用手抠孩子嗓子眼催吐。
我们心里都明白,偶尔吃一次蛋糕,跟逼着孩子喝生油、抠嗓子眼,到底哪个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这位妈妈不知道吗?
我认为她是知道的。
她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代理人”。
“他怎么能不经过我同意吃别人的东西?”
“凭什么不经过我,就给我的孩子吃蛋糕?”
“我要让你们看看,不听我话的下场!”
孩子是什么?
是她的傀儡,并非独立的生命。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让她的意识无处安放,这让她焦虑又恐惧。
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是为了重获对孩子的控制权,再次“寄生”到孩子身上。
正如心理学者李雪老师所说: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能力,是能区分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当父母活在当下,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孩子自然也会安住当下,专注体验这个世界,发展自己。”
另一件是:做一个“好的客体”。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恒常地看见和悦纳孩子,让孩子在我们这里能专注地做自己。
《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的爸爸李海潮就是这样的存在。
无论李尖尖跟小伙伴打架,不像其他孩子刻苦学习,还是喜欢偷懒、吃零食,李海潮都会包容她、尊重她,支持她想做的任何事。
尹建莉老师说:“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孩子在我们这里,感受到自己是足够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接纳的,他们才不会在心里排斥自己,跟自我、跟外界较劲。
不仅学习到育儿的智慧,也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修为之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