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同时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2020年,我从一所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迄今为止,在深圳教师岗位入职三年,刚刚完整地带完我的一届初中毕业生。
在这不长的教龄中,我却见证了这份处于风口浪尖的职业经历过两次热搜,第一次是毕业那年,也是深圳教师校招最火的2020年,招聘方似乎洞见了来深青年的渴望,打着“有点钱、有点闲、有点尊严”的口号吸引了诸多优秀简历。身边的同学纷纷以上岸深圳教师编为尘埃落定的终点,放眼全国,若干名校的非师范生也朝这座城市跃跃欲试,其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象。上岸后,一同入职的应届生的确无一例外是毕业于国内外名校,然而过五关斩六将的心态还没有缓过来,不到一年,降薪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终于在2022年的春天实锤在自己身上。给到的待遇虽然没有兑现,但职业生涯却是真实的开始了。八月下旬,参加了几天岗前培训之后,我就来到了目前工作的学校,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适应不到两天,随即得知自己要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就这样,在深圳,我遇到了我的第一届学生。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已经分层,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自然毋庸置疑地分到了一个普通班。和想象中一线城市的生源不一样,因为学校位于城中村,又毗邻深圳一个偌大的批发市场,因此学生大多来自个体户家庭,家长的职业还有司机、厨师、收银员、医生、工程师等等。学生大都不是独生子女,有些是家里有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姐姐正在读书或已参加工作,有的则是家中还有读小学或者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因为家里孩子多、家长工作忙,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得到的监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多,有时还能偶尔听到我学生时代的观点“老师,我家小子不听话你帮我罚”“不写作业就留他,多晚都行”……听到这些话我总是隐隐忧伤,自觉性不强的娃,如果家长再不抓紧,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未来三年的初中成长更多会依靠学校教育。庆幸的是,就是这样随机遇到的一个班,班上学生们都充满活力、心地善良,对初中生活拥有无限憧憬;有些家长虽然无暇过多的顾及学生学习,但都能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工作,还有一部分相当热心家委工作。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讲,已经很幸运了。初一的前三个月,在学生面前我都不苟言笑,一是因为不熟,二是想到自己遇到的老师,虽然不一定都严厉,但面无表情时总会让人心生畏惧,于是按照着心目中老师不怒自威的样子学起来。并且为了营造班风,我在学生规矩上立得很严,学生的仪容仪表和班级作息都比学校要求的更严苛一点,对没做到的娃“处罚”起来也并不手软,于是我成了学生纸条里谈论的“这个班主任,有点麻烦”。表面虽然严格,但为了走近他们,每天早七晚七的陪伴成了常态,还记得研究生毕业时导师叮嘱我说“要有自己的生活”,那段时间我自嘲“哪里还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就是生活”。那一年我也学着找学生谈话,问一问刚进入初中的感受或者开导学习上的问题,还要求学生一周一篇周记,记录他们这一周发生的趣事或者有什么想和班主任说的心里话,我则用朋友式的口吻写上评语回应。当我感觉自己“严而有爱”的形象正走进学生心里时,总有些插曲也会不期而至。因为怀疑一个男生带手机,我私下找了他的女同桌询问情况,不料却激起了男生的怒火,放学后他突然跑上讲台并指着我的鼻子质问“凭什么怀疑我带手机?”外加几句粗鄙话后扬长而去。我何曾被人如此无礼地对待过,更何况还有其他同学在场,震惊和委屈一齐涌上心头,如果我是学生,我尚且还可以和他干一架,可是我是老师,要按照理性成年人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回到办公室,我还久久不能平静,呆愣在座位上百感交集,无助地看着窗外的晚霞,正要下班的老师发觉我情绪不对,问清缘由后告诉我处理方法。在入职的三年中我受到了不计其数的类似援助,这些经验如雪中送炭般帮助了第一次带班的我处理各种学生的疑难杂症。最终学生第二天主动找到我道了歉,事情虽然翻了篇,却让我意识到五十几个青春期学生性情的多样,从此提醒自己做事更加小心翼翼。如果说学生问题是班主任成长之路上的风雨,那么这一路也不乏阳光和彩虹。成百上千个日夜的相处下来,师生之间更加了解,学生也能感受到我的真心,中后期的带班其实比较轻松,因为“好的关系”带来“好的教育”。孩子们表达爱意的方式也很质朴:办公桌上突然出现的小零食、作业里的暖心留言、微信上的节日祝福、毕业后留下的贺卡……太多感动的瞬间让我无比相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印象最深的是离别在即的初三那年学生给我偷偷策划的生日。放学时段被两个男生假装打架骗去教室,我正气急败坏朝着教室方向走去,在门口时却听到里面传来一声“祝老师生日快乐!”,随后生日歌响起,灯光、小蛋糕、掌声一应俱全,满满的仪式感,有创意的策划、井然有序的组织以及全班同学的配合让我感动不已,这种喜怒更迭之快也许只有与纯真的孩子相处才能体验一番了。学生的日渐懂事让我更加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时光,而我也记得昔日读研时师长的告诫“一个老师真正的爱心从来不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而是把他们送入理想的高中。”进入初三,师生的重心都放在了冲刺中考上,下午的延时越来越长,甚至直接开始了晚自习,我心疼他们早上七点到校,晚上九点半才能离校的作息,十四个小时的在校时长外加通勤、回家洗漱的时间,等到睡觉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了。大环境如此,作为老师,除了陪伴,能做的便是在学生有限的空余时间里开展励志教育,毕竟这么艰难漫长的路,内心总得坚持点什么才能走得下去。如果说身体上的煎熬可以用意志克服的话,那心理上的无力感便确实让人难受。深圳中考的录取分数线有AC类和D类之分,简单区分就是同一所公办学校对应的深户和非深户录取线不一样,录取分数线本就高的学校深户和非深户差别不大,而录取线低的学校两者可以差到40—50分。很不幸,我的班上一大半学生都是非深户,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成功的难度一开始就比深户大,以至于有学生在周记里写道“说实话,我会羡慕那些深户”。看到这,我能感受到学生心底里的无奈,可也只能在旁边批注一些鼓励性的文字,要想改变,还得靠个人的斗志。初三这一年,见证得最多的是“改变”。我看到了玩世不恭的男生摇身一变成为好学上进的娃,而且迅速发挥自己的理科优势,数理化都能在年级名列前茅;也目睹了文静懂事的男生因为家庭琐事而无心学习,无论如何都焕发不起斗志,更有学生因为觉得已经“考不上”而自暴自弃;当然还见证了一批人为了理想而坚持,即使周六日也主动返校自习的自觉……三年磨一剑,今年七月,中考成绩出炉,几家欢乐几家愁。事实证明,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目送着学生们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不禁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毕业离别,只不过这一次角色转换了,我再也不是那个背着书包走出校园的少年。夏日,抬头望向深圳的天,恍惚间读懂了金庸写在小说里的那句话“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三年,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也许并不值一提,但是初入职场的第一个三年、第一届学生总是值得铭记。不仅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倾注了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全部心血,也因为学生包容了许多“不完美”的我,我也多次如同《是妈妈是女儿》的歌词中问到“我的孩子啊/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够好吗/”。也许至今没有答案,那份对学生的感谢也并没有说出口,但和学生们“相互驯养”的这三年让我变得更自信,更加喜欢当下的自己,这便是他们对我的馈赠。我们总说师生在知识上教学相长,其实“教”和“学”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一起成长呢!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