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丨长平之战中的政斗——永远不要露出你的底线
战争史
【全文约3500字,10分钟就能读完了~】
前言:
上一篇《战争丨长平之战——奇迹!等量兵力围歼敌军》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解读了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利用地形,用差不多的兵力包围全歼了45万赵军,打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歼灭战。
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秦赵政斗中,年轻的赵孝成王急于求成,露出了自己的底牌,被老练的秦昭襄王见招拆招,导致赵国失去外援。
赵国政治上的连续失误,延续到战场上,最终引发了长平惨剧。
1.应不应该接收上党?赵国其实没得选!
2.外交上的重大失误!被秦国抓住了破绽,外援断绝。
3.沉住气!永远不要露出你的底线!
Part.1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拔韩国野王。
韩国上党郡与国都新郑之间失去联系。
韩桓惠王命令上党守将冯亭投降秦国,换取秦国暂停对韩国的攻势。冯亭则认为应该以上党郡十七座城池投降赵国,将秦国的兵锋引向赵国,从而迫使赵国与韩国联合抗秦。
冯亭派出使者前往赵国,对赵孝成王表示:韩国守不住上党了,韩王想让我们上党投降秦国。但是我们上党十七座城池的百姓仰慕赵王您的德行,不想成为秦国人,而想成为赵国人,希望赵国能接收上党地区。(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
对于接不接收上党,赵国朝堂上发生了一些争执。
赵孝成王是非常想要接收上党的,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要白不要。(王大喜,······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
平阳君赵豹劝说赵孝成王,咱不能贪无缘无故的小便宜啊,小便宜恐怕是个诱饵呐。(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赵孝成王则因冯亭使者的恭维,飘飘然了,跟赵豹说:人家是觉得我品行高尚,所以愿意归顺于赵国,怎么就是无缘无故贪小便宜了呢?(王曰:“人怀吾德,何谓无故”)
赵豹看穿了冯亭李代桃僵、祸水东引的计谋,继续劝赵孝成王:“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现在将韩国一分为二,秦国以为韩国的上党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现在冯亭不以上党投降秦国,而希望投奔赵国,是想将秦国的兵锋引向赵国啊!千万不能接收上党!”(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见话不投机,赵豹告退。赵孝成王又召来赵禹和平原君赵胜,继续讨论应不应该接收上党。赵胜和赵禹跟赵孝成王的看法一致,这么大的利益不要白不要。(此大利,不可失也。)
最终,赵孝成王决定派出赵胜前去接收上党。
《史记·赵世家》里这段赵国君臣的讨论,实际上完全没有把“接不接收上党”这件事给讨论明白。其核心问题应该是“赵国是否必须接收上党”以及“接收上党后赵国应该怎么守住”。
对于赵国而言,在地理上,上党是必须接收的。
赵国如果没有上党地区作为前沿阵地,秦军将从太行山上居高临下俯瞰赵国都城和平原腹地。并且秦军可以利用太行山中的八条通道——太行八陉,从多个路线袭击赵国,令赵国的国防压力猛增。而赵国则因为地形的劣势,很难攻破秦军把守的山口去袭扰秦国。
赵豹所谓的“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的观点相当扯谈。无论赵国接不接收上党,秦国都是要打赵国的,上党这么重要的前沿阵地怎么可能拱手让给秦国?
接收上党后怎么办?后来新朝王莽的名将严尤在其著作的《三将叙》里有一段记载:
平原君赵胜劝赵孝成王接收上党,赵孝成王表示:“接收了上党,白起率领的秦军一定会来争夺上党,到时候怎么办?”赵胜说:“白起这个人很厉害,没人能和他争锋,但是可以跟他打持久战相持。廉颇野战打不赢白起,白起也拿不下龟缩防御的廉颇。”赵孝成王这才决定接收上党。(严尤《三将叙》: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在接收上党这件事上,赵国其实是做好了预案的,就是让廉颇去龟缩防御白起和秦军。可是后来赵孝成王却临阵换帅,没有坚持最初预案。原因是赵国在接下来的政治外交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Part.2
长平之战爆发初期,赵军与秦军侦察兵相遇,被秦军击破并斩杀一名副将。战报传到邯郸,赵孝成王立马坐不住了,召来楼昌和虞卿商讨,表示想要出击与秦军决战。(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二十多岁的赵孝成王没有任何战略定力。廉颇只不过小规模与秦军接触,试探了一下秦军的战力,造成了一点小损失,还没来得及做出调整,赵孝成王早已忍受不了损失,把之前的预案给忘了个干净。
其实廉颇反应非常迅速了,与秦军初步接触,发现赵军的野战能力跟秦军比起来差太远。廉颇再也没有出来跟秦军野战,利用前沿阵地的据点拖延秦军攻势,两个月时间里赶忙构筑了韩王山—丹朱岭—百里石长城—大粮山的防御圈,迅速龟缩起来。
赵孝成王并没有耐心等廉颇两个月,小规模初战不利,就开始考虑决战与议和了。
楼昌面对赵孝成王决战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看法:“以赵军的战力,决战是打不赢秦军的,不如送一些贵重的宝物给秦国,与秦国议和吧。”(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
虞卿则指出了直接找秦国议和的问题所在:现在是秦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和主动权,议不议和由秦国说了算,赵国说了不算。此时此刻秦军完全没有议和的意思,一心想要击破赵军,所以现在找秦国去议和肯定是没有结果的。(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虞卿接着给出了正确的议和方式:既然秦国占据战场主动权且不想议和,只想击破赵军。那么就要引入外部力量来给秦国施压,迫使秦国与赵国议和。
赵国现在应该给楚国和魏国贵重的宝物,请求楚、魏的援助。楚、魏贪图宝物,必定会接待赵国使者。秦国看到楚国、魏国接待赵国使者,则一定会怀疑诸侯国将联合攻秦。秦国迫于楚国、魏国的压力,才会考虑与赵国议和。(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赵孝成王再一次显现出年轻人的急躁与短视,没有听从虞卿曲线议和的策略,而是与赵豹商量后,直接派出使者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
赵孝成王收到秦国接待郑朱的消息,再次召来虞卿,问他的看法。
虞卿表示:议和必然不会成功,赵军必然会被击破了。各国的驻秦大使,本来都等着祝贺秦国的胜利。郑朱是我赵国的重要贵族,秦昭襄王和应侯范睢一定会让各国的驻秦大使都知道郑朱来秦国议和了,制造秦赵将要议和的假象。(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硃,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
“楚国、魏国看到赵国和秦国要议和,肯定也不会再冒着得罪秦国的风险去援助赵国。秦国知道赵国没有了外援,肯定会拖着不肯议和,直到击破赵军。”(“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结局果然也是秦国放出赵国派郑朱到秦国议和消息,假装议和,却又迟迟不肯真的议和。(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
Part.3
此时不但求和无望,而且时间来到农历七月底八月,接近秋收的季节了。赵国国内劳动力都上来了前线,再不结束战争回来秋收,明年赵国将要面临饥荒。
赵孝成王再也沉不住气了,早已忘记了当初让廉颇龟缩对抗秦军的预案,多次要求廉颇出击与秦军决战。廉颇不听命令继续坚守,赵孝成王用赵括替换廉颇,出击与秦军决战。
难道秦国对赵国的优势真的有那么大么?逼得赵孝成王没法让廉颇龟缩防守?并不是,秦国后来的丞相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里就记载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白起后来也说过: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国力是强一些,但真没太多优势,赵国有的问题,秦国同样有。仅仅是六七十岁的秦昭襄王和白起比二十多岁的赵孝成王和赵括更老练、更沉得住气,死拖着等到了赵国露出破绽。
秦国多年的对外扩张导致其在诸侯国间的声誉很差,几乎每个诸侯国都跟秦国有仇。赵国要是能坚持让廉颇龟缩防御的策略,秦国内部空虚的情况迟早会被诸侯国侦查得知。到时候恐怕都不用赵国求援,各国就会趁着秦国空虚胖揍秦国,急于求和的将会是秦国,而不是赵国。
赵孝成王的急躁和短视,过早地暴露出了赵国的底线,给了秦昭襄王机会,断绝赵国的外援。
赵孝成王继续着他拙劣的政治表演,用赵括替换了善于防守的廉颇,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最终造成长平惨剧。
整体而言,赵国的朝堂之上是有不少能人异士的。平原君赵胜劝赵孝成王接收上党,并指出日后秦军来攻,廉颇可以防御秦军。虞卿则提出引入外部势力给占据优势的秦国施压,使得秦国不得不议和。廉颇知道赵军战力不如秦军,坚持龟缩防御的策略,不理会赵孝成王催促出战的命令。
如果赵孝成王能坚持听从他们三人的建议,长平之战最坏的结局也只是秦军占领上党大部分地区,赵国守住太行八陉西边的前沿阵地,绝不至于四十余万青壮年劳动力及精锐士卒尽数死于长平。
可惜,年轻的赵孝成王没有那种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早早暴露出了自己的底线。政治层面的连续失误,最终导致了战争层面的失败,致使长平惨剧的发生。
END
【题外话:古代贵族在培养后代时,通常会让孩子学习武艺和围棋或者其他磨炼性子的项目,其本质在于磨掉年轻人的冲动,让孩子能够沉下心来冷静思考问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