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问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7月20日,全人教育计划系列直播邀请了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就此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从专业的视角,分析各路观点针锋相对背后,矛盾点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些矛盾困扰,学生、家长、老师和中小学学校,在填志愿前,以及更长的时间里,分别可以做些什么,来更好地准备?
这些又和全人教育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全人教师对此有哪些绝活,可以提供怎样的支持与建议?文末有彩蛋哦!
储朝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宜奋 全人教育计划参评老师、广东省中山市迪茵公学副校长、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之所以众说纷纭,学生和家长非常容易被网上舆论影响,志愿填报出现过度焦虑、盲目跟风的情况,在熊丙奇院长看来,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对社会环境、对高校和专业、对未来的职业,以及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不够了解。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教育的期待不尽相同,大学教育究竟是学习一技之长,还是守住象牙塔,也是引发争论的矛盾点之一。储朝晖:守不守象牙塔,是每个人的自愿,它取决于学生及家长对接受大学教育的定位。只要你想去守,在一流大学里面能守,在高职学院也能守。如果你不想守,那在一流大学里也守不住。现实中有很多原来从专科学校毕业,但后来拿到两院院士的人。也有很多进了一流大学,事实上并没有守住象牙塔的人。守不守象牙塔不是由进哪个大学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内心里有没有这种坚守。此外,网友之所以如此关注,不同背景的人观点差异悬殊,在韩宜奋老师看来,是“卷”出来的。韩宜奋:所有的提议规划,都要看到一个前提,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教育会这么卷?比如经济大省广东的重本录取率只有14%,在这样一个比例之下,要求学生和家长去思考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将来为什么样的理想而奋斗,在一线老师看来,是挺难的。我们讨论孩子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得有买门票的支票,也就是分数。分数之外,也要考虑家庭背景。原生家庭决定了孩子需要读什么样的专业,或者不能读什么样的专业。家里比较有钱的孩子,更有诗和远方,喜欢哪个专业,就可以选择什么专业。这是家庭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支撑起孩子的喜欢。但普通家庭,以及普通之下的家庭,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则要考虑生存的问题:要读功利的专业,要考虑将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能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甚至很直接,这个工作能不能马上给我买车买房、考上编制、找个好老婆,而和兴趣无关。所以,如果一概而论,简单地说根据兴趣和理想填志愿,妄谈应该读哪个专业、不要读哪个专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不负责,也是不现实的。
以上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志愿填报的争论,更体现在高考志愿填报对学生和家庭长期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70%的大学生对自己填报的大学/专业不满意。针对以上问题,无论是生涯教育的缺失,还是教育和社会资源稀缺带来的高度内卷,经常有声音指责说,是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之过,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缺少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储朝晖老师强调,教育评价体系确实有待改善,但不能因为这些制约条件就选择自我躺平。韩宜奋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分享了对于学生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及之后的长期发展,中小学老师可以做哪些准备,既帮助学生在应试的重重筛选中留下来,训练足够的能力来弥补可能的兴趣缺失;又培养他们长远的目光、足够的认知和宽广的胸怀,为未来多做一些铺垫。升学压力下,如何关注孩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内卷时代里,如何兼顾分数和兴趣,如何兼顾课业压力和自主探索?这是志愿填报争论背后的矛盾焦点,也是全人教育计划和全人教师们始终在探寻的方向。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在夹缝中找到平衡的吧!孩子对自我的探索、对兴趣、专业与职业的认知,离不开丰富的体验。第一届提名全人教师,科学老师陈耀,就是这样一个利用各种机会带着学生体验,希望把自己的童年片段复制给孩子们的人。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他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将课堂搬到田野。同时鼓励孩子在家中寻找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角落,发展感兴趣的科学小实验,通过对科学的兴趣,引发对各种知识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他的学生王从礼,从前是个羞怯的小男孩。三年级时,王丛礼在水池里发现了一种"小伞"状生物,通体透明,状如桃花,只有一两厘米大小。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透明小伞”,王从礼捞了几只去问陈耀。陈耀也没见过。于是他让王从礼带头,组成了一个"科考小组"去寻找答案。通过查阅资料,基本断定很有可能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这种生物至少已有6亿年的生存历史,但已濒临绝迹。陈耀和孩子们大量搜索资料,拜访生物专家,走访周边多个水库,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追寻桃花水母的踪迹》,还获了奖。王从礼自此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时注意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一次他发现了一块亮晶晶的石头,觉得稀奇,陈耀帮他组建了一支"王从礼地质考察队",用了两年时间,寻找这种亮晶晶的石头标本,请专家鉴定,得出的结论竟是:在温州的大罗山及南北雁荡山附近,存在一条水晶矿石分布带。大量岩石资料确定,数亿年前,大罗山脉是一个深海洋底部的火山喷发区。第二届全人教师,高中语文老师樊阳,从教30多年来,从老家陕西到上海,辗转执教多所学校,应试压力始终相伴而行,却一直义务坚持每周末的人文讲座与每月的人文行走。他带着学生,从时事新闻到地理历史、从民族宗教到艺术审美,以文学文化讲座结合交流讨论为主,通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随笔记录等,培养了千余名学生的思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让他们在阅读、行走中感悟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樊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真实表达自我,认识到许多问题并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为教育就是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保有自信和好奇、找到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学生曾写信给他:“ 我一直感受到环境为我们安排了单调的所谓功成名就的生活方式,但这个课堂却让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希望自己能追求更加靠近生命本质的东西。”但在最初的时候,樊阳的这些“创举”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和周围功利的环境有巨大的反差,遭到了很多家长和身边同事的质疑、打压,只能私下偷偷进行。但他一直在坚持,讲座千场、行走万里,并且进行全面多样化的尝试。他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在应试条件下,体制内老师也可以用创新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育内容、时空的限制和学科壁垒;不需要一味地等待环境改变,也可以用无穷的热情走出一条人文教育的新路,让更多年轻人收获教育的快乐。带给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在充分的体验、交互中,陪伴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是很多全人教师每天都在践行的日常。如果你好奇他们是怎么做的;好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突破的;想看看他们的经验与方法可以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8月16日,第七届全人教育计划成果展暨交流研讨会,欢迎你来!一起揭秘全人教师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多样路径和避坑指南,学习细致落地的经验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共同探讨内卷时代如何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