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去黄山采访,有位专门接待重要人物的当地泡茶高手演示给我如何用玻璃杯,普通水泡好绿茶,我那时候似懂非懂,只觉得好玩,甚至觉得像看了一场变戏法。
那时候刚开始接触茶,总觉得好多说法没有道理:不一样的人,泡同一个茶效果截然不同;一样的茶山,不同坡面生长的茶叶截然不同;一样的茶,差一度的水温,变化一个室温,茶汤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这些在今天的我看来特别简单的道理,当时全然不信。非常幸运,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我开始有机会去到各种茶山,见到从茶农到专家,再到制茶高手的各类人物,茶界的泰山北斗都能与他们平等喝茶;有机会去到各种精美的茶空间,可能因为我给人好学的假象,所以各位泡茶高手都能与我倾心相谈;有机会参加各种精心准备的茶会,有的茶会,甚至要准备几个月,在那里,学会了品尝茶汤的精微之处;有机会去宜兴,去景德镇,茶器的制作者们和我一起玩耍,知道了紫砂壶的奥秘,知道了白釉瓷杯的关键。恍惚一个误入宝山的小白,在机缘巧合之下,学会了各种茶学知识,品尝了几百种好茶,认识了几乎所有的茶界高手——自己现在也能泡一壶精美的好茶。就是因为这些机缘和积累,我一直想做茶课。可是并没有蹭热度,在内容付费刚上马的年份做。在我,是觉得要想明白后,再尝试。所以我们在尝试做内容付费几年后,才开始动手做茶课。我们做了花道课程,做了书法临帖课程,甚至做了养猫课程之后,充分掌握了音频视频课程的技巧后,才郑重其事开始动手。与目前流行的音频不一样,我们选择了音频视频结合的模式来制作,谁都知道视频制作昂贵,而且后期麻烦,但认真思考后,还是觉得,茶,不仅仅是生活茶,还包括了美学,包括了人文素养,不能放弃视频课程。整整两年时间,茶课才上线。足足一百多集,终于有机会,把自己学习的茶学精华,分享给所有爱茶的人。这门看上去篇幅比较大的课程,其实学起来也是很轻松的,主要分七大块内容,若干小片段。这些内容,看起来高深,可是,学起来,却非常轻松有趣:
01
茶之哲学
我们放在最前面的,是茶哲学的内容,是著名的美学专家,也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学者,王鲁湘讲述的四集视频片段,我们命名为茶哲学,主要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比如很多人说现在的中国茶道是学习日本的形式,王鲁湘先生一语道破,日本茶是冷的,追求侘寂的,而中国茶是热的,我们的茶追求是利生的——和日本截然不同。
02
茶之历史
接下来,是香港城市大学的郑培凯教授,也是我的好朋友,帮我们梳理茶的历史,我其实很多年前采访过郑教授,他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为香港守护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缕文脉,他多年研究戏曲,中国茶,外加饮食,我和郑教授最开心的还不是喝茶,而是一起吃饭,边吃边聊,几十秒蒸熟的海鱼,各种鱼馅儿的馄饨,还有带鳞片的江鲜鲥鱼,这次找郑老师做茶课程,一开口,我就知道找对人了,各种关于茶的佚文八卦全在里面,但又并不是信口道来,一律引经据典,比如人类饮茶的缘起,比如天下第一泉在哪里,比如唐代青瓷何以胜过白瓷,比如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天目碗,一直讲到紫砂壶,明清茶,延绵不绝的千年茶史,在三十节音频课程中就清晰完整地表达结束了。
顺便说,很多市面上的茶课程,支离破碎,一个郑培凯老师的茶史可能就等于别人的大课了,但是我们做茶课之初,就开始想,要做一个茶学的百科全书,不能光是茶历史,或者茶学技巧,那样还是单薄,所以,即使是郑培凯,王鲁湘老师这样的大咖,在我们的课程里,也只是负责了他们擅长的领域。
第三部分是茶空间。这部分全部用视频展现,为什么?是因为音频节目,很难呈现茶空间的美学面貌,主人风采,以及多年空间与茶主人形成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花了很高的成本,来精细拍摄这些空间,而且有明确的脉络:展现宋代空间美学的涤烦茶寮,展现明人茶室之美又有现代风格的清香斋二号院,山林之中的食养山房,旧屋改造的小慢茶室,号称西湖边最美的茶室浮云堂,在民国老建筑里的湖隐茶室,从这些茶室的精心设置中,可以看到这些茶主人在追溯中国文化上花了多大的气力,也可见一个良好的居室改造是多么的有趣。除了这些茶空间,还有一些特别现代居室的茶空间介绍,比如适合二十岁的年轻人的巧茶沙龙,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五个茶室的台北蔡永和大哥的空间,还有一半先锋画廊一半茶室的伊通公园的20多年的自我修整——这部分的价值,绝对不仅仅限于茶,限于茶空间,更多地是对现代人如何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的详细注解,我们特别注重了茶主人对空间改造的实用技巧的介绍,心灵的体验,未来的若干年,这些课程很可能成为这方面的经典。
04
茶之布席
第四部分,是整个互联网生活美学节目中的精华的截取,茶席的介绍。茶席是喝茶人的美学修养的体现,也是喝茶心境的自然外化——很多学茶人想学而不入门,一直苦于没有名师,我们把华人世界里的茶席美学大师都会聚于此,这里面,有拟古茶席的宋代风格,有简约的阳刚风格,也有明代书房茶席的文秀风格,还有简约舒适的当代风格,这些茶席的作者,是我们熟悉的那些名字,食养山房的林炳辉,清香斋的解致璋,茶家十职的李曙韵,还有一些隐藏在茶江湖的名家,包括用古老的炭火煨茶,非常古老的茶席风格创造者王迎新,其实茶席没有一定要如何,重要的是,将自己对茶,对美的理解,点滴展现出来。
第五六部分是泡茶和存茶,这部分内容是走实用项,我们的茶道课程,除了美学和修养,也非常注重基础的茶学,泡茶部分是我的朋友,曾任台湾《茶杂志》的主编的李景蓉为我们示范,她学茶已经多年,也走过多个茶山,对茶的热爱,使她对茶性非常有了解,我们这里面还是追求全面,六大茶类的精细泡法,全部在里面。而存茶是我给大家做的音频,从如何选择茶到储存茶,很多人有不少知识盲点,我和李景蓉这部分加起来,共介绍了30多种茶,我们自己都很佩服自己,找了这么多资料,也是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意思。
第七、八部分又与上面不一样,我们用视频采访的方式,来到了普洱茶山和武夷山。茶山的环境之美,土壤之复杂,风土之特异,都有具体的画面呈现,最重要的,是里面有不少国家级的制茶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纠正了外界的很多关于茶的错误说法——很多人喜欢走茶山,可是光走不够,需要详实的知识了解,而这些大师很多是自己去见不到的——这也是我们课程专业性的体现。而选择普洱和岩茶,恰恰因为这两种茶目前最热门,最复杂。第九部分为宋茶特辑。宋代是中国玩茶,赏茶也是喝茶的第一个巅峰时代。社科院的专家沈冬梅研究此项多年,听宋茶,听茶史,是在实用性上增加的重要文化选项。第十部分,关于紫砂茶壶的系列课程,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高振宇,有故宫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健华,还有人民大学的教授陈传席,还是那句话,这些课程,在外面都可以单独成课,在这里,每位老师的精华汇聚成课。最后一部分算是我们的加赠,是两场茶会的记录,我们选择了最美的茶会经理人清香斋的解致璋老师在上海养云安缦的一场茶会,还有李曙韵老师在日本举办的一场茶会,给大家美的享受。我们努力追去了包罗万象,所以拉拉杂杂有这么多的内容,开始还想我们的茶课是给什么人的,后来在制作过程中想明白了,不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茶者,在我们的课程中,都会有大量收获。原因就是,我们找来了茶领域各个方面最权威,最有素养的学者,茶人,专家,倾尽全力,给了大家一百节课程。▽
中国茶文化必修课【音视频】
活字文化出品,哔哩哔哩播出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音频视频课程需要随时更新,和书籍不一样,不能一时全部到手。一年课程跟下来,需要耐心,但我们的设想之中,在耐心之下,你的获得更为重要: • 你将获得茶学的基本人文修养。
• 你将获得茶学的大量实用知识。
• 你将由名家带领进入紫砂壶的世界。
• 你将在茶人的带领下在镜头里遨游中国最美的茶空间。
• 你将在茶业专家的带领下认识茶山。
• 你将在专业茶人的给予中,认识茶,更关键的,成就自己。
👇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试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