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D | 我国科学家报道一种新“超级真菌”引起的暴发性感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耳念珠菌引起的风波尚未平息,又一种新的“超级真菌”来袭。最近,复旦大学黄广华团队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出版的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报道了由东南亚念珠菌(Candida vulturna)引起的全球首次暴发性感染。该菌是一种最近发现的真菌物种,在进化上与耳念珠菌的亲缘关系较近,是耳念珠菌的“表亲”。东南亚念珠菌最先是由匈牙利和马来西亚科学家于2016年从菲律宾植物花卉和马来西亚临床标本上分离到得的,随后在东南亚、南美和东亚等地区陆续发现一些由该菌引起的散发性感染病例。
该研究报道了2019-2022年期间,我国北方某医院发生的一起由东南亚念珠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事件。该院内感染事件共涉及到19位患者,大部分为血液感染病例。作者发现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使用、大手术和严重创伤是东南亚念珠菌感染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所有分离于不同患者体内的菌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且核苷酸多态性差异非常小,极有可能来自于同一传染源。目前分离到的临床菌株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不仅对多种临床一线唑类药物具有非常高的耐受性,对两性霉素也有较高的耐受性。另外,作者发现东南亚念珠菌的另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具有超强的黏附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这种黏附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仅有利于该病原菌在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也是使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容易感染该菌的重要原因。东南亚念珠菌一旦在静脉导管上形成黏附性的生物被膜将很难被抗真菌药物和人体免疫细胞清除,从而导致持续性感染。
目前,医院感染相关的东南亚念珠菌从哪里来的,暴发的源头是什么还不清楚。由于东南亚念珠菌比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和传播力都要强,该新发病原体今后可能成为医院内感染的又一严重威胁。该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杂志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复旦大学副研究员杜浛、邴健和国药同煤总医院的许晓红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附属华山医院兼职教授黄广华和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占萍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图1: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该暴发性感染中,大部分病例与PICC的使用相关,东南亚念珠菌能在导管壁上形成黏附性较强的生物被膜。
图2:东南亚念珠菌在硅胶上形成的生物被膜和细胞形态
来源:中国菌物学会
往期热点 (点击标题跳转)
01
02
03
04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