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大学来的?!”暑假,一位村里的老人把他往田里拽
河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徐硕泽介绍说:“我们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并且选择一些耐涝的小麦品种,再经过我们优化的施肥方案,加入土壤调节剂,腐殖酸的作用下,在这场大雨中没有过多的影响到它的产量。”
农学生走向田间地头的故事,还在继续。
“你们是从农业大学来的,到这里是想请你们看看,这漫山遍野的楸子树能不能变成宝?”2018年春天,农大志愿者杨勇琴率领志愿服务队第一次前往京郊梁根村开展助农志愿服务时,村党支部书记询问他们的问题。
为了改良核桃树,农大学生找来了熟悉嫁接方面的校友,多次考察楸子树种质资源和自然条件,最终确定了利用嫁接的方法改良核桃树。
“小杨,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这是志愿服务队离开时村支书记和杨勇琴的对话。后来,每隔一段时间杨勇琴都会和老师同学们前往梁根村开展助农服务,这一干就是三年。
农业专家和学子
走上乡村振兴大舞台
“你们看,这就是典型的黑茎病,有啥解决办法?”“今年气候有点异常,高温多雨,病虫害比较厉害,可咋办?”……胡勇波本以为只是到农村看看农情、长长见识,没想到一路上都被“火急火燎”的问题所包围。
胡勇波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跟着老师高俊山一起到安徽省临泉县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一上午的时间,他们基本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度过的。第二天,大家正在参观另一个中药基地,村里一位老大娘跑过来拽着胡勇波就问,“小伙子,听说你们是农业大学的快去帮俺看看桃子生啥病了?”
胡勇波刚搭话:“大娘,我们是学生物科学的不研究桃子。”高俊山马上接过话来:“老人家,别急,桃园有啥问题你说说,我找学校园艺学院的同事帮你解决。”路上,高俊山语重心长地说:“咱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绝对不能说‘不’,咱们解决不了,可以让学校其他专家帮忙,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哪个专业的只知道你是农大来的。”
一个多星期下来,天天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胡勇波却觉得这一趟很值:“学农业确实不容易,必须要到农村真刀真枪地练,不然学到的都是‘三脚猫’的本事。”
据报道,今年安徽农业大学为每支团队“标配”了一名农业专家、一名思政工作者,让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强农兴农的本领。265位农业专家、3400多名学子,临时结成“农业帮帮团”走进1300多个村庄、企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大舞台演绎青春风采。
这个暑假,农大学生们在酷暑汗水中,把专业所学融入田间地头、助农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大家点赞!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志愿者”(ID:zgqnzyz125),抖音@长江日报、@河南民生频道大参考、@是辅导员玉姐啊,百家号@武汉发布,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