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喜欢刀郎,你算老几?”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彻底火出圈了。
B站屠榜,抖音播放量破亿,微博热搜上了数十个,连带着那英、杨坤、汪峰和高晓松也热度飙升。
不过这次,迎接他们的关键词是指责、批评与玩梗。
毕竟那些年他们没少用“土”“悲哀”等词汇形容刀郎的歌。
“本以为刀郎低了头,没想到他在找砖头。”
网友用此类语句,将刀郎新歌形容为对那英们的一次绝地反击。
那场在2002年就已落下的雪,到了2023年的夏天,仿佛越下越大了。
我们该如何看待刀郎新歌,以及全民听刀郎的现象?
昔日恩怨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名为《罗刹海市》。
在该小说中有一个虚构的国家,名为罗刹国。
那里的人们将美丑颠倒,越是丑陋的人,越能出任高官,掌管朝政,而美丽的人则被看作妖怪。
很明显,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歌名与部分歌词便出自该小说,而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第一句歌词就很难理解。
很多人都需要百度一下,才能分清知道是“七冲”,什么是“焦海”,但这不妨碍网友进行阅读理解。
比如“未曾开言先转腚”指《中国好声音》里导师转椅子的设定。
“那又鸟”是那英,“那马户”是杨坤,“一丘河”是汪峰。
专辑中的《颠倒歌》虽然没《罗刹海市》那么火,但也被看成意有所指,且指向非常明确。
比如“骑一头驴参加宫廷的舞会,它能自比王妃”,被解读为那英与王菲在春晚上合唱《相约1998》,但跟王菲相比,那英差得远。
“扁桃肿得比脑肥”,被解读为嘲笑高晓松的长相。
不怪网友这么能联想,谁让他们那些年纷纷指责刀郎呢?
2004年,刀郎发布新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
在5万销量就可以称为白金唱片的年代,该专辑光正版就卖了270万张,更别提盗版。
尽管没有明确的统计,但业内都预估盗版销量至少1000万张。
不管是周杰伦的《七里香》,还是林俊杰的《江南》,统统没有刀郎能卖。
盛名之下,争议也大,或者说是批评声很大。
那英说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杨坤说刀郎的歌不属于音乐的范畴。
汪峰说刀郎之所以能成功,全是拜媒体恶意炒作所赐,他的走红是一种悲哀。
高晓松当音乐节目上当评委时公开表示,如果学员唱刀郎的歌那很难过关,因为那意味着他(唱歌的学员)不是个好歌手,没有高尚的心灵。
连唱刀郎一首歌都能被污染心灵,出了那么多张专辑的刀郎本人,在高晓松眼里是何种姿态也就不言而喻。
这些内地主流歌手、作曲人们,对刀郎的评价何其一致。
最典型的,莫过于那英。
即使听众喜欢,她也力排众议,拒绝刀郎入选那年的“十大影响力歌手”。
理由是影响力不能光看销量,一要看音乐性,二看贡献力,三才是市场。
言下之意,是刀郎在前两项上与其他歌手相距甚远。
有种种往事在前,部分网友当然乐于揶揄,开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那英”的互联网狂欢。
大有“三年之期已到,恭请龙王归位”的架势。
很难说当事人们没有注意到,比如前两天杨坤就在微博回应网友,称他“最后一句说对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爽文叙事,固然自带痛快。
刀郎的歌到底如何,每个人也都有解读的权利。
但小视想说——
这样的解读,恐怕是对刀郎的误解,也是对刀郎的贬低。
因为当有人以为刀郎在骂那英,且骂得更加凶狠、露骨,并为此欣喜时,就将刀郎放在了一个非常不堪的位置,也将自己放在了更加不堪的位置。
如果刀郎沉寂多年发一张新专辑,只为骂一骂批评过他的歌手,那他还值得那么多人喜欢吗?
就像刀郎好友说的那样:他的格局没那么小。
只被港台接受
事实上,对于那英们的批评,刀郎早年就回应过。
比如“那英说刀郎的歌只有农民才唱”,既贬低刀郎,也贬低农民。
记者拿着这句话去问刀郎,他直接反问:你亲耳听她说的?
面对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的记者,刀郎再次表态:空穴来风。
至于其它的批评,其它诸如“土”与“俗”的标签,刀郎也都有回应。
比如搜狐音乐记者的一个问题,相当直白: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的歌“俗”,有没有想往“雅”的方向发展?
刀郎的回应十分坦诚,且乐在其中。
“可以这么说,不俗我对不起我的爷爷奶奶,不俗对不起养育我的土地。因为我从小的理想就是,我写的歌我全家都爱听、我的亲戚朋友都爱听。现在我的歌能让大家听了都很开心,我觉得就很好,我还会俗下去。”
“什么叫俗?通俗、民俗、风俗,这是我的三俗。”
这种态度,在今天的娱乐圈近乎绝迹。
与内地主流音乐圈的一片批评声不同,刀郎的嗓音与歌曲,受到了不少港台音乐圈大咖的喜爱。
在《时光音乐会》里,谭咏麟谈起当年主动向刀郎邀歌的经历。
要到联系方式后,他主动打电话过去自我介绍,结果直接被挂断,因为刀郎根本不相信电话那头的人会是谭咏麟。
直到第二次打过去仔细一听,刀郎才兴奋异常,跟身边人说“校长(谭咏麟)给我打电话了”。
由此,才有了那首《披着羊皮的狼》。
在综艺节目里,罗大佑说他好多年不听流行音乐了,但听刀郎。
他觉得刀郎最好的地方是他的嗓子,而且天生就是唱歌的嗓子。
因为他可以把唱歌唱到像讲话一样,但是旋律还在。
上一个唱歌像讲话一样的人,是李宗盛。
刀郎的第二张正式专辑《喀什噶尔胡杨》,就由他担纲制作人一手操办。
对于刀郎的歌,他也不吝赞赏之词:简单直率,有一种触动听者灵魂的力量。
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爆火后,许多媒体都采用了“一炮而红”等表述。
但在此之前,刀郎早已经玩了不下十年音乐。
十几岁时,有歌舞团到四川资中县招学员,刀郎满怀期待去应试,得到的评价是老师一撇嘴:业余。
不过刀郎没有放弃,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学音乐。
他在歌舞厅里当服务员,空闲了就从调音师那学点儿乐理知识;他拜内江的一位键盘手为师,洗衣服时会顺带着帮他洗了;他跟朋友办乐队、拍MTV、写广告歌,辗转海南、西安多地,但始终算不上他理想中的成功……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他曾这样形容自己那些年的境遇:“我们更像一个推销员,站在各种豪华的老板台前推销我们的梦。而他们,却好像是在星期天带着家人逛动物园的游客,用一种愉快的心情看我们在笼中表演。最后用同情的口吻安慰道:下次吧。”
刀郎的歌为什么从默默无闻,到风靡全国?
那英们又为什么频频抨击刀郎,与罗大佑、李宗盛的态度截然相反?
问题的关键,在于话语权。
别再狙击刀郎
“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用你那火火的嘴唇,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销魂。”
唱的是对爱人容貌的赞美,以及奔放、赤裸的情欲。
“那天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胡乱地说话,只顾着自己心中压抑的想法,狂乱地表达。”
唱的是刀郎离去的前妻,配合着他那嘶哑的声音,一个落魄中年男性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不怕雨打风吹日晒,被大漠风沙伤害,让心暴露在阳光下对你表白。”
唱的是“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胡杨。
“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唱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你所见,如果给刀郎的歌几个关键词,那一定会包括简单、直白、真率,即使从未上过学的人也能听懂。
但要只说一个,那一定是生命力。
相当直接、旺盛的生命力,仿佛一株在沙漠中独自生长的胡杨。
它为从沙漠中诞生,根系延伸到绿洲的植物所不耻。
又让从乡村中长大,最后去到大城市的人羞愧。
他们统统产生了“唱这种歌=丢人”的想法,并急切与刀郎的歌切割,以表示自己的审美今非昔比,变得更加“高级”。
高晓松认为,刀郎的火是“士大夫阶层”的失败。
但其实,刀郎的火更像是与听众们联合,对他们进行反击。
对此,当年的《三联生活周刊》揭露得很是彻底。
“刀郎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筋肉血脉,而中国唱片业的核心是把持话语权的支持分子。”
后者决定了他们要制作何种歌给前者听,并试图规训前者何种歌是“高大上”的,是你们应该听的。
谁能说,德彪西的《月光》、周杰伦的《青花瓷》、那英的《默》和刀郎的《爱是你我》,不能存在于同一个人的歌单里呢?
只不过,有人怕别人抢走他们的听众罢了。
与刀郎同样被不停骂“土”的歌手大有人在。
比如早年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比如火了二十年的凤凰传奇。
以前,能够在媒体上公开发声的,往往是把持着话语权的“圈里人”。
是以,刀郎与凤凰传奇就成了“土”的代表。
他们的歌是要被抵制的低级歌曲,是中年男人才爱听、老阿姨才爱跳的广场舞神曲。
这种审美观念,即使到了今天还没有改变。
在综艺节目里,凤凰传奇改编的《海底》拿下全场最低分数,不少人出口贬低,说是“被动听你们的歌”,说有点“金木水火……”。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早年我们为李宇春等歌手用短信投票,如今我们为凤凰传奇正名。
凤凰传奇版《海底》发布后火遍全网,光是在B站的播放量就突破4000万,几乎每一条弹幕都是正面评价。
“来不及,来不及,也要唱给你听。”
虽然唱着来不及,但在他们的歌声里,每一个字都在透露着“来得及”。
更别提他们演绎的《将进酒》《别董大》等唐诗宋词,是如何再次赢得网友赞赏。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海底》口碑逆转,还是《罗刹海市》网友反扑那英,背后的逻辑十分一致——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在新专辑的介绍页,刀郎放了一段冯梦龙的散文。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自楚骚唐律,争研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之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
今天,山歌响了,民间性情也响了。
比起所谓的权威,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也应该更相信自己的耳朵。
音乐,没有高低之分。
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要被别人决定你应该听怎样的歌,点个“在看”,让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刀郎:我就是“三俗” 搜狐音乐
2、北京音乐圈看刀郎:从地狱到天堂 三联生活周刊
31 / Jul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李寻欢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