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会对父母、伴侣、亲人失望,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

学会对父母、伴侣、亲人失望,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

健康


最近刷到一个知乎帖子,一位妈妈求助网友:女儿肚子疼,为什么忍痛不向我们说?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病?

评论区网友的回答,看得让人挺难过的:


“我妈有个毛病,每次我们有点感冒鼻塞之类的小病,她都要找出一个原因,比如你没好好穿衣服,你被子太薄了……就连我弟便秘,我妈都要怪他零食吃多了。所以有时候我生病了也不敢跟她说,怕被她责备……”


“生理期痛经严重,我妈就会说,谁让你吃凉的……慢慢地我就会觉得痛经是我自己的错,再也不敢跟她说了。”


“我有段时间加班多,眼睛出了些问题,我爸说:都是你天天玩手机玩的。”


原来,那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遇到什么事情跟家人倾诉,ta们却习惯先找个人或者一件事背锅,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导致自己遇到问题再也不想跟家人说了。
为什么呢?是家人不够爱我们吗?
或许并不是。
比如开头提问的妈妈,正是想要关心女儿,才会问这种问题。
但女儿出于某些原因,选择了不说。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宁愿独自面对痛苦,也不找亲近的人诉说呢?
今天,壹心理和大家一起聊聊:关系中的“失望性情感隔离”。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不理解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个网友的经历看得特别令人难过:
我爸妈不知道我抑郁症一般我是晚上关灯之后才躲被窝里偷偷哭。但昨晚我没忍住,一不小心哭了出来。我妈只有一句话:‘你有病啊!’
即便你已经难受到全身发抖,她只觉得你在演戏。”
试想一下,当你身边的人长期这么对待你,你还会有分享和倾诉的欲望吗?
很多人都不会了。
因为你知道,除了迎来指责和否认,让自己更加受伤,得不到任何期待的正面反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失望性情感隔离」
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和本该亲近的人,却没有很亲的感觉。
比如和父母、伴侣、兄弟姐妹等,心理上充满距离感ta们没什么分享欲,平时很少联系,在外遇到困难、受到委屈也不会跟ta们讲。
ta们潜意识中已经生成一个观念:对方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自己。
“反正说了也没有用,还是自己扛吧”。
其本质就是,对对方过于失望,不再把ta当做情感依靠。
关系中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情感被忽略、否认和漠视引起的。
而一旦「失望性情感隔离」形成,轻则关系会变得虚假而脆弱,彼此越走越远,严重者甚至是关系断裂,造成悲剧。
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房思琪,在她不幸遭到老师性侵之后,曾经两次向母亲暗示求助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母亲却回她:“这个同学怎么这么骚?”
房思琪是鼓足勇气,想向父母求助的。
但很不幸,母亲的反馈把她求助的路堵死了,羞耻感从此缝住了她的嘴。
有时候,我们最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本该最爱你、最重视你、最该保护你的人,却完全不理解、不支持你,甚至踩踏你原本已经受伤的心,形成二次伤害。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
一旦陷入“失望性情感隔离”,人极度容易丧失安全感,总觉得自己是“没有人撑伞的孩子”。
小时候容易在自卑和自我怀疑中度过。
长大之后,又容易因为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在亲密关系上遇到障碍,成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于是既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抛弃,总是患得患失,想依赖又害怕再次受伤,习惯用“假性独立”作自我防御。

想起上周和朋友一家去郊游,她家负责带炊具和帐篷。
没想到抵达目的地时,朋友发现帐篷钩子忘记带了,烧烤炉也坏掉了。
一时间,她有些自责,又急又恼:“都怪我,出发前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她丈夫急忙安慰说:“这也不能怪你,是我下班晚了时间急。你别着急,反正我们是出来玩的,也不赶时间。”
他去车里找工具,再加上绳子把帐篷固定好,又开车跑到几公里外去租炉子。
不急不躁地一顿折腾后,朋友整个人松弛下来,开始乐呵呵地准备烧烤。
这个时候我大概理解了,她经常说老公提供的“情绪价值”,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情绪价值?
我们可以理解为:看见并理解关系中另一半的情绪,帮助对方表达排解情绪,减轻对方的情绪障碍。
美国爱达荷大学Effrey J. Bailey教授曾指出:
“情绪价值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成败。尤其在一个家中,是否拥有正向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未来。”[1]
那为什么,有的人不仅无法接住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甚至还要“甩锅”给对方呢?
这并非单单是说话不好听、缺乏沟通技巧那么简单。
很可能是因为:
你的倾听者自身是焦虑型的。
面对脆弱或者负面事件,对方第一反应就是很焦虑。
既害怕处理事情,也害怕面对脆弱的情绪。
因此,ta本能的反应就是,一定要把这个“情绪”踢回去给你,这样ta才会感觉轻松一点。
比较常见的就是,否认你的感受,或者指责你。
“供你吃好穿好的,你有什么好抑郁的?别装了!”
“你啊,就是容易想太多,乐观点就好了。”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每个人都压力大,你是不是太脆弱了……”
有位来访者初中的时候,在学校被人排挤和欺负,那个时候他因为压力过大,每天都不愿意去上学。
老师让妈妈去学校,妈妈却一味责怪他说:“你为什么总给我惹这么多麻烦?”
他一直记得妈妈那种不耐烦的语气,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都觉得自己是妈妈的负担。
经过多次咨询,他才理解了妈妈。
她一个人既要上班挣钱,又要带他,情绪上不太稳定,也很焦虑。
他的小错误都会让妈妈倍感压力。然而这并非妈妈嫌弃他,只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加上性格的原因,妈妈承受力比较弱。
另外不能忽略的点是,如果倾听者从小也经常被这样对待,也容易习得类似的情绪处理方式。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威尔丹尼曾说:每个孩子其实都不是很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情绪,也不懂得怎样纾解。
孩子们并不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是阶段性的,需要父母接纳和引导。
如果父母否认了孩子的情绪,或者指责谩骂,时间长了,孩子会被压垮,或者在长大之后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当我们把对方的情绪打回去的时候,实质上,是为了让对方自责,从而淡化自己脆弱和无能的事实。
而所造成的恶果是,倾诉者会受伤,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是抑郁,想从关系中逃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和亲近的人说心里话。
因为失望啊。
既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又无法共情和理解自己,甚至还要迎来打击否定,干脆闭嘴不言。
而对方也很纳闷:为什么ta跟我无话可说,却跟别人谈笑风生呢?
关系就陷入了僵局。

相信很多人和文章开头提到的妈妈一样,是很想与重要的人,重建信任关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打破“失望性情感隔离”,首要指向的,就是拿自己开刀——重建自己的力量,提高面对问题的承受力。
只有我们自己力量起来了,才能接纳住身边人的脆弱和情绪。
而力量重建是个长期的过程,既包括在认知层面提升改变,也包括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突破自己脆弱的部分,勇敢解决问题。
曾有个来访者,最怕和人吵架、沟通,性格软弱。
每当妻子向他倾诉婆媳矛盾,他总是说“她毕竟是我妈”,搪塞过去。平时一听到她们争吵抱怨就想逃,能加班就加班。
后来妻子忍不下去,提出离婚。
他一下子慌了,接受心理咨询才发现,他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原本目的是避免矛盾的。
然而却因为双方诉求和情绪都得不到正面回应,导致家庭关系越发剑拔弩张。
在咨询师建议下,他反思了自己处理问题的不成熟,并承诺减少加班和应酬,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恳请妻子再给一次机会,事情最终有了转机。
像他这样,一次次突破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难题,力量和勇气也会慢慢累积。
2尝试共情理解对方,提供实质性帮助
面对脆弱和负面情绪,我们也可以尝试单纯地倾听,不去批判,适当引导。
如果能提供实质帮助,那就更棒了。
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前不久,我儿子因为在网上骂人,被人截图给老师。
当我看到截图,一开始是很生气的,但很快就平复了情绪,开始了解事情的经过——(倾听孩子的心声)
原来,几个孩子在群里发了儿子的照片和视频,并且嘲讽辱骂他,他情绪失控,就回骂了对方。
事情是对方挑起来的,只不过对方把儿子单方面骂人的截图发给了老师。
了解到这些后,我们先是把双方截图发给老师,让老师了解全面的情况,并且告诉儿子不要担心——(提供实质帮助)
然后,再对儿子进行引导,肯定了他反击的必要性。等他平静了,再告诉他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适当引导)
当我们做完这些,儿子的情绪也平静下来了。
因为他发现,父母那里是安全的,是可以信赖的。
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孩子在父母那里,永远有一份理解和支持,ta才能自由地奔跑。
3长期建立信任
“信任感在个体感到某人、某事或某物具有一贯性、可预期性和可靠性时产生”[2]
信任的坍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重建也一样。
想重建曾经打破的信任关系,如果我们只是三分钟热度,效果不会太好。
需要以爱为支撑,通过稳定、长期的努力,真切地去重新取得对方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需要一直用“稳定的情绪”“无条件接纳”等标准苛求自己。
真实的关系才最有力量。
如果暂时没有力量做到的部分,我们也可以承认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接不住对方的情绪发了火,可以在事后坦诚自己的感受:
“看到你那么崩溃的时候,我也感觉很无助,不知道怎么帮到你。
对不起啊,妈妈刚才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被情绪控制住了。”
这会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脆弱的自己,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住另一个人的所有情绪,反而可以让关系走得更深的理解和连接。
而如果你是那个经历「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可以怎么办呢?
1、学会对父母、伴侣、亲人等关系失望
如果对方没能接住你的情绪,先大大地拥抱受伤的自己。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跳出关系,从更高的视角去理解这份体验。
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所看重的人,或许也是伤痕累累的人,ta们没有力量抱持你。
学会对关系失望,允许和接受对方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接纳你,降低期待,是一个人成长变好的开始。
2谁痛苦,谁改变
许多人会问,我一个人变有什么用呢?
其实是因为,幻想改变别人真的会不断地失望。
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改变,周边人也会被带动。甚至原来困扰你的问题都有可能消失。
3、和对方沟通内心的想法
试试看,把你藏在心里的,没机会说的话,好好表达出来。
去掉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学习非暴力沟通表达方式,也可以学习用爱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
除了表达诚恳,我们也需要让自己不过分沉浸于伤害中,站在更大的立场上去理解彼此。
就像,我们做了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彼时的父母,理解ta们也只是充满爱与困惑的普通人。
我们有必要,相信自己的成长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愿我们,成为行走的爱,既敢敞开信任他人,也不再让身边人失望,而是成为爱的滋养源泉。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茗荷,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我唯一的使命是让你记起你有多完美。个人公号mingheonline,新书《你本来就很好》。

编辑:Jessica、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长期得不到对方的情绪反馈,会容易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但如果对方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付出,也会伤害这段关系。


正如每个家庭里的母亲,一直都与无私、奉献、牺牲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她们被要求做好妈妈的表率,积极阳光,情绪稳定,甚至让渡部分人生价值……因此,我们不禁想问:妈妈活得“自私”一点,可以吗?


今晚7点-9点,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曹洪雯现场连麦简知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凤霞(Kelly)老师,与你一起聊聊这一主题,深挖妈妈背后的困境,一起放下完美妈妈的执念,做60分妈妈,100分的自己。


长按海报扫码,立即预约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法拉盛禽兽华男想女人想疯了!“对一个人来说,你发展到下药并强奸一个人的地步,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我们为什么会对父母“发疯”?成年后面对父母,我仍有“恋爱羞耻症”知名女演员自爆被导演霸凌!暴力的危险无处不在,父母、孩子如何应对?游记|旅行博主的美西自驾之旅!有惊喜,也有失望,这些景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好家伙!孩子睡在后院3年多,加拿大一对父母全网遍寻这件东西!开学第一课,被这段话刷屏了,与父母、学生和老师共勉OpenAI遭遇离职潮:员工对ChatGPT进展缓慢失望,痛批CEO不务正业孩子变好,从父母戒掉这10种说话语气开始(建议家长朗读三遍)生活变好,是从这“一小时”开始的大连这座城市为何留不住最好的学生了?转当90后独生子女开始面对父母的生老病死孩子变好,从父母戒掉这10种说话语气开始一个人变好的迹象,从提升“配得感”开始真正的爱,从对一个人失望开始一个家庭变好的底层逻辑衰老是可以逆转的吗?2020年《自然》杂志封面文章,题目:Turning Back Time(时光倒流)三十九 高级社朝鲜:他对美国极大失望,愿意流亡朝鲜伴侣、亲人、朋友之间,一定要警惕这种“和谐”四十 县中这对父母找到了毁掉孩子最狠的方法:告诉他,你是个好孩子 | 侠女事务所28孩子变好,从父母戒掉这10种说话语气开始 | 精选把司马南一个人拉出来祭旗又怎么样?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朝鲜首次回应驻韩美军士兵越界:他对美国太失望,下决心投朝Apple的新款“护目镜”,一个“昂贵的玩具”还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41岁华妇连遭3弹随机枪击!丈夫:对加拿大失望,不再有梦想…悲痛!万锦华人家庭小男孩1年内父母、外公相继病逝!和外婆孤苦作伴“真正对一个人绝望,是这种感觉”真爱!移民:加拿大许多方面让人失望,但永远不会回流…美东跨年倒数团:青春之旅:好友、情侣、留学生;慈祥之旅:中老年人慢节奏出行;梦想之旅:亲子出游;尊贵之旅:高端人士极致臻享出行伴侣、朋友之间吵架了,一定不要说这句话!这届年轻人,为什么总爱对父母“发疯”?为了纪念而纪念。如果男人总给你失望,请让他失去一次这些“东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