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美国年轻人躺平啃老?斯坦福教授:20岁就要把孩子推出去!
全球“啃老族”愈演愈烈!
有数据显示,今年全球范围内的“啃老族”比例已经上涨到了20%以上,达到近20年来未有的高度!
其中,7成美国家长正在耗尽自己的退休金,养着已经成年的子女;大约一半的家长为了孩子放弃紧急储蓄,或者推迟偿还债务。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英国25岁以下的新晋“有房族”中,就有1/4依赖“父母银行”,即父母的资助。2021年的数据显示,29个欧洲国家中,18-34岁年轻人住在父母家里的比例超过1/3的就有24个。
此前,我们在一篇《花掉百万留学,回国做“全职儿女”,哈佛教授新书更扎心:未来会越来越多》一文中做过一次调研,问问中国的家长们是否接受孩子们做“全职儿女”,结果很有意思:
有54%的家长拒绝全职儿女;
但仍然有43%的家长认为,有条件的话,可以接受孩子延迟离巢、探索自己!
文中的哈佛教授认为“延迟离巢”是多赢的。而最近我们的主笔桃子妈又阅读了一本斯坦福教授的新书《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指出20岁就要紧张起来,只要在做,就比躺着不动要好。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斯坦福教授新书中的观点。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中老年人过着激情燃烧的生活,而年轻人已经纷纷开始“躺平”、“养老”。
我有一个亲戚的儿子,大学刚毕业,不想找工作……当然也许是找不到工作就不再努力找工作了。总之,这个熊孩子现在每天睡到自然醒,小公园里遛两圈,平时养养花种种草,前不久还计划向小区里的退休老大爷学打太极拳。
反而是他不到50岁的爸妈,每天早早起床、匆匆扒两口早饭,人挤人地赶地铁去上班,动不动还要熬个夜加个班。
也因为如此,我亲戚就经常不无担忧地感叹说:
斯坦福教授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个人都会经历18岁,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在18岁的时候按时成年。尤其是在当下这样充满变数的世界中,经济下行、就业困难,许多年轻人在经历过“卷无可卷、卷到绝望”的生活之后,干脆选择了原地躺平。
可是,只要不是富二代,任何人都没办法在父母的保护中躺平一辈子。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成年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处,度过能够自给自足,同时充满意义的人生?
最近,斯坦福前教务长,畅销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朱莉. 利思科特 - 海姆斯再次出版了一本超级实用的“成年人生存指南”,书名叫做《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
在书中,朱莉教授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给出了很多非常中肯的人生建议。
△《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书籍封面20岁开始就要紧张起来
从前的人别无选择,孩子一到18岁就要靠自己谋生。
然而现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会拥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大可以慢慢来,有条不紊地成年,而不是非要在18岁或者21岁生日当天,突然被贴上成年人的标签。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20多岁的阶段,并不需要忙碌。开心就好。
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心理学家洛莉·戈特利布说:
洛莉的首要建议是:你在20多岁的时候尝试做的各种事情,其实都在为你以后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定、收获更好的结果打下基础,所以你现在就要紧张起来。
无论你去做点什么,只要在做,就比躺着不动要好。
比如我亲戚的儿子,他知道自己不能一辈子依靠父母,他也知道自己“早晚都得去工作”。那么最好的办法,就不是呆在家里,花费好几年去“思考”,而是到职场里去,无论干些什么,先把经验积攒起来再说。
一边实践,一边摸索,这才是找到人生方向最好的办法。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位大学学的是传媒专业,最后却被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录取的女孩。
女孩说:“我大学四年一直在不停地实习,不停地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就业方向。”“实践的好处,是你可以真正沉浸式地投身于不同的行业中。”
女孩还说:“我当然走了很多弯路,其中可能有一两年,做的事情与现在的工作毫无关系……我尝试了很多工作机会,最后才确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原来是咨询。”
“但是每一段所谓被浪费的经历,都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和经验。”“而且,年轻的时候不去多走弯路,难道还要等老了以后再走弯路吗?”
选择“手电筒照向的方向”
有些年轻人“躺着不动”,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动,而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考的方向也不对。
乔·霍特格雷夫教授是西北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负责给那些纠结不已的学生提供帮助。
在一次名为“手电筒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的TED演讲中,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某个学生走进乔的办公室,和他探讨自己在工程课上表现有多么糟糕。
乔问:“你的意图是什么?不失败,还是要成功?”
学生说:“这不都是一回事情吗?”
乔说:“不一样。如果你的意图是不失败,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关于失败的描述、对成功可能产生威胁的事物、失败导致的恶果上……那么你的手电筒(意识)照到的地方,就是恐慌、沉重和胁迫感,以及我还不够好的负面感受。”
“但如果你的意图是成功,那么你的手电筒(意识)照到的地方,就会与策略、机会和资源有关,你会想尽办法去寻找对你有益的东西……你的意识照亮的地方,将是好奇、兴奋、承诺,以及一种我要拼尽全力去成功的感觉。”
演讲中,乔教授解释了自己的哲学:身处动荡时刻,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这件事情事关重大。
就好比,你拿着一个手电筒,你可以决定手电筒指向哪里。手电筒的光束,就是你注意力集中的地方。
如果你意图不稳定,注意力和意识也会跟着恍惚起来。“恍惚的心智,都是不开心的心智。”而专注的头脑就会平和宁静。
幸好,“手电筒”的控制权最终还在我们手中,只要有意控制,就能变得更专注、更平和、更快乐、更成功。
乔·霍特格雷夫说:
为什么如今有那么多年轻人,都喜欢把注意力聚焦在“对失败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上呢?
在我看来,这和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如今的家长,太看重孩子的成功,也太不允许孩子们犯错了……殊不知,很多时候,犯错的经历更加珍贵,它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也能让孩子更加勇敢。
我有一位很有能力的朋友,可是每次当她想要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创业)的时候,她的妈妈总是跳出来说:“你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被骗了怎么办?”“万一赔钱了怎么办?”“万一丢掉现在的饭碗怎么办?”
朋友说:“如果说我有一万个新想法,我妈就有两万个理由说我会失败……我如果反驳,她就说她是在帮我的忙,是用老年人的经验来帮我避坑……”
但是别忘了,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从没有失误的成功。永远不失败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躺平不动。
14件能够推动工作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事情
除了以上的建议,朱莉教授还在书中列举了14件能够推动工作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事情。
限于篇幅,我仅在此引用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剩下的希望你购买原书去看——
年轻人经常会对心理咨询师说:“我不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第一步就是更好地了解自己,而独处就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家洛莉说: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容易在没有外界打扰的情况下产生最棒的思想。
其实你不必一直忙活,你需要抽点时间,远离工作、学习、媒介、社交媒体,甚至远离家人和朋友。你可以一个人散步、思考、冥想、阅读、自己做饭,享用晚餐,写日记。
与自己独处得越多,就越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以及阻碍自己的东西。
洛莉发现,也许是因为父母过度介入,也许是因为自身主动阻隔了对情绪的体验,很多年轻人都不够熟悉自身的感受。这就导致他们在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缺少经验,进而认为这种感觉是不好的。
不舒服其实并非什么必须去摆脱的东西,而是值得去关注、思考甚至引以为荣的事物。
比如,假如你感到焦虑,那么你需要问一问:“让我焦虑的究竟是什么?”
也许是入错了行,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懈怠……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能做些什么,以求有所改变呢?”
比如,躺平久了一定会觉得空虚,那么,你要问问自己——我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充实呢?
通过关注内在,注意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之后,你可能会说:“我知道自己现在压力很大,我要忙的事情太多了,我要去跑步,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
洛莉说,调节情绪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取得联结”。比如,去郊外散步,与大自然取得联结;通过通信或者聊天,与朋友取得联结;通过阅读,与自我产生联结;通过冥想,与身体取得联结。
但是要注意,刷社交媒体、暴食和饮酒不算在内,这只能让你逃避自己的真实感受。
互联网是效果最好的短期止痛药。社交媒体关注外部,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而我与之相比较又是怎样的。这不是联结,而是断裂,参与其中,只能引发不悦的攀比。
具体做法是,和朋友出门时,别把手机拿出来。如果有人发消息,先别着急回复,因为这段时间,是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地考虑自己该如何使用技术,才不至于失去与他人真正相处的能力。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或者你知道现在这份工作不适合你,或者你还在和不适合的人约会,那“与其坐着抱怨,不如换换做的事情,换换见的人。要专注于你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白混10年日子,反复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当下的工作。”
洛莉说,你可以先启动一个计划,它不必那么完美,但能带你达到某个新阶段。这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乔·霍特格雷夫说过:
相比其他问题,“什么东西适合我”这个问题,范围要小得多,回答起来也更容易。容易回答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产生的焦虑会小很多倍,产生的动力却会大得多。
本期福利
在留言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对本文的看法。
8月4(周五)晚19:00 写不出、流水账、不生动?小学生的作文难题复旦文学博士手把手教你攻克
8月8(周二)晚19:30 被美高阅读量虐哭,无缝衔接顶尖私校的阅写内功如何炼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