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高!日本一周新冠确诊近百万冲向全球第一,猴痘也已入侵……
日本已经成为全世界新冠感染病例新增数最多的国家。
过去的一周,日本新冠确诊的新增数直逼97万,占到全世界总新增的15%。
在从疫情爆发至今的“第7波大流行”中,眼下的日本,开始不断突破疫情的历史新高。
而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比数字呈现出来的更糟。
原因很简单:日本的核酸检测能力有限,理论上的检测峰值不过40万。目前摆在眼前的数字,恐怕并不是真正的感染数。
部分报道也指出,目前的数据并不能反应日本新增的整体情况,感染造成的最终冲击,恐怕在后续的数字中才能确定。
而与美国一周2637人的死亡数相比,日本272的死亡数显得似乎没那么严重,也有部分民众觉得,医疗情况和防疫政策不同,日本的情况可能不会那么糟糕。
但考虑到近期一路走高的新趋势及毒株的变异,死亡数的累计要比新增峰值更靠后一些。
未来的日本,可能也会承受一大波死亡的冲击。
与此同时,日本的感染病例中,出现了奥密克戎BA.5毒株占比急速扩张的现象。
NHK的报道中提到,7月初BA.5毒株占到全国的36%,而照目前的情况来推算,到8月初,新毒株可能要占到感染中的绝大部分。
长期以来,人们对奥密克戎毒株的印象一直是“传染性极强但症状相对较弱”,但新变异毒株的出现,有了打破这一印象的趋势。
日本当地的专家提到,传染力极强的BA.2毒株在鼻腔和口腔的增殖更容易,但在肺部的增殖相对较难,所以很难把人搞成重症。
但新的BA.5毒株会瞄准肺部突击,相较之下后果更严重,造成重症的可能性会更高。
西方的相关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在重症之外,BA.5毒株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重复感染。
即使之前已经从感染中痊愈,新毒株依然会展现自己强大的渗透力,让康复的人再一次感染。
这不仅让人怀疑,奥密克戎毒株就像游戏“瘟疫公司”中那样,先点满传播能力之后,再开始慢慢增加致死能力...
“历史新高”反复出现在日媒的报道里,又马上被新的“历史新高”代替。
日本民众每天睁眼醒来,都要面对报道中崭新的“新高”,日日更新,看不到头。
在首都东京,单日新增已经达到36814,病床使用率不断攀升,医疗系统即将迎来一波挤压。
大阪单日新增2万例,爱知县、埼玉县、千叶县突破1万例,全国总计18个都道县疫情数据刷新纪录,多点开花同时暴雷。
疫情也波及向演艺界,星野源、山里亮太、Snow Man的渡边翔太和目黑莲等都接连中招。
面对这波最严重的疫情新增,日本政府都做了啥?
简单来说就是,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日本的应对措施我们之前也都反复见识过了,每次都是打后手,民众都觉得该赶紧发布紧急事态宣言了,政府还在磨磨唧唧。
(网友发言表示政府总是慢半拍)
针对感染者的基本原则也没怎么变过:轻症自行在家治疗,在不耽误医疗系统的情况下能痊愈最好,重症才会送到医院。
但其实面对这样的政策,有些人也提出了异议:中等症状的患者就已经呼吸不畅,氧气输送不到体内,有溺水的感觉了。
这部分人得不到治疗,一天天憋得难受不说,万一免疫系统没能打败新冠,最后还是会变成重症...
也有人提出医疗资源确实不足,不去医院的话感受不到,一旦生个什么病就找不到就诊的地方,有时候叫了救护车都没地儿送。
这种情况下指望所有新冠患者都能得到救治,也确实不现实。
针对这次的“史上最严重疫情”,日本采取了临时的“BA.5对策强化宣言”,规定各地可以按照当地情况选择是否加强防控。
全国各地的21位知事(大概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省长”)也罕见地聚到了一起,针对当下的第7波疫情高峰商量对策,不知道最终能商量出个啥...
日本面对的疫情不止新冠一项。新冠之下,猴痘也如刺客般悄然扩散。
27日,日本刚刚确诊了首例猴痘病例。一名30岁、居住在东京的男性7月中旬从欧洲回国后确诊猴痘,出现相应症状。
当时日本政府强调,这起猴痘病例的相关密接者都已被锁定,疫情继续蔓延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民众可以放心。
但第二天,另外一例新增马上打破了大家的乐观预期。
第二例感染者同样是30岁的男性,在北美当地就已经出现轻微症状。
回国后,他的倦怠、头疼、肌肉疼、口腔有疹等症状进一步加强,检查之后确诊猴痘。
值得注意的是,这名患者与第一例患者并没有任何接触,意味着在所有其他回国人群中,也很有可能出现猴痘症状,如果不及时发现,就要爆发猴痘传播的可能。
早期的发现、检测、隔离程序是否健全,出现病例时能不能及时处理,这两点是阻止猴痘进一步扩散的有效措施。
虽然日本目前只有两例,但在欧美大规模爆发、入境程序没能及时筛选的现状之下,后果怎样还真的不好说。
世界卫生组织前几天已将猴痘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如何阻止猴痘的传播,真正成为所有国家都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而对日本来说,这个难题远比想象的还要复杂。
最严重的一波新冠、“崭露头角”的猴痘,这波双重疫情之下,日本要应对的麻烦,恐怕才刚刚开始...
听说
把【报姐】设置为 ☆星标☆
更容易抢到C位哦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