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 实际上,现有的各种量化指标——从快速上升的科研经费支出、庞大而高质量的人才库,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出版物和专利数据,均展现出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科技创新领域的大国,并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创新强国。 如何解释中国的科技治国之道(Techno-statecraft)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学术界提出了多种理论去解释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例如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SI)、资本主义的多样化(Varieties
of Capitalism)、创新不安全感(Creative Insecurity)等。孙玉涛和曹聪两位学者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中国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China),从制度或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解读。
确实,中国政府不仅在政策、经费和人才方面支持科技创新,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项目组织。当然,这也并非中国特色,美国的曼哈顿和阿波罗计划、欧洲的空客A300项目、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等都是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组织的产物。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拓展了对政府在组织大型任务导向型研发项目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一个具有明确和单一技术目标的开发性研发项目,其执行者和最终用户都是公共部门,政府采用大型任务导向型研发项目模式成功的概率更高。例如C919大飞机项目非常适合运用任务导向型模式,而新药研制可能就不适合。 即使如此,政府还应该考虑经济效率、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等因素。有一些项目即使经济效率不高,为了国家安全或者公众利益,也需要通过大型任务导向型研发项目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就中国而言,国家主导的创新模式倾向于集中资源支持大型任务导向型研发项目,或采用举国体制,但是由于情景不同,效果各异。需要注意的事,在考虑市场失灵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政府失灵和系统失灵的风险。 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文献做出了贡献。在数据驱动和现有证据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引入了大量新的数据集——例如政策文本、中央部门预算等,并对其进行结构性分析,为探索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从结构和运行方面提供创新性、独特性的证据。随着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都面临挑战,基于中国实践的实证发现对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具有有价值的启示。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发展既得益于市场化进程,企业的力量不可或缺;也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使得中国得以实现追赶。本书只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政府或者国家在中国科创崛起中的结构性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熊彼特意义上企业和市场作用。 本文在How is China getting innovative? A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 http://www.cambridgeblog.org/2023/06/how-is-china-getting-innovative-a-perspective-of-political-economy/基础上编译。感谢张梦婷同学对原文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