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见证友谊”
这是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森超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话在成都变为现实。
在大运会闭幕之际,我们见证了中外运动员的友谊,搭建了中西方沟通的桥梁,在一次次文化碰撞中,向世界展示着年轻的中国。
谭强(左)给巴西选手送鞋。
7月30日的羽毛球赛场,中国选手与巴西运动员韦尔顿相遇,比赛中谭强注意到了巴西运动员韦尔顿破旧的球鞋。
“他鞋这么破旧,还从巴西这么远的地方赶过来参加比赛,他这种热爱羽毛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就想送他一双鞋,让他感受来自中国的热情。”
来到场下,谭强主动问了韦尔顿的鞋码,由于自己的鞋码并不匹配,谭强特意找到队友换了一双新鞋,才将这份礼物送了出去。
在谭强看来,“这是中国与巴西友好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国选手王正行(左)在比赛后将一支球拍送给阿莫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类似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大运会的赛场上演。
游泳赛场,张雨霏将大运会形容为一个大Party(派对),“无论是在大运村还是在泳池里,更多是我们一起去玩,我们比一比谁快,如果你比我快,我也祝福你,我们下一场再比。”
泳池里,她认识了总在相邻泳道比赛的南非选手艾琳·佩吉,“基本上我所比的项目,她总是在我相邻的泳道,所以我们在坐下的时候也会聊一聊天。”
张雨霏本次大运会一人拿下9金。
她身后便是中国跳水选手张蕊,二人有说有笑,时常扭头交流。
谈及这段友谊,王格莹说:“我经常向中国运动员请教技术上的问题,他们会很细致地给我讲解动作。”
外国选手接受传统中医治疗。
如果这些瞬间属于运动员间的单向互动,那么大运会赛场内外,同样不乏友谊的传承与迸发。
体操赛场,当斯里兰卡体操运动员卡洛克塔吉在高低杠上腾跃,站在杠旁保护她的,是土耳其队教练居米什吕。
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几天前的一次适应场地训练,土耳其教练居米什吕发现这名斯里兰卡姑娘总是孤身一人。
于是他主动上前帮忙——“你很勇敢。我来帮助你完成比赛,我会把你当成土耳其队的一员。”
此后,卡洛克塔吉的故事传遍了体操圈,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场景——当卡洛克塔吉完成一个简单的后空翻后,捷克运动员波尼兹诺娃兴奋地鼓掌;当卡洛克塔吉完赛后,奥地利选手弗莱塞克主动送上拥抱。
张博恒(左)个人体操全能夺金后安慰日本对手。
布基纳法索选手萨瓦多戈·费萨尔,是他们国家唯一参加大运会跆拳道项目的选手。没有教练,没有陪练,没有队医,这个需要至少两人一起训练的体育项目,费萨尔只能孤身一人前往训练馆。
前往训练馆的路上,澳大利亚队员在和费萨尔聊天的时候发现此事,于是主动申请成为他的陪练。
这件事逐渐传开,费萨尔的陪练也一路“交接棒”,从澳大利亚队到德国队再到尼日利亚队。
按照费萨尔的说法,新认识的朋友“已经数不清了”,等到费萨尔比赛时,看台上大声为他加油的人,更是身穿不同国家的队服。
见证这一切的跆拳道场馆服务志愿者梁恒宇,在接受国际大体联官网采访时感慨:“那个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动,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们因为体育而架起了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可能这就是‘地球村’的感觉吧!”
各国选手对大熊猫爱不释手。
赛场上,运动员们收获和传递友谊;赛场外,运动员们感受着文化的风情。
大运村里,来自葡萄牙的游泳运动员塔米拉·霍勒布在皮影戏专区一口气待了40分钟。
“我太喜欢它了,看到它在跳舞,让我也想跳舞。这次经历实在太棒了。”体验完皮影戏的霍勒布对此赞不绝口,在收到一份皮影戏作为礼物后,霍勒布笑开了花,“我家里还有一个年龄小一点的妹妹,我准备回去教她。”
体验汉服的外国运动员。
汉服体验区志愿者翁墅欣说,最让她感慨的,是很多运动员穿着汉服摆中国功夫的姿势,“当你看到一个外国人的面孔,又穿着中国服饰,又摆着中国功夫的姿势,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是一种直观可见的文化融合。”
古琴音乐晚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除此之外,从7月30日至8月7日,“Be Together”系列主题晚会每天都在大运村艺术中心举行,并邀请大运会各代表团成员参加。
“感觉像住在一个梦里,时间不再真实,世界天翻地覆。”阿根廷排球队的圣地亚哥·马丁感叹,“这里每时每刻大家都是快乐的,所以交朋友也变得很简单。但我现在很悲伤,因为成都大运会要结束了,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一辈子都留在这里。”
“不能说是好,只能说是棒极了!”斯洛伐克代表团成员齐戈·帕维尔称赞道,“我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我看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这样的美好场景将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
外国选手秀出自己的剪纸作品。
大运会真正的魅力,藏在运动员交换的徽章上,手机中的合影里,以及每段无法复制的回忆中。
就像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所说:“请记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远远超出体育成绩本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