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洋务运动——目标中国!
美国现在对付中国,大的方面就是两手,一是卡脖子,阻挡中国的发展,另一个就是搞制造业回流,和中国脱钩断链。
卡脖子效果还可以,给我国添了不少麻烦,但制造业回流就不行了,奥巴马从2009年就开始搞,但工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却一直在下降:
有人可能会说,工业占比的下降,不一定是不行了,也可能是GDP增长的太快,稀释了比例呀。
这话也有道理,美国GDP确实涨的凶,从09年的15万亿美元,涨到了去年的25万亿。
不过,看看工业用电量,真实情况就看清了,美国去年的工业用电量,比09年下跌了20%,工厂搞生产总不能用手搓吧?用电量少了20%,等同于工业产出少了20%。
搞成这样,美国还想和中国脱钩断链?
老百姓总要吃喝穿戴,美国自己生产不了,强行减少从中国的进口,就只能从东盟和墨西哥买,但这两个地方的产品,其实很多还是中国货,只不过换了个商标而已。
这就尴尬了,如果还想继续和中国斗下去的话,真得想点别的办法了。
别说,美国还真想到了一个大招!
1
这些年,净耍嘴了
美国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先是总结了前边十多年的工作,发现三位总统挺勤劳,制订了18项政策:
《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2016)
《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者战略》(2018)
《通胀削减法案》(2022)
政策出了这么多,要说美国不重视,肯定不对,但为啥没效果呢?
他们又往下挖了挖,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政策没人跟进,美国崇尚市场自由,政府干预的越少越好,出台一项政策,更像是呼吁,喊各种老板过来干活,至于有几个老板过来了?做的又怎么样?那就是老板自己的事了。
这情况和新冠疫情很像,美国那会儿就是呼吁大家戴口罩、打疫苗,至于民众戴了没戴、打了没打,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
但做生意可没这么简单,新业务要投钱投人、风险还高,大概率要赔钱,尤其是在美国搞工业,当年之所以转移到海外,就是因为在美国做,赚不到钱嘛。
所以,想想就知道,响应美国呼吁的老板能有多少。
于是,十几年过去了,美国出台的这么多政策,大多说说就完了,效果微乎其微。
美国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政策经常跑偏,美国的市场经济,信奉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也就是他们说的“市场达尔文主义”。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大多时候都是好的,但在美国想复兴工业时,却出现个问题,利润低的事没人做,毕竟大家都怕自己不赚钱,友商却赚了很多钱。
最明显的是新能源产业,从奥巴马就开始呼吁,但一直也没做起来,要是慢慢发展也行啊,不过等川普上台,工作重点却变成了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美国也是地大物博的国家,煤炭储量世界第一,油气资源也非常丰富,尤其是搞定了页岩油气技术,短短几年内就变成世界最大的产油国。
挖煤、采油不需要搞啥研发,开工就直接能卖,利润还特别高,比起新能源产业的高风险、低利润,那可好太多了。
结果就是,美国本来是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的领导者,但十几年之后,不仅光伏、风电设备要从中国买,特斯拉搞出电动车后,也活不下去,只能漂洋过海到了中国,才算真正活了下来。
问题是找到了,但并不好解决。
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一,就是自由市场、自由竞争,要不国家的形象代表,是那个自由女神呢。
尤其是1980年代,美国又搞了个“华盛顿共识”,核心就是:一切交给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决定,减少政府干预。
靠着华盛顿共识,美国做大了全球化、打赢了冷战,这一套理念在美国,可谓是深入人心。
2
美国的洋务运动
深入人心的东西,如果是精华,那当然很完美,但如果是糟粕,想改就难了。
美国的华盛顿共识也好、新自由主义也好,诞生之初不仅不是糟粕,还蛮有生命力,但时过境迁,如今已越来越难适应当下。
这就需要一场革命,至少也得来个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就是小号的革命,虽然不够彻底,但好歹有点作用。
晚清当年就是靠着洋务运动,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硬是建了不少现代工厂,让衰弱不堪的老帝国,又多活了几十年。
美国现在有一帮精英,已经开始深度反思,认为华盛顿共识的弊端明显,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搞不过中国。
这帮人以前声音很小,最近却越来越高调,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已经公开在讲了:
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个“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个岗很特殊,有点像总统的私人助理,任命时不要国会批准,总统想用谁就用谁。
尤其是在党争比较严重的时候,这个安全事务助理,经常能替总统办点“私人业务”,当年的尼克松,就是想和中国互动,但那会美国也是一片反华,根本说不通,于是就派了基辛格秘密访华。
而那时的基辛格,工作就是安全事务助理。
可见,沙利文说华盛顿共识过时了,可不是随便说说,多半就是替拜登打头阵。
其实,美国的洋务运动早就在干了,只不过现在党争厉害,拜登不敢明着说,搞起了“打右灯、向左拐”的套路。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文说了,美国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家呼吁了,但老板们都不干活”,既然没人干,美国就来硬的,找人干呗。
于是,美国搞了个《芯片法案》,说是为了卡中国脖子,但实际上却是逼着台积电、三星,把工厂往美国搬。
这两家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高端芯片更是全部垄断,他们把工厂搬过来,那美国心心念念的再工业化,不就有希望了嘛!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是“老板们只干利润高的业务,新兴业务不想干”。
嫌不赚钱是吧?
那政府就直接撒钱!
典型的就是《通胀削减法案》,这是个新能源车的补贴法案,只要是美国本土公司,只要在搞新能源车,都可以申请补贴。
随着产能的扩大,补贴金额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会达到40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接近3万亿,仅一个行业就给了天量补贴,美国够拼的。
这两个法案刚出来的时候,一般认为是针对中国,但沙利文公开讲话之后,才发现他们这一刀,其实也是在砍自己,用一场洋务运动,推行中国的成功经验,主要就是两条:
1、政府主动引导行业的发展。
2、加大行业补贴,催生行业发展。
别说,这两条还真是中国发展的灵魂之一,美国学习能力挺强,抓的蛮准!
那他们的洋务运动,会成功吗?
3
小政府vs大政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情没做成,往往是个态度问题。
这道理放在美国的洋务运动上,还挺难的,他们也是真心想把事情做好。
但“引导行业发展也好,发补贴也好”,都需要政府做很多事。
这就需要一个积极主动的政府了。
可是,这犯了美国的大忌。
美国是一帮英国人建立的,这帮人主要是宗教人士,也有一些贫苦工匠和农民,他们在英国遭到王室和教派的迫害,就坐着五月花号、漂洋过海到了北美。
这些人受够了强权的苦,上岸后就约定“建立一个自治团体,按自己的意思自我管理,不接受别的什么强权管理”,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
本着这个精神内核,美国的雏形又发展了150多年,直到爆发独立战争,而战争的起因又是“强权的暴政”,说是英国的税收太高了。
可以说,美国从诞生的第一天、到独立、再到今天,内心都极度反感政府权力太大,他们喜欢小政府,千万别来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一套在前边一百多年,运作的蛮好,加上各种因缘际会,美国成了世界霸主。
但如今,小政府在经济上的无力感,却越来越明显,1980年代,日本的汽车、家电、半导体,就打的美国公司满地找牙,用的就是大政府的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往往以“全国之力,做大做强一个行业”,经常能用很短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些年的中韩,更是把东亚模式做到了极致。
东亚模式的灵魂是:政府深度参与,制订大型经济规划,给政策、给资金,长期关注业绩和进度。
比如新能源行业,中国是从2002年开始启动,20年来投入无数,基本没赚过钱,甚至到了2018年,不少新能源项目还被当成骗子。
可见发展之艰难,中间有多少失误、问责,交了多少学费,才打造出如今的全产业链领先。
这种长周期投入,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小政府,没人、没资源、没岗位设置,也没法律依据,做不了这么大的事。
都不说大型计划了,就说去年的台积电美国工厂,不到3年的计划,一拖就是一年。
问题出在哪?谁的责任?啥时能开工?不知道,也没个准信。
看一下当年,快破产的特斯拉,在中国的进展,2019年1月批准上海建厂,2020年1月新车下线。
平淡文字的背后,却有着大文章,批地、贷款、厂房建设、“三通一平”、招工、原材料、零部件,仅用12个月,第一辆车已经可以满地跑了。
如此高效,少不了大政府的协调和推动。
这活儿,美国干不了。
4
致命毒药
政府效率不行,还能想点别的办法,但美国还有一个问题,对工业来说,却是致命毒药。
这毒药就是美国的金融业,赚钱太容易了,制造业会被吸干。
美帝以金融立国,又手握美元霸权,别人加息,股市楼市瘫倒在地,美国加息,全世界美元回流美国,美国股市楼市大涨。
收割世界太容易,造成金融业利润非常高,大家当然都喜欢开银行了,使得美国国内银行高达4700多家,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更是多如牛毛。
这就是典型的“脱实向虚”,谁还苦哈哈的开工厂呢!
即使已经身在制造业,小公司内心想的,不是上市,就是如何能快点被大公司收购。大公司没办法指望被收购,只能自己炒自己的股票。
这事听起来很复杂,但道理其实挺简单,我举个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
波音做的是大飞机,按说利润率挺高,可惜,仍然满足不了大股东的胃口,前些年只要赚到点钱,就开始回购股票、高额分红。
股票少了,每股利润就高了,高分红也受到市场欢迎,于是,股价就上去了,高管们靠着市值的增长,就能拿到高额薪酬和奖金。
这结果看起来皆大欢喜,股民、投资者、高管、大股东都很开心。
问题是波音毕竟是搞生产的,利润和金融行业没法比,回购股票、高分红消耗了大量资金,造成研发投入远远不足。
研发工作的滞后,让一个737系列,飞了半个多世纪,所谓研发就是把老机型加长、加粗,最终在737 MAX上酿成大祸,连续的空难,害死了数百人。
大伙看到没,美国金融业拉高了全社会的赚钱预期,制造业达不到这个预期,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转行不做,要么靠炒股、玩金融赚钱。
在美国,可不止波音一家这么干,很多如雷贯耳的巨头,如今都变成这样:
通用电气是“美国工业的象征”,创始人爱迪生,够牛吧,可是很多年前,就把重心转到了金融,2008年,他们的金融业务规模,已经高达5380亿美元,从信用卡、金融租赁到再保险,啥都做,就差开银行了。
不务正业的结果就是,通用从2016年开始巨额亏损,之后一直靠变卖家产过日子。
蓝色巨人IBM,也是早早把电脑和服务器业务,卖给了联想,之后重心就转到金融和服务上;
IT巨头戴尔和思科,也基本不生产硬件和设备了,重点转到软件和服务产品;
英特尔曾是芯片制造的领袖,可惜在技术进入10nm之前,就主动放弃了,否则,当年的小兄弟台积电和三星,也不会变成今天的行业巨头。
这就是金融暴利对工业的伤害,美国工业的空心化,成了不治之症。
巨头们尚且如此,中小公司的存活率,就可以想象了。
事实上,美国的工厂已经非常少了,平时看到的苹果、美光等公司,似乎还在干活,但其实都不是制造业,仅仅是个研发中心。
这也是美国利率涨到了5.5%,美国工业却没啥反应的原因,因为已经没工业了嘛!
看看同样高利率、工业发达的德国,7月制造业的PMI,已经跌的亲妈都不认识了。
不过,这不丢人,高利率嘛,工业国就应该是这样,别去和美国比,他们又没工业。
5
这套底层逻辑不改变,别说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了,想保住现有的家底都很难。
洋务运动只是简单优化一下,没啥大用,美国需要的,是一场深度革命。
金融和工业,其实是两种价值观、两种世界观:
工业是自己创造价值,本质就像种庄稼,勤劳致富、多劳多得。
金融是拿走别人创造的价值,本质是寄生,依托强权,多抢多得。
中国的传统是农业文明,做起工业如鱼得水,才变成如今的工业巨锤。
美国的传统是海洋文明,做起金融得心应手,才变成如今的金融镰刀。
如果和平发展、公平竞争,巨锤和镰刀到底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美帝一味用强,想一战定胜负……
那就只能回到枪炮的对决,最终要靠工业能力决胜负。
美国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但变成金融帝国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华山穹剑——时政分析、军情解读、国际纵横、历史回眸,国人关注的微信大号,每日将提供您喜爱的精品荟萃。
【敬请关注公众号:华山穹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